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上党梆子《长平绣娘》的“摘梅”魅力

2015-05-25 发表|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作者: 吴希莲

“绣娘”杜建萍摘梅

每一个戏曲演员都会有一个“梅花梦”——问鼎中国戏剧的最高奖项梅花奖,而这个梦,自2002年摘取第四朵“梅花”之后,晋城已做了13年!

随着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5月20日在广州揭晓,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青年演员杜建萍凭借《长平绣娘》摘梅成功,自此,13年“梅花梦”一朝得圆。

5月14日晚,《长平绣娘》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表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几乎每一个唱段、每一个故事情节行至高潮处,观众都不吝掌声,予以最热烈的互动。雷鸣般的掌声、喝彩叫好声响彻整个剧院。

“一台好的戏剧是好的戏本加上好的演员,再加上好的制作班底才获得成功的。”在戏剧界,这样一句话流传甚广。《长平绣娘》之所以能够成功捧梅,诸多亮点值得一提。

“希腊悲剧”手法打造另类戏曲审美

14日凌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的剧场里,《长平绣娘》全体制作人员、演员正在进行正式演出之前的最后一场联排。灯光、舞美、化妆、道具、乐队全部各就位。观众席的正中央,一位手持话筒不断地喊着话,对各部门动作做着一丝一毫细微调整的人就是导演李慧琴。

李慧琴,女,国家一级导演,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上海创作中心特聘导演,主要作品有《大唐女人》《石角凹》《褒尚论道》《晚雪》等,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剧目”奖,全国梆子戏调演“优秀导演”奖,全国戏剧文学会“文化导演”金奖等,被山西省评为“新世纪优秀人才带头人”。

李慧琴介绍,由国家一级编剧张喜明编写的这部《长平绣娘》,最主要的是要表现女主人公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表现她如何从一个平民绣花女,普普通通的人生轨迹,走上拾婴、护婴、保婴、育婴、还儿这样一条坎坷的道路。十八年一路走来,她遭到了多少非议?承受了多大担当?忍受了多少屈辱?饱受了多少磨难?这样一条饱满的故事主线,它符合了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人们道德回归的需求,传递了正能量。

此外,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长平绣娘》中的人物满打满算也就四十来号人,是一部“以小见大”的戏,如何以小见大?据李慧琴介绍,她借鉴运用了希腊悲剧中惯常运用的一种手法,就是“歌队”的穿插运用。

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在《长平绣娘》的舞台上,有一群“绣女”的形象十分关键,她们不时地出现在舞台的正中央或某一个角落,以列队或环绕的形式,烘托出绣娘形象的高大及剧情的高潮。这队以“歌女”形象出现的“绣女”,不仅“撑”起了舞台的场面,而且把“晋城元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平刺绣的刺绣文化展现无遗:如“长平古镇遍绣坊,万家灯火映绣娘。纤纤十指描梦想,女子有德伴绣床。”这样的台词就是通过她们之口传唱出去的。这种手法的运用既烘托了戏剧氛围,又播洒了地域文化,给观众带来回味无穷的另类戏曲审美,手腕相当高明。

独特音乐唱腔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5月14日晚的竞演舞台上,除了绣娘的完美表现,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他就是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原院长,本次《长平绣娘》的音乐唱腔设计者——吴宝明。

今年70多岁的吴宝明,从事音乐创作大半生,创作、指挥了众多种类丰富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民族管弦乐、合唱、独唱、演唱会、戏曲等,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无数。他曾经力捧出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几朵“梅花”,设计了《潘杨讼》《斩花堂》《寇准背靴》《杀妻》《陈圆圆》《赵树理》《塞北有个佘赛花》《张爱珍演唱会》等作品的音乐唱腔,并担任策划、创作、音乐指挥等。他曾被市政府授予“上党戏曲功臣”称号。

吴宝明介绍,抒情、唱腔、叙事是戏剧音乐的三大功能,他为《长平绣娘》作曲、配器、设计唱腔、担任音乐指挥,全部是围绕这三大功能展开的。这部戏的音乐从写作、排练到加工、校正、修改,几易其稿、几番调整,目的就是使音乐、唱腔更符合人物感情,符合剧情发展,使音乐更能突出戏剧的矛盾和事件节点,与戏剧“天衣无缝”地融合、统一起来。《长平绣娘》这部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音乐风格和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主题。

《长平绣娘》的乐队共起用24位一流的乐师,使用了剧琴、二把、琵琶、中阮、大阮、二胡、中胡、大提、低提、唢呐、笛子、笙、电子琴、板鼓、锣、钗、梆子、吊钗、定音鼓、唐鼓、老鼓、箭、木鱼、传统锣、虎音锣等几十种乐器。这些乐器根据弹拨、弦乐、管乐、打击乐等多个类别进行分区、分类,每位乐师坐的位置、乐器的布局都有细微精巧的讲究。比如,一位打击乐师,一个人最多时会掌管到五六件乐器。

“每种乐器都有它的情感,交织起来就是一个情感的集合,酸、甜、苦、辣、咸,都能表达。比如说《长平绣娘》的第三场,我们的音乐就架构了一种人们在困境中相互关照的情感氛围;第四场,何宝的亲生父母沉冤昭雪、荣归故里,他们的马队场面何其威武!那么我们的音乐就不适时机地刻画了一种威武肃穆的情境,把戏剧的色彩通过音乐描画得更加浓郁起来,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吴宝明说。

写意舞美效果手法新颖

一台成功的戏剧作品还离不开高妙的舞美设计,《长平绣娘》就采取的是以简练、简洁、简约“三简”著称的写意手法,由著名舞美设计师徐鸣“操刀”。首先,在舞台的正后方,悬挂了一块20米×10米的高大“天幕”,幕布上用山水画法描绘了太行山水、田舍人家,一派天高云淡、风清气明的诗意画境,瞬时让观众得到了身心放松。据了解,这幅表现太行风情的天幕是从上海订制的,由专业画工画了一个多月而成。

“《长平绣娘》描写的是一名贫家绣女的生活,不需要多铺张、多豪华的场面,所以我们的一切布景都以简洁为基调。不需要太夺目,进而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导演李慧琴说。

在《长平绣娘》的舞台上,记者注意到,一排中空的塑料管材幕墙,通过光的折射,不断变幻着色彩,它代表了刺绣之乡红、黄、蓝、白、紫五色丝线。如此材质的“丝线”,真是简约到了极致。不仅如此,随着剧情转换,这道五色墙还承担起了房子、街道、阁楼等布景功能,手法运用十分新颖。

接下来,看绣娘待嫁前的喜庆场面:它是用一副对联、四个双喜、八只灯笼就“打造”出来的,却并不让人觉得简陋、不够喜庆;再看绣娘住的房子,仅仅是使用了一个“人”字形框架的“屋檐”,它就在观众心目中勾勒出一座写意的民居;还有,屋外冻柳、雪洒寒窗的场景,不过是采用了一些线条剪成的“柳树”和两爿“风雨飘摇”的窗户;在一处绣娘贫病交加的场景里,舞美使用更是相当“惜笔”:两爿窗户外加上一张挂着白幔的床,仅仅三个“点”就勾勒出了人物生活环境。

此外,由灯光设计师秦玉山、李鑫“雕琢”的灯效也是一大亮点。《长平绣娘》这部戏中,灯光的“用途”达到了极致,喜庆的场景用红光、亮光;凄凉、寒酸的场景用蓝光、暗光……白天、黑夜、阴天、道路、风、雷、雨、电,几乎都使用灯光的变换、交替、切割、合成来展现。甚至在变换场景时,把演员集中到舞台前方的光幕中来,舞台后半部分的光全部压暗、变黑,而不再使用幕布进行遮挡,成功打造了一台“不落幕”的戏剧。

而剧中“绣娘”杜建萍的头饰也很有特色。化妆设计薛勇介绍,随着戏中绣娘命运的波折起伏,他先后为她设计使用了粉、红、灰、蓝、白等几种色彩不同的“头帕”来适应剧情:比如,第一场开场处绣娘待嫁,使用的是一块粉色头帕,显示出少女的娇俏、活泼;而随着绣娘年龄渐长,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头帕又变成了灰色;等到儿子状元及第,与亲生父母相认的这一段,她的头帕又变成了大红色,显示了喜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