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奠中帮赵树理修改剧本
2024-12-13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夏明亮姚奠中,稷山县南阳村人,当代著名古典文学学者、教授、书法家,早年就读于苏州章氏国学会研究生班,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曾任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山西省古典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等职。
1961年,文化部决定组织全国戏曲调演,全国各地积极响应,摩拳擦掌,都想在这个国家级平台上出头露角,一展风采。作为传统戏曲大省的山西不甘落后,四大梆子都精心准备了新剧目:中路梆子推出由晋剧《梵王宫》改编的《含嫣》,北路梆子推出重新加工整理的《王宝钏》,蒲州梆子推出《白沟河》,上党梆子推出赵树理新编的《三关排宴》。省里主管的领导在对剧目进行验收时,觉得《三关排宴》比较成熟,但还需要精心打磨。省委宣传部经过研究决定,请姚奠中带领山西大学中文系师生三人,前往当时的晋东南专区所在地长治市,帮助赵树理修改剧本。
接到任务后,姚奠中有很多顾虑,因而颇感犹豫:自己虽然读过不少戏曲剧本,但从没有写过,能完成如此重任吗?赵树理是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之前自己虽然读过赵树理的很多作品,但却与他没有任何交往,他能听取自己的意见吗?
没有料到,在晋东南宾馆他们第一次见面,赵树理非常热情。他先是表示对姚奠中一行的真诚欢迎,接着详细讲述了剧本的创作情况和多次彩排后观众的反映,还特别介绍了饰演主角的几位演员的表演风格。得知姚奠中是晋南稷山县人,赵树理又谈到了上党梆子跟晋南蒲州梆子唱腔和艺术风格的不同。
姚奠中表示,他们几人还没看过剧本,没有发言权,等看了剧本再发表意见,赵树理很赞同,让地委宣传部的人将打印好的剧本分别送给他们几人。
《三关排宴》剧情叙述的是,北宋时期,宋、辽交战,辽军事失利,请求罢兵议和。佘太君奉旨于三关重镇设宴与辽国萧太后签订和约。当时已经降辽并被辽国招为驸马的佘太君四子杨延辉犹豫再三,迫于母亲严命决计随母南归。萧太后虽然恼羞却只得无奈应允,不料其女桃花公主竟然也要随夫归宋。萧太后觉得自己国主威仪丧尽,对桃花公主苛责严拒,桃花公主绝望自尽。佘太君令部下将桃花公主以白绫裹尸礼葬。杨延辉随母归宋后,佘太君义愤填膺斥其不忠不孝,贻羞杨门。杨延辉自觉无颜苟活人世,饮剑自刎。
在阅读剧本的几天时间里,他们还与赵树理一起观看了上党落子《武则天》。该剧是从郭沫若新近创作的话剧《武则天》移植过来的。《三关排宴》刻画了佘太君和萧太后两位杰出女性,《武则天》则刻画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两位杰出女性。虽然剧情和历史背景不同,但在人物的刻画上,郭沫若文笔的摇曳多姿、塑造形象的栩栩如生、人物情感的自然流露,使赵树理和姚奠中都大受启发。
姚奠中与山西大学的另外三名师生仔细阅读了赵树理的剧本,并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一致认为,赵树理的剧本故事性强,善于在大故事中套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头有尾,交代得清楚明白;特别是塑造的人物生动传神,既有两位敌对多年的杰出女性面对面时的暗潮涌动、针锋相对,更展现了两位母亲在大义和亲情面前的无奈决绝。不过,他们对剧本中过多运用插科打诨的民间俗语或一些歇后语,提出了不同意见。比如,剧中萧太后有一句唱词“我好比糖糕撒上胡椒面,辣不辣来甜不甜”,虽然十分生动,但不符合人物身份和特定场景。萧太后是杀伐决断的政治女强人,是实际上把持朝政的政治家,在敌我双方议和的严肃政治场合,说出这样的话,不符合人物的身份。如果换另一个场合,让三仙姑唱出这样的话,那就非常符合人物身份。另外,他们还就一些唱词和道白中的文字运用问题,提出了一些讨论意见。赵树理听后,表示会认真考虑,在之后的修改中酌情采纳他们的意见。
后来,赵树理又对《三关排宴》剧本进行了反复修改,该剧不仅在当年全国戏曲调研中赢得广泛好评,而且在1962年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一时风靡全国。由此,《三关排宴》成为上党梆子的看家戏和代表剧目,传唱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