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上党高平绽新花——记上党梆子梅花奖新秀杜建萍

2016-04-01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笑林
 
 
资料图

2015年5月,被人们赞誉为花都的广州,正当鲜花盛开的时节。鲜花,对当地人们来说,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引不起多大的兴趣。但是在人们精神领域里盛开的另外的花朵,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和广东当地的无数观众的目光,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比演出,在花城拉开帷幕。5月14日晚上,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剧场里,座无虚席。强劲的冷气把炎热难耐的暑气挡在了剧场的外面,使这里仿佛荡漾着令人心旷神怡的春风。山西省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青年新秀杜建萍参评“梅花奖”的剧目《长平绣娘》在这里演出。

上党梆子新编故事剧《长平绣娘》是我省著名剧作家张喜明同志的力作,可以说是专门为杜建萍量身打造的戏曲剧目。该剧主要表现一位普通的贫家绣女如何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收养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并将其抚育成人,最后将孩子交到亲生父母跟前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古代农村妇女形象。故事从一个普通的绣花女,在新婚前夜,意外地看到朝廷钦犯弃于门外的婴儿,她抱起了孩子,并捡到其父母留下的银锁和血书开始,一场扣人心弦的情节就在观众面前展开。紧接着在第二天,几乎同一时刻,婆家来娶亲,官家来搜查婴儿。万分紧要关头,为了挽救可怜的孤儿,她一个未出阁的黄花闺女坚持说,婴儿是自己的私生子,致使婆家立时将她休掉,她的父亲也当场被气死。此后,绣娘背着损毁的名声,遭受了众人的侮辱、谩骂和一系列的不幸,致使她的心时时被撕扯,处处在滴血,甚至不敢把爱恋之心袒露给自己的恋人,执着地藏银锁、护血书,抚幼儿……直到将孤儿抚养成人。当孩子的生身父母前来寻找失去的孩子时,绣娘忍受着巨大的心灵痛苦,毅然把孩子送还给当年失去孩子的父母。这种人间的大爱善心,绣娘高尚的情操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无不感动着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的每个观众的心灵。

好剧目离不开好演员。扮演绣娘的主演杜建萍同志,颇有其老师张爱珍的风格,将上党梆子的高亢、圆润而又优美的风格用自己天然的、令观众着迷的嗓音展示出来。显然,建萍的表演使我们感受到上党梆子的一代新人已经成长起来了。尽管广东省粤剧艺术中心剧场里的观众以当地人为主,一定是听惯了委婉轻曼的南粤清音的南岭观众,却被高亢、激越的北方黄土地的梆子声腔深深打动。剧中人物不幸的遭遇,忘我而又曲折感人的故事,使济济一堂的观众不时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和低低的抽泣。精湛的技艺和优美的唱腔终于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认可。5月20日,在“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上,这朵生长在山西高平的上党梆子戏曲新花终于绽放在南国的文艺殿堂。

杜建萍1976年9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是高平人,父亲是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建萍有两个哥哥,她是最小的。爷爷和奶奶当年都是村里的忠实戏迷,只要有演出都要去看。小建萍在爷爷、奶奶的影响之下,从小就喜欢看戏。不仅喜欢看,而且还喜欢模仿戏台上的表演,经常和邻家小朋友一起用毛巾做盖头,树枝、树叶当髯口,像模像样的在家乡空地上唱戏、演戏,以至引起乡亲们的欢笑和关注、称赞。儿时的兴趣爱好,使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埋藏下了戏曲艺术的幼苗。1988年,当她只有13岁的时候,就考取了高平县艺术学校,开始走入戏曲艺术的专业道路。

当年的高平艺校就座落在城西北的一座高台上,名叫金峰寺的庙里。寺院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寺院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有元、明、清建筑,四进院落,中轴线上是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中殿为元代建筑,三间见方,歇山式屋顶,寺内西阁之上,有座弥勒佛金装塑像,每当皓月东升,正好对准佛爷鼓肚,实为奇观。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观,旧时被称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如此风景优美的寺院成为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倒也物尽其用。不过当年建萍在这里上学的时候,寺庙却还不是如此的完美,因为年久失修,几个大殿的墙壁已经十分的陈旧,地面的铺砖也高低不平。而艺校的孩子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建萍那一届学生分两个班,一个是学习器乐伴奏的音乐班,一个是学习表演的演员班,两个班各有50名左右学生。男女同学分别住在几个厢房里,建萍所在的女演员宿舍有20个人左右,住在大三间的厢房,打着通铺睡在一起。因为寺庙地势高,如此多的学生和老师、教职工在庙里学习、生活,用水就是个大问题。虽说庙里有井水供大家洗漱,但是不能饮用,每天都要由小四轮从山下拉水上来,供大家饮用。如果遇到雨雪天,路滑难走,小四轮上不来,就没有水喝了。这样的学习条件,同今天艺校的环境根本无法相比。那时候,学生吃饭都要自己从家里背粮食上来,交到学校食堂里,由大师傅统一给同学们做饭吃。

学校生活虽说很艰苦,但是并没有影响建萍学习的劲头。她学的是青衣、旦角,只要有机会,建萍就找来张爱珍的唱片或者录音带,仔细揣摩爱珍老师在《杀妻》唱腔中的发声方法,捕捉上党梆子唱腔的艺术魅力。其实,最初学习《杀妻》唱段是由李维娥老师给她排练的。是李老师手把手的、一句句的教她学习掌握了上党梆子的演唱艺术。刚开始学习演唱的时候,她并没有一下子就理解上党梆子唱腔的诀窍,无论运气还是发声都不是很理想。璞玉要经过精雕,好的嗓子也需要好老师的调教。班里不少同学因为生理变声期的条件变化,放弃了演唱,有的甚至改行离开学校。但是建萍没有失去信心,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她都努力地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早上就在寺庙的大院里练功、吊嗓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把握上党梆子旦角的演唱技巧,使她的唱腔课始终排在全班的前几名。有一天,已经蜚声省内外的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张爱珍老师来到学校看这些学员排戏。那天,建萍知道爱珍老师就在排练场坐着,她按照李老师的要求排演《杀妻》,紧张的眼睛都不敢乱看,尤其不敢看一眼张老师。但是张老师对这个小建萍的表演和演唱已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992年,杜建萍从高平艺校毕业,来到了高平人民剧团。刚到团里的第二年,就正式演出《杀妻》,扮演了王玉莲。那年,她刚满17岁。在《酷情》里扮演了张玉花,参加晋城市青年演员展演,荣获“优秀演员一等奖”。在《天之娇女》中扮演尉迟燕娘、《火烧庆功楼》里扮演了张月娥、《秦香莲》中扮演秦香莲。以后,她又到了高平上党梆子剧团,在从晋剧移植到上党梆子的《三娘教子》中扮演王春娥、在现代戏《地瓜宴》中扮演田金花,并以这两部戏荣获山西省第九届戏剧“杏花奖”;以后,她在各个不同的剧目中扮演了许多性格迥异、光彩照人的戏剧人物,如《柴夫人》中的柴夫人、《大登殿》中的王宝钏、现代戏《儿大不由娘》中的李淑珍、新编古装戏《金钗案》中的顾阿秀、清代古装戏《六尺巷》中的徐娘等。在这些剧目中,杜建萍所塑造的人物个个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尤其是拜张爱珍老师为师后,取得“爱珍腔”的真传,吐字、润腔、韵味、气声、轻声的运用,都有了爱珍老师的许多艺术风格,并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表演上也更加细腻传神,真实感人,大家亲切的称她为“小爱珍”,成为上党梆子剧种近年来难得的戏曲旦角表演新秀。舞台上的实践演出,使杜建萍的表演艺术有了极大的提高。2004年2月,在晋城市“皇城相府杯”戏曲比赛中荣获“特等奖”;9月在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专业演员擂台赛中,荣获专业组擂主;紧接着10月份在“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大赛”山西选拔赛中荣获进入前十名的金奖,并在12月份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戏曲红梅大赛”总决赛,为山西捧回了名次相当靠前的“金奖”好成绩。2009年2月参加山西省高平市春节、元宵节“地税杯”戏曲展演,荣获“一等演员奖”;2012年5月在山西省第十三届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中,她在新编古装戏《金钗案》里扮演顾阿秀荣获“二度杏花表演奖”,表明了杜建萍的表演艺术已经达到山西戏曲艺术的一流水平。

人们常说,一个成功的女人后面,必然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男人在她的后面,做为坚强的后盾。的确,杜建萍的成功离不开她的丈夫魏双金的全力支持。双金其实是和建萍同一届的学生,比建萍大一岁。不过双金是学音乐的,在音乐班打鼓板。估计是共同的艺术追求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在学校,双金就非常关心建萍的生活,经常在各个方面帮助建萍克服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建萍演出毕业剧目时,为了让乐队同学全力以赴为建萍的剧目出力,双金专门给大家发烟、发糖,生怕演出中有一丁点差错。毕业后的1997年,双金和建萍结婚成家,现在他们的儿子都已经上高中了。魏双金的祖上爷爷辈就喜欢搞晋东南有名的“八音会”。在家庭的影响下,双金在八音会里也是非常熟练的“耍镲”好手。从这点上也说明,双金和建萍共同继承了上党地区的传统民间文化,并且在他们身上把上党传统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

当然,上党梆子《长平绣娘》的完成,无疑是建萍人生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出戏是在2013年的冬季开始接李慧琴导演介入,2014年的农历五月端午后,才开始正式排练的。开始,剧本还不是很理想,头一稿排了五、六十天,建萍都找不到感觉。后来,经过张喜明老师的反复修改,有了很大的提高,又在李导的精心排练和深入分析人物后,才使建萍对剧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她也被剧中人物的行为感动了。特别是吴宝明院长在音乐上下了很大辛苦后,使该剧的音乐唱腔也有了许多独到的艺术感染力,为建萍完成剧中人物塑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建萍在表演这个人物的时候,首先根据导演李慧琴老师的要求,深刻理解和体会绣娘的心理刻画。她在理解绣娘的心理发展过程时是这样想的:绣娘在未发现遗失的孩子的时候,一定是对未来充满喜悦和向往,这是任何一个未嫁女子最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可是在这个暴风骤雨的夜晚,看到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弱小生命,能不动恻隐之心吗?在孩子的啼哭声中,绣娘没有多想,而是把孩子抱到自己的怀中。直到第二天,迎亲的队伍和寻找孩子的军爷同时来到家中,绣娘才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是把孩子献出去,自己跟着花轿出嫁,还是把孩子认下来,为孩子而抛弃自己的未来?这个难题的确是比“天”还要大的问题。绣娘不是“神仙”和“圣人”,在她的人生轨迹中,出嫁显然是最大的事情,所以这时候,绣娘应该是把自己最美好也是最大的事情“出嫁”,摆在第一位的。可惜,现实让绣娘不得不做出当机立断的选择。当婴儿的啼哭惊动了寻找孩子的军爷时,在万分危机的情况下,她只好说是自己的亲生孩子。也就在这一刹那之间,绣娘把自己抛到万劫不复的深渊。绣娘能做出这个舍生取义的举动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可是她的这种美好而高尚的情操却一定是由来已久的。这也就决定了在后面的戏剧情节的发展中,她将错就错,甚至眼看着可怜的爹爹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样复杂、多变而又多情的思想脉络,要在这短短的时间和场景中展现出来,的确让建萍下了很大的功夫。

这出难度很大的剧目不仅是对扮演剧中人物提出很高的要求,经过编剧进一步修改的剧本入戏很快,把前一稿中的许多交代性质的场面全部删减了,这样可以使观众很快入戏,但是也给演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在开场的戏中就要把前面没有交代的情节做为悬念留给观众,同时还不能太繁琐。所以,建萍所扮演的绣娘在这场戏里是内心充满了矛盾,也是内心激烈斗争的时刻。在把握表演动作和台词对白中,既要有慌张,又要有对孩子的怜悯,同时还要有对老父亲的愧疚。而面对迎亲的队伍,也要表现出极度的失落与遗憾。绣娘如此复杂的内心,的确使建萍用尽了自己的表演潜力。好在有导演的启示和场面的恰当调度,更主要的是有建萍多年演出实践的经验积累和艺术打磨,才使建萍比较理想的完成了这段重头戏。

如果说该剧的第三场是人物抒情的重点场面的话,到第五场就是人物的核心重点场面。在这场戏中,绣娘被何二所伤,昏迷不醒。被绣娘含辛茹苦、抚养成人的何宝,遇到为母伸冤、惩治何二的郑老爷,其实也就是他生身父母,欲收何宝为义子。但是何宝不愿意离开身负重伤、需要人照料的母亲绣娘。他跪在母亲身旁哭诉,希望母亲早一点醒来。母亲绣娘苏醒后,告诉何宝,让他拿着银锁和血书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何宝既惊喜母亲苏醒,但是又仇恨使母亲受苦、受伤的血书和银锁,一气之下将这两件东西摔在地上。编剧在这里的舞台提示是:“绣娘眼见何宝摔银锁、撕血书,欲阻,动弹不得,想说,说不出话来,挣扎着从床上跌在地上,费尽全身力气爬到何宝前,用双手和身子护着银锁、血书。”建萍在这里觉得,编剧之所以如此提示,是在说明被绣娘视为最宝贵的这两件东西,象征着自己十几年来呵护和珍惜的内心愿望:把孩子完整的送到其生身父母前。现在不懂事的孩子把这两件东西摔在地上,就是把自己的心血抛弃和丢掉。所以,这里也是绣娘抒发自己感情的高潮所在,大段的核心唱段必须依靠这段集结全剧的思想感情迸发出来。建萍是这样刻画人物的,也是在这里把自己的艺术才华充分展现出来的。在这段核心唱段里,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感,更欣赏到了建萍卓越的唱腔艺术表演,仿佛她的老师张爱珍又站到了舞台上。也正是她的这段脍炙人口的核心唱段,使观众更加认为建萍就是“爱珍腔”继承人的令人发自内心的赞誉。

《长平绣娘》是一部难度比较大的剧目,也是对建萍表演艺术进一步提高的极大挑战。通过演出这部新创作的古装戏,也的确使建萍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艺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各位领导、专家的支持。建萍也发自内心的认为,她之所以能够凭借这部戏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同大家的帮助和大力的支持协助分不开的。

当建萍从广州捧回“梅花奖”的奖盘后,引起晋城市和高平市的极大轰动。各级领导纷纷前来祝贺,这是继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13年之后,晋城市的第五朵“梅花”,晋城市委宣传部的主要领导当即决定,从当年的事业经费中挤出20万元资金来奖励杜建萍和上党梆子精品剧《长平绣娘》剧组。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新闻媒体纷纷采访、报道建萍所取得的辉煌成绩。5月22日下午,晋城市上党戏迷协会举行专门的欢迎仪式,欢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杜建萍载誉归来。戏迷们在欢迎会上表示,“杜建萍凭借在上党梆子戏剧《长平绣娘》中的精彩表演,一举夺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是上党梆子的荣誉,也是我们广大戏迷的骄傲!”欢迎现场,戏迷们为杜建萍一行献上了鲜花,表示祝贺。

当记者采访杜建萍的时候,她谦虚的表示,“虽然这次得了大奖,但它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加油站,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去学习、去钻研,唱好戏、演好戏,为广大戏曲观众更好的服务,更努力的去做一个德艺双馨的好演员,来回报社会对我的关注!”建萍还认真的表示,“今天终于实现梦想了,实现梅花梦了,以后我要好好珍惜来这不易的荣誉,我感到很自豪,也感到很骄傲,同时,我觉得自己的肩上责任也更重大,以后上党梆子的传承与发展就要靠我们这一代更好的传承下去,发展下去了。要把我们的上党梆子发扬光大,就要走出去,让更多的城乡观众,更多的大城市观众喜欢我们上党梆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艺术的道路上是无止境的。我们殷切的希望建萍今后要在演好《长平绣娘》的基础上,进一步不断挑战自己,迎着困难勇往直前,攀登戏曲艺术的更加灿烂的高峰。同时也预祝建萍在上党梆子戏曲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获得的成绩更大。

戏剧评论家、中国晋剧艺术网首席顾问 王笑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