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春节展演,为何能坚持12年?
2015-03-10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网|作者:吴希莲从2003年至今,晋城市“两节”社会文化活动中上党梆子剧目展演经久不衰
2月28日晚8点,大型历史新编剧目《程颢书院》在晋城影剧院隆重上演,剧场内全员满座,剧场外还守候着大批没买到票的戏迷,隔着一道剧场门翘首引颈、竖耳聆听……当晚,名家名角们荡气回肠的表演,博得了观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自2003年开始至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上党梆子发挥了我市文化惠民工程“主力军”的作用,“凤鸣春晓”、“紫薇奖”、“上党梆子文化节”、“迎新春名家名剧展演”等多种形式的上党梆子剧目展演活动陆续被列入我市“两节”社会文化活动当中,并作为重头戏呈现给市民。过年看上党梆子大戏,已然成为晋城人每年春节的一项风雅好事。
1、 名家+名剧,戏票难求
今年春节、元宵节期间,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市上党戏剧研究院承办的迎新春上党梆子名家名剧展演活动在晋城影剧院盛大举行,我市“两节”活动的一池春水再次被“梆子”搅热。
2月28日晚8点,大型历史新编剧目《程颢书院》在晋城影剧院隆重上演,出现了观众爆棚、一票难求的大热景象:早在开戏前两小时戏票就已经售卖告罄。演出开始后,记者发现,剧场外还守候着不少没买到票的戏迷,“唉,我来得迟了,没买上票,真可惜,这可是新编的。”一位六十多岁的戏迷感慨道。记者了解到,有不少观众是从长治等地专门赶来的。“这场戏是新编的,得知要在晋城影剧院上演,我提前托朋友买好了票,就怕到时候人多买不上。”一位来自长治的李先生告诉记者。
2015迎新春上党梆子名家名剧展演活动主要的承演团体是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这是我市戏曲界班底实力最雄厚的一支专业剧团,代表了上党梆子戏表演的最高水准。
上党梆子剧团团长陈素琴介绍,今年的展演活动共有十一部戏,都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上党梆子知名剧目。其中,由该团承演的《程颢书院》、《忠烈千秋》、《哑女告状》、《五世请缨》、《法门寺》、《秦香莲》、《抬花轿》、《打金枝》八部戏当中,又有四部由晋城四朵“梅花”——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陈素琴领衔主演。“名家+名剧”的双重效应起到了很大的票房号召力。
2、 乡间“土戏”实现华丽转身
普通人印象里,上党梆子常年走村串巷,有着风尘仆仆的“土戏”味儿,那它又是怎样在“年节”关头,走进光鲜的剧院,走进城市人的生活的呢?市上党戏剧研究院艺术研究室副主任郭志强亲身见证了这一转变历程。
2003年7月份,新组建的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原专一团)聚集了刘坤为、刘汝森、马正瑞、高玉林、王桂兰、张棉花、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等四代名角,在晋城影剧院同台献演传统名剧《秦香莲》,并连演两场。这是上党梆子头一回走进城市剧院,也是新组建的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第一次正式进行城市商演。它释放了晋城广大戏迷久久以来看不到上党梆子戏的那股激情,开了梆子戏进剧院的先河,完成了上党梆子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下里巴人”到“阳春白雪”的华丽转身。
2003年12月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作为我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凤鸣春晓”首届“赵树理杯”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晋城影剧院拉开帷幕,这是上党梆子首次在“年节”走进晋城人的生活。
2010年春节,由市文广新局、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市上党梆子剧团联合举办了晋城市首届上党梆子文化节;2012年,连续举办九届的“凤鸣春晓”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活动举办时间由春节档口更改为每年的7月份;2012年春节,首届“紫薇奖”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展演活动接棒“凤鸣春晓”,登上晋城春节文化大舞台,至今该项活动已成功举办三届;今年,2015迎新春上党梆子名家名剧展演活动接棒晋城人的“戏曲过年”。十二年间,四项上党梆子展演活动交替举行,场面如火如荼。上好的演出、惠民的票价、精彩的本土大戏——上党梆子戏在晋城的年节“火了”!
3、 12年来,上党梆子演出日臻完美
一年一年的迎春展演,我市的文化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从剧目到表演日臻完美,演出团体不断增加,演员阵容不断扩大,专业水平持续提升,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扬。
郭志强介绍,展演活动之初,主要的表演团体就是市上党梆子剧团这一家。后来,随着群众和表演多样化的需求增大,演出团体由起初的1家逐渐增加至今天的12家,分别为市上党梆子剧团、城区鸣凤剧团、泽州县上党梆子剧团、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阳城县人民剧团、沁水县上党梆子剧团、沁水蒲剧团、高平市人民剧团、高平落子团、陵川县上党梆子青年团、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市歌舞团。而演出格局也摆脱了单一,呈现出立体化,全市上党梆子整体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从演出剧目上看,《秦香莲》、《法门寺》、《潘杨讼》、《雁门关》、《打金枝》、《三关排宴》这些百看不厌的传统经典老剧目,每年都会演。演员的演技锤炼得是炉火纯青,群众则被熏陶得耳熟而详、张口就会哼唱。从剧目创新上看,《赵树理》、《程颢书院》、《千秋长平》、《悟因楼》、《长平绣娘》、《析城山》这些历史新编剧目的出炉,证明了古老剧种上党梆子在新时期文化背景下,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再从演职人员的素质提升上看,12年间,在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表演、唱腔设计、乐队伴奏等等方面,我市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山西省戏曲艺术最高成就的“杏花奖”得主。在2015迎新春上党梆子名家名剧展演活动中,这些“杏花”悉数登场,竞芳吐艳,闪耀舞台。
4、 光鲜背后的无言付出
梨园花烂漫、春光无限好。一年更比一年热闹的戏园子外头,200余场上党梆子好戏、浓墨重彩的背后有着默默无闻的付出,有着不一样的“风景”。
2月28日晚10点30分,《程颢书院》结束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后完美谢幕。此时,偌大的剧场内观众一散而尽,空无一人的座位、过道和走廊显得多少有几分冷清。而在后台,大汗淋漓的几位主演正在卸下笨重的戏服、头饰和脸上浓厚的粉妆。
“这会儿回家女儿应该已经睡下了。”程颢的扮演者郑法根说。郑法根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寒假放假回家,却正赶上父亲参加“两节”展演要上台表演,紧张的排练、磨戏,导致郑法根没有空闲时间陪伴女儿。杨主簿的扮演者赵德红边脱脚上的厚靴子,边乐呵道:“戏迷高兴我们就高兴!”鲜有人知,因为繁忙的演出任务,赵德红在父亲过世之际,都未能守在床前尽孝……
“‘戏箱上长大的孩子’是我们戏剧演员子女的真实写照,饿了啃一口面包,困了盖一件戏服,想爸妈了就随他们下乡演出。爸妈上戏了,剧团里的叔叔、阿姨个个都是他们的保姆。别人的孩子爸妈陪着到各处旅游过年、串亲戚,他们只能安静地守在家里,或舞台下面,默默地支持父母的演艺事业。”上党名旦成静云语气有些哽咽……
12年了,去年梨花开罢,今春梨花又发。每年一届的迎新春上党梆子展演活动,都会调动大量的社会资源,上千名演职人员、幕后工作人员,两节社会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人员,他们辛苦而无言的付出,为晋城市民换来了一个个文艺的春天。
源远流长的古剧种上党梆子流传至今,在我市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得群众喜爱和追捧,已然成为我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只要在市区有演出,我几乎场场不落,真是太好了!因为喜欢,我还会唱。唱上党梆子不仅能疏肝理气,还能解除郁闷。”谈起上党梆子,戏迷张先生兴奋地有些语无伦次。张先生已经60多岁了,一直以来都喜欢看上党梆子,自2003年,上党梆子首次在“年节”走进晋城人的生活,他几乎是场场不落,现在家里人也在他的带领下喜欢上了上党梆子。像张先生一样,在晋城,有一大批上党梆子的铁杆戏迷。
链接:
上党梆子是我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我市及长治地区,因其产生和主要流布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享有是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2006年,经我市申报,上党梆子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传统上,作为驱疫禳灾祈福、迎神赛社赶会的一项民俗文化项目——上党梆子,多在乡间庙会或大户人家的宅院里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