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上党梆子现代戏:有温度的《太行娘亲》
2017-09-0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9月5日再一次看了这出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戏,首届山西艺术节·第十五届山西省“杏花奖”参评剧目——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的现代戏《太行娘亲》。第一次看是7月下旬在晋城看的,该剧是2016年度文化部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和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放眼全国舞台,写抗战母亲的戏不少,山西写抗战时期太行山中母亲形象的戏也很多,《太行娘亲》这部戏的创作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类似这样题材的戏,机遇是太行山成千上万英雄母亲缔造了哺育革命后代的摇篮,她们无私奉献的伟大情怀和特殊贡献,为支援前线士兵、抵抗日寇侵略,为民族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这其中一个个的故事传递着人间的真情,弘扬着人间的大爱,将这样的戏创作好、演出好,令人感动,取得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成绩也将会是十分璀璨的。
这样的题材创作要成功,主题的背后最重要的是要有吸引人的艺术性,需要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富有创造。从演出情况来看,该剧舞台整体呈现是成功的。近几年来,各地创作的主旋律作品很多,但很多主旋律作品会让人觉得不好看,没劲,为什么呢?我觉得主旋律不是都好看,但主旋律作品又不是不能好看,我们排主旋律戏剧不是选一个题材就能成功那么简单,而是要有原创力,很多主旋律作品不成功的原因就是原创、独到的戏剧思想、思路不足,这里指的原创不是说哪个剧团新排一部戏就是原创了,这只是表面的,关键是这部戏里有没有独到之处,有没有独到的情怀,有没有区别与往常作品独特的叙事手法,这才是作为戏剧作品来说最具有意义的原创。那么从这部戏看来,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的,它没有把这个娘亲概念化,没有写成高大全,没有为写英雄而写英雄,而是以她个人的内心为出发点,讲出了这个母亲、这个奶奶在一步步的剧情进展中,她内心心理的不断变化或者说是不断升华。
由于她亲眼目睹日寇作恶后山沟的恐惧心理,也由于她出于三代单传、好不容易降生了这么一个亲孙子的家庭考虑,她要以自己的亲孙子铁蛋为主进行抚养,而不想因王营长的儿子而亏待了自己的亲孙子或者说将亲孙子铁蛋甚至是全家人、全村人连累、送向绝路。但这个娘亲也是懂得恩情大义的,她要想方设法救活王营长的儿子铁牛,这些铺垫都达到了,所以她的这些看似有点自私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三代单传家庭的最年长者来说是很正常甚至是很合理的,这样的人物形象要是放在几十年前的戏里大家肯定不会接受,当时我们对英雄人物的定义大多都是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动摇,但在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的今天,人们更加现实,更加注重人性和亲情,所以这样的人物设置在今天是可行的甚至是更有温度的。其实主人公是在一种半推半就的人物状态,内心的矛盾、戏剧的矛盾都凸显出来了。
随着日军得寸进尺的暴行和张大伯的牺牲等等一系列剧情的不断推进,最后坚定了娘亲的信念,坚定了这个娘亲要义无反顾抚养恩人王营长家的儿子铁牛的决心,其实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而是让观众觉得最真实的、最合理的。娘亲在前半剧部分是多么偏爱自己的亲孙子啊,在此同时,娘亲在前半部分的退缩和犹豫,也就恰恰反衬出了她后半剧部分以自己亲孙子的牺牲救下王营长儿子铁牛之抉择的艰难和伟大,这个前后的对比和反差,让该剧更加的曲折感人了。
剧中主人公娘亲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陈素琴,把这个人物演的很精彩、很饱满,表演和唱腔在不同阶段的感情色彩都很鲜明。在表现亲孙子铁蛋过百天时的喜悦;目睹后山沟惨状往家跑时慌张的情绪,唱的仿佛大家脑海里已经出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后来在接收铁牛时,从拒绝、犹豫到接纳;以及果敢地从王营长手里追回孩子;和最后一场对日寇痛恨的表达,内心看来是很充实的,唱的也让大家很爱听,很过瘾。其他演员的整体状态都在戏里,加之舞美简洁大气、灯光语言恰当等多方面的配合,把整台戏的情境感营造的很好,整台戏的气氛都很恰当,带入感很强,把大家带到了这个剧情里。剧本和导演手法很流畅,大家看得不累,也不反感,反而是有悬念,虽然大家都猜到了最后娘亲肯定是要把自己的孙子牺牲掉,但大家也很好奇、很期待的看戏里要怎么交代、怎么表演,这是一种编剧技巧,运用的很好,娘亲、儿媳、老乡们,不同的个体、群体的心境都纠结是要把哪个孩子交出去、而把哪一个孩子被鬼子残害都让人于心不忍等很复杂多样的内心情绪都同步在一个时间轴上向前发展,铺排的很有戏剧性。如果说交孩子那场戏是给观众展现娘亲的内心矛盾,以及痛骂日本鬼子让观众过瘾,是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感情的宣泄的话,那么最后在井里的这场戏展现了娘亲的内心世界,则就是更加让观众沉静下来体会太行娘亲精神的升华和全剧感人气氛的再次烘托。
其实我从这部戏的娘亲形象也联想到了莫言老师《红高粱》中的九儿,九儿也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开始对抗日也并没有很鲜明的民族意识与个人担当,最开始也寄希望不要让日本鬼子打破自己平静的生活,九儿从一开始对抗日的淡漠到最后对日军的愤慨,也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辅以九儿很主要的部分是和余占鳌的爱情。而《太行娘亲》着重的是对孙子的亲情,是娘亲以亲孙子为对比进行内心矛盾的亲情。九儿在《红高粱》中的牺牲是为了自己心爱的余占鳌(当时的余占鳌已经参加抗日了)和参加抗日的乡亲们,而这部戏的娘亲牺牲自己亲孙子和自己是为了掩护八路王营长的革命后代,和保全全村人的性命。九儿和娘亲都是从民族意识的一片空白到对民族危亡的强烈责任感,都是顾全大义而壮烈牺牲,具有舍小家而为大家的崇高精神与实际价值。
在此也提一些建议和看法。比如娘亲对日本人含沙射影的暗骂后又明目张胆的大骂,这其中娘亲的思想转变可能需要外化一下;最后那样痛骂日本人,会不会让日本人恼怒把连日本人以为是娘亲的亲孙子其实是王营长的后代铁牛也一起杀掉;日本人说了只要交出孩子大家就能活命,娘亲为什么还要去死?她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娘亲的儿子根旺在做劳工后去当八路了,日本人也知道,由此两个孩子都成了八路军的后代,但日本人为什么不把两个孩子都杀掉,参加了八路军的根旺的儿子不杀,只想杀王营长的儿子?最后解放以后怀念娘亲的尾声个人认为有点画蛇添足,这部戏的故事已经把太行娘亲歌颂的很鲜明了,大家从看戏都可以知道太行娘亲的伟大,没有必要非在剧中把这个口号再一次喊出来。当然这些建议是相对的,不以绝对而存在,仅供参考。
以小见大的讲,这位娘亲的思想转变也正是在抗日战争中千万民众的一个缩影,是中华儿女逐渐在日寇炮火的摧残下不断觉醒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文艺作品存在着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们要攀向高峰,首先应该搞清楚高原是什么,应该站稳高原。这出戏目前可以说呈现的很好了,我个人认为这出戏就站在了高原上。希望该剧能够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演出,接下来要走出去、走下去,让业界的口碑、观众的反响等,促进这部戏不断地向高峰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