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平顺县人民剧团:长年活跃在乡村舞台的“庄户剧团”

2017-03-14 发表|来源:三晋都市报|作者:秦旭东
在西沟演出新戏剧《把关》。
在农村演出传统戏剧《白沟河》。

锣鼓铿锵,弦乐声声。2月18日,在平顺县莫流村的小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上党落子剧演出正酣。台上唱得不亦乐乎,台下看得津津有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几岁孩童,从十里八村赶来的村民把这个临时舞台围了个水泄不通,唱到高潮阶段,有的屏息凝神认真倾听,有的随声轻哼附和,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这是平顺县人民剧团在乡村演出的一个缩影。

当下,戏曲艺术日渐萧条和危机,不少地方剧团处在瘫痪甚至解体状态下,平顺县人民剧团却声名鹊起,他们走乡进村奉献精彩演出,将戏曲文化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长治市一家长年坚持活跃在乡村舞台的县级戏剧团。他们创作演出的现代戏《山村媳妇》多次在市里获奖。成立近60年来,剧团保持每年演出400场次以上,成为全长治市戏剧演出市场的一棵“长青树”。

一个县级剧团,取得这样的成绩,这沉甸甸的荣誉背后,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政府支持注入“不竭动力”

平顺县政府每年都有定额补贴作为剧团专项经费,用于设备更新、剧目创新、人员培训;县财政列支专项资金,补贴送戏下乡演出资金;并对优秀剧目给予重奖……

一项项举措,印证了县委、县政府发展戏曲、繁荣戏曲文化的强大决心。

“剧团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关怀,没有这些支持,剧团不会发展到今天……”谈起剧团的振兴,剧团团长原红伟激动地说。

近年来,平顺县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剧团组建至今,已走过了近60年的历程。作为县域戏剧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几十年来,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当下,作为政府部门,怎样支持剧团发展,让其更好地服务百姓,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平顺县专门制订了《关于扶持县剧团生存发展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县政府每年要有定额补贴作为剧团专项经费,用于设备更新、剧目创新、人员培训等,确保剧团正常运转。实施“百场大戏送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财政列除专项资金,采取“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方式,每年为乡村送去200余场戏曲,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截至目前,剧团已在50多个村演出90余场大戏,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该县每三年评定一次,对优秀文艺成果进行重奖。成立了“文艺创作中心”,整合人才资源,开展演名剧、谱名曲等文艺创作活动,每年还评选一批“优秀剧目”并给予物质奖励,激发文艺创作人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

与此同时,还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民心工程”,在改善职工生活,改善办公环境、树立剧团形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全团职工办理了人身保险;改造了住房、改变了职工的精神面貌,温暖了职工的心,激发了全团职工干事创业的热情。

百姓身边的“庄户剧团”

 “县剧团每年都要跑100多里地到村里演戏,俺们不出家门就能看大戏,他们可真是咱老百姓的‘庄户剧团’啊!”石城镇回源头村与河南省交界,是平顺县比较偏远的一个村。今年82岁的张老汉是村里年龄最大的“老戏迷”,每当提起县剧团的演出,他总会竖起大拇指夸个不停。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新兴文化娱乐方式的骤然兴起,外来文化大潮对传统文化冲击日益加大,年轻一代的戏剧观众越来越少。平顺县剧团同其他剧团一样陷入了困境,剧团真的没有市场了吗?出路又在何方?

“剧团是靠演戏生存的,哪里有观众,哪里就有市场。广大农村就是巨大的演出市场,只要肯花心血,就会给你无尽的回报。”作为县剧团的主管单位,县文化局局长程丽荣介绍说,剧团要生存发展,不能“等、靠、要”,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要坚持走基层路线,扎根乡村,服务老百姓才是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要在满足于县内市场的基础上,扩大演出范围,利用三省交界的区域优势,到周边的河北、河南等省市的乡村去开拓市场,服务更多的基层百姓。

离开本土,面临更多的艰辛。但为了让剧团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剧团挥师前往河北涉县、邯郸,河南林州、安阳等地,开始了异地演出生涯。

“我们以相邻的县为基点,一个县演出完到另一个县。”团长原红伟说,由于剧团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和住所,剧团演职员就一直坚持“打游击”。他们住农家、睡土坑、吃粗粮,演出场所虽简陋,但为了能在异地打开市场,为剧团赢得效益,大家甘愿品尝奔走的艰辛。

为了让演出更加贴近农村实际,他们特意在时间选择上做了调整,专门利用农闲时节演出,使农民有闲暇安心观看节目。在剧目选择上更加尊重农民的喜好,在原有《秦香莲后传》、《三关排宴》等传统戏的基础上,还专门创作出了适合百姓口味的“农村版”,加入了《山村支书》、《梨园逢春》、《山村媳妇》等新编排的剧目,让群众在看戏的过程中学习到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知识,寓教于乐,推进了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同时,还量体裁衣,探索城乡演出的新途径、新办法,丰富演出内容和形式,剧团每一名演员都身兼多项才艺,在唱传统上党落子戏曲的基础上,还根据演出地点的实际和当地人民的文化需求,尝试创作、演出了一些适合年轻观众的小戏小品类及歌舞类节目和其他综艺娱乐类节目。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喜爱,被老百姓形象地称为“庄户剧团”。

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受到了农民的青睐。县剧团每到一处演出,村头都有人早早地迎接,一些村民还自发地帮助剧团工作人员搬卸演出道具、音响等,离开演还有一两个小时,扶老携幼的村民就将舞台围得满满当当的,连周围的房顶上也坐满了人。还有村民忙前忙后地帮着搭台子、挂条幅、接电源。他们的质朴和热情表达了对演出的欢迎和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也让演员们演得更加卖力。

凭着精湛的演技和团结向上、特别能吃苦的太行精神,平顺县人民剧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在本县,甚至在河北、河南及本省晋中一带农村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有很多演出都是“回头戏”,演出订单一年时间里安排得满满当当。

打造戏曲“金字招牌”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平顺县剧团立足独特的地方文化、革命文化,相继创作了《三村支书》、《梨园逢春》、《山村媳妇》、《沟里人》等一部部精品力作,为平顺县戏曲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戏剧“金字招牌”。

文艺创作关键在人,文化传承关键在人,优秀剧目要靠优秀的表演人才通过精湛的演艺表现出来。长期以来,剧团从未松懈对戏剧人才的培养。他们创新管理方式,全团上下没有一名闲人,90%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台上是演员、台下是小工,其乐融融亲如一家。为提高演出水平,他们发挥老演员的“传帮带”作用,手把手教新学员演出技艺,每年还定期安排部分艺术骨干前往太原、临汾、晋城等地观摩取经,不断扩大艺术视野,提高艺术水准。

传承、创新,生存、发展,平顺剧团精彩演绎梨园传奇: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台好戏,一年培养一批人才。演职员工的足迹遍布城乡,并多次参加全省、全市戏曲演出,多次得奖。

如今,剧团老剧纷呈,新戏迭出,演出市场红红火火,农民欣赏戏剧的氛围日益浓厚,县剧团也拥有了更加宽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