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代代有佳作,支撑本土戏剧之树常青——晋城建市30年本土戏剧剧本创作回眸

2016-03-27 发表|来源:太行日报|作者:张华敏 程燕广
《西沟女儿》剧照。(资料图片)
《大道无垠》剧照。(资料图片)

剧本是一剧之本,戏剧的繁荣首先依赖于优秀剧本的支撑。

回顾建市30年本土戏剧剧本创作,我们发现了一行行或深或浅的脚印。

1986年,形式单一的折子戏《收书》《杀妻》《借粮》《还印》《酒楼洞房》在比赛中获得3个剧本奖,让上党梆子名声大噪;2006年,现代戏《赵树理》参加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二等奖;现在,我市戏剧百花齐放,上党梆子、儿童剧、音舞诗的剧本更是斩获了国家级、省级不少大奖。

与时俱进、探索创新,这是我们三十年的一贯追求。从职业化编剧群体的出现,再到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乃至几代编剧同堂,我市戏剧创作呈现出生气勃勃、后继有人的盛况。晋城本土戏剧剧本创作,可以说代代有佳作,支撑本土戏剧之树常青,在全省11个地市中独树一帜,成为一道令人羡慕的风景。

A 第一批职业编剧各有千秋

上党戏剧界第一批真正意义上职业编剧的出现,当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形成鼎盛阶段当属晋城建市前后。

1985年,“文革”中被撤销的山西省上党戏剧院恢复建制,并划归晋城市领导。在戏剧院的带领下,晋城的剧本创作工作走上正轨,主要业务骨干有戏剧院的张宝祥、葛来保、栗守田、苟有富和县区有关部门的李小猫、潘保安、张天林、韩识多等。因为这一批编剧,基本不是科班毕业,而都是有着丰富剧团生活经验的“跨界者”“改行者”,故其早期剧作难以一下子摆脱传统老戏的影响。亦即故事性强、现实性弱;娱乐性强,思想性弱。

但是,这一批编剧毕竟从此有了能安心搞专业创作的平台,而那些丰富的舞台经验,又能有效弥补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许多不足和缺陷。

1986年,山西省组织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戏剧院改编或原创了《收书》《杀妻》《借粮》《还印》《酒楼洞房》五个小戏,在比赛中获得3个剧本奖。如此佳绩,使上党梆子一时名声大噪,几个作者也由此崭露头角。紧接着就在同一年,此前李小猫所写早在观众中颇有影响的戏曲《佘杨缘》,与张宝祥、栗守田合作修改后,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佘赛花》,并获当年省优秀电影电视剧“天龙奖”和1990年全省第二届赵树理文学创作奖“编剧奖”。

1987年,张宝祥编剧的《斩花堂》,再次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在此期间,李小猫、韩识多等剧作家还创作过《强秦悲歌》《皇帝与门官》《秦明入赘》等剧本,在当时均有不俗的反响。而在这之后的若干年里,晋城本土的剧本创作与上党戏曲的命运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多样娱乐方式冲击下,陷入低谷,鲜有亮点。

综观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其优缺点都显而易见:着重讲传奇性的故事,令老百姓喜欢,而疏于对现实的观照,思想性、时代性未成为编剧的自觉追求,文学的社会功用未能充分发挥。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一种关注、描写现实生活的创作实践也在潜滋暗长。比如,李小猫在创作的现代小戏《儿女情》获得了全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剧本创作一等奖,张宝祥创作的《走出大山》,描写锡崖沟修挂壁公路的事迹,也有一定反响。这几个现代戏虽然未在当时形成太大的影响,但却如星星之火,给后来的现实主义剧本创作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借鉴。

B 聚焦现实带动了上党戏剧的复兴

2005年,现代戏《赵树理》首演,这是上党梆子在逆境中自主转型、寻求突围的一个里程碑。又经过一年的打磨,2006年9月24日,赵树理诞辰100周年之际,该剧再次隆重上演。此后,该剧参加全国地方戏(北方片)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二等奖,由此也成为市梆子团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剧作家张宝祥、张华父子构戏谨严,成为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此后,他们又创作了不少剧本,本土题材历史剧《千秋长平》,被市上党梆子剧团搬上舞台,荣获中国戏曲最高学术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现代大戏《西沟女儿》,讲述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的故事,从一面世便深受观众喜爱,成为高平市人民剧团的常演剧目。

《赵树理》《西沟女儿》这两部戏的相继成功,在一定程度表明晋城剧作界“重写古人不重今”的老传统正在发生鲜明变化,聚焦现实、关注当下成为编剧选题的“新常态”。

这个阶段,剧作家们有了自觉而明显的现代意识,注重对当下生活的观照。他们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理想和希冀,抒发自己的人文情怀。比如说,在《赵树理》中,赵树理为广大农民代言,为基层老百姓说话,先后吟唱“农村有咱赵家的根,轻视农民是忘本”“山西是我的出生地,乡亲是水我是鱼,农民的儿子赵树理——携全家,回山西,争口气,再奋笔,为农民,写书、编戏、代言、呼吁,一息尚存笔不息!”“我当年空着手走出三晋,咱今朝离京城两袖清风”。再比如在《西沟女儿》中,作者让主人公申纪兰反复强调一句话:“劳模、劳模,不劳动还叫个甚劳模?”通过申纪兰朴素的话语,展示了其博大情怀,也表达了对当今干部的希望。

同一时期,还有《小二黑结婚》《大地永芳》《快乐一支歌》《深山腊梅》《芦苇河畔徐海东》等现代戏剧本面世,且搬上舞台。这个阶段,霍霍、魏广麟等中青年剧作家强势而起,形成了继张宝祥之后创作力旺盛的编剧第二梯队。

在经受了市场经济和现代娱乐方式的极大冲击后,惯于演古装宫廷、战争、忠奸故事的上党戏剧走向颓势,剧作家们不懈努力,从戏剧的源头——剧本上寻求突围,寻求生机,终于找到一条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观众的路子。这一阶段,剧作家们清晰地找准了自己的创作坐标,明晰了为人民、为社会、为中心工作服务的创作导向和职责,这一阶段的作品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带动了上党戏剧的逐步复兴。

C 老中青加90后,四代创作梯队形成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突围,晋城的戏剧创作界浴火重生,以崭新的、充满生机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其中最可喜的变化,是年轻作者的加入使得戏剧创作后继有人,充满活力。这在全国戏剧编剧纷纷跳槽、转行、歇笔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可贵。

这时,晋城的戏剧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形成了老一辈以张宝祥为主,中一辈以霍霍、魏广麟为主,青年一代以程燕广、程燕枝为主,又有刚刚科班毕业的赵煜君、张田等90后编剧为新生力量的四代“谱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晋城的编剧队伍,目前进入一个梯队最完备、人才最丰富、结构最合理、实力最强盛的时代。其中,张宝祥、霍霍、魏广麟、程燕广等四人被山西省文化厅创作中心聘为“特约创作员”。一市有4人入选,这在全省11个地市中是人数最多的。

霍霍,我市中青年戏剧作家代表人物,他编剧音舞诗《灵山圣棋》,在2007年棋子山国际围棋文化节上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有力地配合了晋城“围棋源地”的宣传推广;其改编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在2011年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一举拿回了七项大奖;另外,还有民族音乐剧《黄河魂》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小品《尽在不言中》等获得全国文艺汇演创作一等奖,广播剧《都是狗东西惹的祸》获全国广播剧金奖,《长平原上草》在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上获大型剧本铜奖。

程燕广,上党戏剧院担任编剧。其《岳夫人》在《三晋戏剧》发表;《村官是女,90后》在《戏剧丛刊》举办的全国征剧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超生游击队后传》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铜奖;《新愚公移山》获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银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上演。尤值一提的是,2013年承担第二届太行山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节目创作任务后,他创造性地把晚会与戏剧结合起来,以晋城北宋县令程颢的行踪为线索,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笔触写出了全面反映晋城古今的剧本《善美晋城》,使晚会具备了戏剧的品质和特点,增强了娱乐性、观赏性和历史厚重感,带来很好宣传效果,受到与会省市领导的充分好评。

程燕枝是一个主攻儿童剧的后起之秀。她先是发表了大型儿童剧《成长的故事》,后又凭剧本《小公鸡的领悟》夺得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铜奖。2014年,她为市少儿艺术团创作了大型儿童剧《七彩梦》,并入选第八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2015年5月该剧在杭州演出后获得优秀奖,反响很好,填补了晋城原创大型儿童剧的空白。

身居阳城县的韩识多,以“我写我土”的精神,以阳城名人或与阳城有关的名人为内容,写有《连蜜莲》《芦苇河畔徐海东》《杨继宗》等剧本,搬上舞台后,很受当地观众喜欢。

这一阶段,风头最劲的非魏广麟莫属。他早在1992年以处女作、大型历史剧《太平怨》出道,当时即获山西省面向全国的第二届剧本征文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紧接着,又凭小品《秋叶》获全国第13届“群星奖”铜奖、山西选拔赛金奖。此后他长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以弘扬主旋律为自觉追求,创作了大量作品。今年,他为市歌舞团倾力创作的大型情景音乐剧《大道无垠》,就是其中之一。该剧以反腐倡廉为主题,通过纪检干部耿晋锋与不法分子的较量和斗争,展现了纪检干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清廉、激昂的正气之歌。与此同时,他以全国道德模范李继林、刘平桂夫妇为原型创作的大型戏曲《天地“粮”心》,也有望尽快搬上舞台。

放眼当下,晋城的剧本创作十分喜人。从形式上看,古代、当代并入剧本,古人、今人悉数入文,既弘扬历史又紧密关照当下。剧作者已明显地脱出了侧重说传奇、讲故事的旧窠,普遍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思想性、贴近性、时代性。

经过30年的发展,晋城市剧本创作已渐入佳境。这支队伍生机勃勃,正值创作盛年,他们坚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时代情怀,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弘扬主旋律,我们有理由期待——一个新的创作高峰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