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上党梆子:数百年余音犹绕梁

2015-07-22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太原)|作者:李吉毅

张爱珍和小演员们在一起

“我得赶快去听戏了!”7月2日晚7时30分,天刚擦黑,刚吃了晚饭要洗碗的张师傅,被传到耳朵里的阵阵鼓点声搅和得心里直痒痒。

张师傅家住晋城市区秀水苑小区,鼓点声来自百米外的凤西广场。由晋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的“晋城市消夏文艺晚会”,既有戏曲,又有综艺。作为老戏迷的张师傅要听的“戏”,是上党梆子。当晚的戏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员表演。

“刚学上党梆子时,说不上喜欢,后来越学越觉得有魅力。”23岁的赵锟,是陵川县平城镇人,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戏曲专业班学习上党梆子8年。毕业后,成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须生演员。“下午五点多,大伙儿就开始在团里扮相了。”在《杀庙》中,1.83米个头的赵锟扮演韩琦。

二十多分钟的《杀庙》,让围满戏台的观众连呼过瘾,掌声阵阵。一下舞台,赵锟先摘下髯口,又在同事的帮助下,将披挂整齐的戏服一层层脱下。当脱到最里层的粗布衣服时,在一旁围观的戏迷不禁瞪大了眼睛:赵锟的后背完全被汗水浸透!

“唱戏确实是有真功夫啊!”在人们的赞叹声中,赵锟拿起放在草坪上的水杯抿了一口:“如果这种表演机会多的话,我们这批青年演员,很快就能锻炼出来!”

在赵锟眼里,获得“梅花奖”的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等上党梆子名角是自己心中的偶像。而当晚与他同时演出的,就有张爱珍的徒弟、同班同学青衣邱亚萍。

早在2012年1月29日,晋城市首届“紫薇奖”优秀剧目展演拉开帷幕。当天,张爱珍双喜临门:“张爱珍传习工作室”成立;收17岁的邱亚萍为徒。在此之前,张爱珍已将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的杜建萍收为弟子。当晚,张爱珍、杜建萍、邱亚萍师徒联袂演出上党梆子名剧《秦香莲》。

3年后,2015年5月20日,在广州大剧院,杜建萍以上党梆子《长平绣娘》中“绣娘”一角,一举夺得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继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之后晋城的第五朵“梅花”。

一个起源于太行山麓的地方剧种,缘何能在国内众多的戏曲种类中显山露水、脱颖而出?除本身的巨大艺术魅力外,不能否认上党梆子是很接地气的地方戏曲!

非遗小档案

上党梆子成形于明末清初时期,是山西的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晋城、长治等地,被称“上党宫调”。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时,戏曲名称正式确定为“上党梆子”,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代表剧目有《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

2008年,上党梆子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 成熟最早的剧种之一

在高平市寺庄镇王报村,有一座二郎庙。2003年,细心的文物工作者在庙内戏台须弥座的束腰上找到一段铭文:“时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岁次癸卯秋十月三日。”这一发现,确立了王报戏台为国内最古老戏台之一的地位。

在泽州县南村镇的冶底岱庙内,有座古戏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晋东南戏曲界曾对境内古戏台现状进行调查。在后来形成的文字资料中,提到岱庙舞楼“创建于金正隆二年(1157年)”,题记就在戏台东北角的一根雕花石柱柱头东侧。

掐指算来,岱庙、王报两座戏台分别距今已858年、832年历史,堪称国内最古老的戏台!

在上党地区,神庙众多,为祭祀和娱乐,相应的戏台、舞楼、乐楼不计其数。

面对这些古老的戏台,人们不禁要想:近千年前,在这些戏台上,什么人在表演?表演着什么节目?

追溯上党梆子的历史,不能绕开一位名叫孔三传的艺人。

孔三传是北宋熙宁、元丰、元祐至崇宁、大观年间(1068-1110年),活跃于东京汴梁的民间说唱艺人。孔三传并非本人真名。据我国现存最早的宋金时期的诸宫调作品《刘知远诸宫调》记载,“三传”即“多知古事,善书算阴阳”之意。由此推断,“孔三传”应为艺名。

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及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起来,按其声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称诸宫调。

综合史料得知,诸宫调的首创者就是孔三传。而这位影响中国戏曲生成的伟大民间艺术家,就出生在泽州(现晋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把他称为曲艺大师、戏曲的创始人,从侧面反映了泽州当时民间说唱艺术的繁盛和普及。也正是由于家乡种类繁多的民间曲调,孔三传才能汲取其精华,提炼出“诸宫调”这样的说唱曲调,证明了晋城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

早年和成名后的孔三传,始终活跃于泽州的大阳一带。而国内现存最古老的王报戏台,就位于距此不远的高平北部。受诸宫调发展衍变的影响而形成的上党梆子,到明末清初已成形,成为中国成熟最早的剧种之一。如今众多分布在长治晋城地区大小村镇的古戏台,可以说是上党梆子悠久历史的见证。

清咸丰年间至抗日战争前,是上党梆子兴盛期,晋城的职业班社达200多个,上演剧目千余,造就了郎不香、申灰驴、曹火柱、都歧歧等名演员。尤其是晋城东四义村的“鸣凤班”,从乾隆五十年(1785年),一直延续到1945年晋城解放,前后行戏160年,在中国戏曲史上极为罕见。“七七事变”后,晋城的职业班社基本停止了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上党梆子焕发出青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等一批前辈艺人,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从剧目到表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为后来上党梨园“梅”“杏”绽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上世纪80年代,一代代上党梆子艺人用才华与心血哺育和滋养上党梆子艺术,使其跃上了历史巅峰。

1992年,张爱珍成为上党梆子首位“梅花奖”获得者,紧接着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杜建萍先后摘取“梅花奖”。其间又有包括邱亚萍在内的30人获得山西省“杏花奖”。2006年,上党梆子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正瑞、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 影响范围波及晋冀鲁豫

2009年7月31日,冶底岱庙的舞楼上,高亢激越的上党梆子、古朴优雅的昆曲两种风格迥异的唱腔,你方唱罢我登场。当天上午,来自上海昆剧团、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的六位“梅花奖”艺术家,在这座近千年历史的古戏台上,上演了“昆梆一家亲”。

1953年,自从高平“回山戏班”来此演出过一场上党梆子后,古戏台上就再没接待过戏班。

时隔56年后,南北两个剧种的两个剧团轮番亮相:吴国华、张保平、张爱珍分别献唱《金水桥》《潘杨讼》《秦香莲》选段,昆剧艺术家蔡正仁、张静娴、张铭荣、张军、余彬则表演昆曲《长生殿》《势僧》选段。两种戏曲形式同台演绎,在彼此映衬下,优雅与不羁、温婉与铿锵、缠绵与高亢、精致与粗犷,艺术风格显得格外鲜明。在高声为上党梆子名角喝彩的同时,戏台下的观众同样为上海昆剧团的名家名角鼓掌。

唱腔粗犷豪放的上党梆子,为何能与清丽婉转的昆剧同台献艺?

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唱腔板式变化在梆子腔系中是最丰富多彩并最独具特色的。据史料记载,早在400多年前,昆曲就来到了晋城。上党梆子过去的班社,除梆子外还兼演上党昆戏、上党罗罗腔、上党卷戏和上党皮黄,5种声腔合称“昆梆罗卷黄”,俗称上党“大戏”。后来,昆、罗、卷绝迹舞台,仅留有皮黄、梆子。正式定名“上党梆子”,已是1954年全省首届戏曲观摩汇演时的事情。

在长期表演过程中,上党梆子形成“州底”“潞府”两大流派,也就是分别以晋城、长治为中心的两大流派。

晋城扼太行咽喉,乃中原屏障,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千年战乱洗礼,在此形成崇尚英雄豪杰、彰显人间正义、高扬民族正气的审美情趣。这种情感在文艺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土生土长的上党梆子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表演上,多直出直入,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功夫。

从上党梆子《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诸多传统剧目可以看出,多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剧目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

有“一代戏王”美誉的著名上党梆子老艺人赵清海,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高的声誉。晋剧大师丁果仙认为,赵清海的实力与周信芳、马连良等京剧大师相比也毫不逊色。

事实上,上党梆子的影响范围并非仅限于上党地区,而是波及至晋冀鲁豫。上党梆子早年间传至河北永年县、山东菏泽地区,与当地民间文艺相融合,形成了“永年西调”“山东枣梆”,可谓一树而三枝,一源而三流。

近年来,晋城市上党戏曲界加强与另两个兄弟剧种的联系,每年双方都要互访探亲演出,加强沟通交流和学习。

3 传承与创新“爱珍腔”横空出世

去年2月14日,“吴国华张保平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郭孝明上党梆子传习工作室”成立。早在2012年,“张爱珍传习工作室”已率先成立。

晋城许多老戏迷无法忘记2010年7月6日、7日发生的事情。能容纳千人的晋城市泽州会堂座无虚席。上党梆子演出史上首次个人专场演唱会——名家张爱珍专场演唱会连续两晚在此举行。

“杨家将要从头收拾旧河山……”随着舞台大幕缓缓拉起,在古色古香、雕梁画栋的舞台上,身着蓝色华服的张爱珍首先唱响《塞北有个佘赛花》,圆润、通透、细腻、委婉的唱腔,瞬间引爆现场戏迷,掌声潮水般响起。

演唱会下半场,身着金色宫装的张爱珍先为戏迷们送上《长生殿》《打金枝》选段。两出戏结束后,一袭白衣的她又演绎了悲情戏《杀妻》《走出大山》选段。演唱中,张爱珍热泪盈眶,动情入戏,将现场气氛引向最高潮。

“这是上党梆子的奇迹。”90分钟的演出后,现场观众起立鼓掌,意犹未尽,久久不肯离去。前来主持演唱会的央视主持人白燕升被现场观众的热情震撼,不由得发出感叹。

谁又能想到,为筹备“上党梆子名家演唱会——张爱珍专场”,张爱珍耗时三年。

“个人专场,得有功力,能否唱下来?观众是否会听腻?”6月17日下午,在晋城市区一座院落狭窄的小区内,记者见到了张爱珍。提起5年前的个人专场,她非常愉快:一般个人演唱会长的歌曲也就五六分钟,而自己最长的一段有16分钟。“彩排时,白燕升担心我的嗓子,劝我不要跟着乐队唱,但我还是唱了。”

当时,省歌舞剧院民族乐团60人的伴奏,山西小女子合唱团40人担任合唱演员,阵容可谓强大。演唱会共演唱了九个段子,均选自上党梆子的经典唱段。

张爱珍记得,当自己演出结束后,有一位八旬老者跑到后台,握住她的手激动地说:“原来的上党梆子就是你唱的这个味道,和我十几岁听到的一样!”

原来,张爱珍在演唱中,不仅有“梆、黄”,而且将“昆、罗、卷”等绝迹舞台的唱腔也一一展现。

作为上党梆子的传承人,张爱珍早有举办专场演唱会的想法。“对上党梆子进行总结和研究,给上党梆子提供一个好的传承途径。”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张爱珍在继承吴(婉芝)派唱腔和传统声腔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山西民歌营养,继承前辈艺术成果,在行腔运调,发音吐字方面都有许多创新,独创了上党梆子旦角流派艺术“通透圆润,醇厚甜美”的“爱珍腔”。

“上党梆子不能一直停留在一个平面上,要有生命力,必须有创新,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它、爱它,上党梆子才能发展,才会有更强的生命力。”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在演唱会中,张爱珍用全新的唱法来演绎所有的曲目,将传统的唱法和现代唱法相结合,将其他剧种中最精髓的东西吸取进来,然后将传统唱法中最美的东西保留融合进去,形成了刚柔并济、更具穿透力的表演,带领听众,穿越百年,领略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透过历史,体验上党戏曲声腔之美。“仅上党昆曲《长生殿》唱段,我用了一年的时间在琢磨练唱。”为此,她还专程前往上海,向当地的昆曲表演艺术家请教。

张爱珍说,“爱珍腔”行腔婉丽,吐字真切,韵味十足。高音区清纯明丽,中低音区圆润缠绵。激情时声震云天,撼人心魂;委婉时柔情似水,风情万种。被誉为“上党梆子一绝”,开创了戏剧声腔艺术新里程,为上党梆子的唱腔改革创出了一条新路。“爱珍腔”源于先天,起于《皮秀英打虎》,彰于《梨花沟》,成于《杀妻》,化于《两地家书》,集成于“上党梆子名家演唱会——张爱珍专场”。剧作家曲润海看完演唱会后题词:“山西戏曲四大梆,各领风骚闹晋阳。上党盛誉今谁属?嘹亮婉转爱珍腔。”

2012年7月,受台湾有关方面邀请,张爱珍在新竹市演艺厅举行个人演唱会。高亢嘹亮、通透、圆润的“爱珍腔”在宝岛唱响。

提起43年的从艺生涯,张爱珍说,一年就有九个月在舞台上演戏。“五天九场”“四天七场”曾是她无意间创下的演出纪录。尽管演出剧目不计其数,可她对《杀妻》《两地家书》情有独钟,正是凭借这两台参评剧目,她跻身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列。“30多年来,《杀妻》演了千百场。”张爱珍说,每演一遍《杀妻》,都会有新的激动和想法,《杀妻》已成为上党梆子的宝贵财富。

4 艺术家开门收徒上党梆子后继有人

随着上党梆子名家开门收徒,传承技艺,如今的上党梨园,呈现出以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等老艺术家“举旗”,陈素琴、杜建萍、成静云等中青年优秀演员“担纲”,张敏丽、李岩、李丹、邱亚萍等青年演员紧随其后的三大传承梯队,上党梆子后继有人。

多年来,晋城市对上党梆子扶持力度持续加码。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学费全免的艺术系戏曲班;2012年,有“梨园之乡”之称的高平,也在市中专学校设立“爱珍戏曲班”,学员学费全免。

56岁的张爱珍是高平市河西镇官庄村人,现任晋城市上党戏剧研究院副院长。她13岁开始学习上党梆子,主攻青衣、小旦,师承上党梆子名家吴婉芝。除获得“梅花奖”外,她还是中国唱片第三届“金唱片奖”获得者,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爱珍戏曲班”成立之初,家乡学校负责人与张爱珍商量,想用她的名字命名。“只要对培养上党梆子人才有帮助,我的名字用就行了!”张爱珍起初非常担心:学戏是非常苦的事情,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谁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受这个罪?

招生结果出乎张爱珍的预料,原本只要60人的戏曲班,最终报名人数超过200人。“乐队是剧团的‘魂’,演奏好,演员才能唱好。”难以舍取的张爱珍,又从中挑出近50人,专门学习上党梆子演奏,为今后组建自己的乐队做准备。

“女鼓师、女琴师,最小的年龄才11岁!”看着眼前一个个与自己当年学戏时年龄大致相仿的孩子们,张爱珍疼爱有加:“那些孩子们扮上相,看着真的很亲!”张爱珍不仅经常前往学校授课,还教孩子们化妆、包头。

看着张张稚嫩可爱的小脸,张爱珍仿佛看到自己当年从艺时的影子,也看到了上党梆子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