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雁门关》铸就民族魂

2020-12-2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杨军龙

重阳节后,有幸看了上党梆子《雁门关》,虽然时至秋末冬初,但是,跟观众的热情比起来,寒凉之气竟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雁门关》对演员唱、念、做、打的要求标准较高,乃至有的院团用两个或三个演员演一个角色,从始至终大约两个半小时的演出,需全神贯注方能品出个中滋味。上党梆子以其雄浑高亢的唱腔表现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悲壮故事,正所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雁门关》版本很多,就拿上党梆子而言,大意是说北宋年间,杨继业八子杨延光流落番邦,被招为驸马。得知母亲挂帅来到三关,便与公主商量,前去探母,母亲命八郎取回银宗首级,以保杨家将对大宋的忠心。八郎奉命前往,终因寡不敌众,自刎而死!

撇开舞台上声情并茂的艺术渲染效果,单就其内容而言,杨家将的故事之所以久唱不衰,观众之所以百看不厌,应该且一定有它的可取之处。

在我看来,《雁门关》中的杨八郎,最可敬仰之处至少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在番邦被招为驸马,虽居富贵温柔乡,但得知母亲来到三关,便千方百计欲往探视。我们应该知道他和母亲各自身处敌对阵营,探视要冒多大风险、承受多么严重的后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是奉母命返回番邦取银宗首级那种毅然决然、义无反顾的态度和行为。毕竟,这是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忠孝“虚名”的一场豪赌,更何况肖银宗母女待他不薄,下狠手取人家首级须要克服多大的心理压力!

其三是经历千惊万险拿到银宗首级后,面对蜂拥而至的追兵,以一己之力断后拒敌,这种视死如归、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义举,最终用杀身成仁成就了杨家将满门忠烈的悲壮,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嘘唏。

展开波澜壮阔杨家将抵御外侮的雄壮画卷,《雁门关》只是冰山一角,杨八郎的故事也只能算是一个缩影。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扫盲之前、教育尚不普及的漫长岁月之中,观众闲暇之余,正是通过包括看戏在内的消遣方式,不知不觉之间学会了辩识忠奸善恶,同时,在心灵深处也根植下人伦大义。

有人说《雁门关》的故事无据可考、纯属虚构,即便如此,通过舞台艺术渲染后,达到家喻户晓、广为人知的程度时,无形之中也在观众灵魂深处构筑起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忠君爱民、舍生取义的思想观念,这是无可替代的。

艺术不是史实,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同样是无可替代的。回顾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之战,为保家卫国而抵抗侵略,无数个中华优秀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民族精神,才换来了万家灯火的和平岁月。

仅此,再断章取义的说可考与否,也就无关痛痒了。可见,包括舞台艺术在内的宣传方式,对民众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固化,正所谓功不可没!

有你的存在,而增添了一份正能量是毫无疑义的。

(作者系山西阳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