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慷慨激越 百转柔美——上党梆子《打龙袍》观后

2017-09-07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笑林
 
(本文图片均由山西戏剧网特约摄影师 安志义/图)

上党梆子《打龙袍》是传统剧目《狸猫换太子》里最后一出戏,也是这部连台本戏的最终结局,全国各个剧种都有演出。我们山西的四大梆子也都曾经演出过,是一出广受观众喜欢的传统剧目。该剧情节最早见于元、明杂剧和词话、传奇,而现在的故事是从《三侠五义》古典小说中引申出来的。清代末期,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早在光绪年间的1899年,就有万盏灯在天仙茶园演一至十本《狸猫换主》。过去上海的海派连台本戏形式和内容都良莠不齐,有的剧情拖沓、有的只是以机关布景招徕观众,但那个时候小市民的业余生活也常常只能靠这种“舞台连续剧”来消磨时间了,所以这种形式在当时还是相当受欢迎,上海的戏班和戏馆也以此来多赚点钞票。上海京剧院曾经改编此剧在中国戏剧节引起很大轰动,是当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获奖剧目的第一名。上海京剧院改编的《狸猫换太子》相对过去老剧本来说则面貌焕然一新,只取老戏的精华,保留老戏的南派京剧唱腔特色和头二本内容线索,其它的都是新编,符合时代特色,相当成功。特别是“火烧冷宫”里面的机关布景,非常逼真,演出后轰动上海和全国戏剧界。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晋剧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但是其中的机关布景都达不到上海京剧院的程度。曾经看过京剧著名花脸孟广禄和老旦赵葆秀等演出的《打龙袍》,留下很深的印象。晋剧《狸猫换太子》本戏也看过,我看的是由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演出的,也非常不错。大致情节一样,只是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区别。省晋剧院的演出看过几次折子戏,比如《审寇珠》《审陈琳》等等,都是参加戏剧评比时候观摩的,几位演员的表演也相当有水平,成为省晋剧院几个演出团的保留剧目。其版本基本是根据我们山西剧种原有版本改编的。直到现在,《狸猫换太子》仍旧是山西各个院团下乡演出的主要剧目之一,本戏和折子戏都有。上党皮黄曾经有过这个剧目,可惜已经失传。上党梆子《狸猫换太子》是比较有名的传统剧目,过去是以花脸包公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的,比如《赤桑镇》《陈州放粮》等,据栗守田主编的《上党梆子》志记载,前面的本戏已经失传,只有后面几部连台本戏。

昨天观看的上党梆子《打龙袍》是第一次看到,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的,基本是上海演出版本的改编。这出戏在剧组全体人员的精心打造之下,艺术水平有了不同凡响的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几位主要演员,从“遇皇后”开始,无论是花脸宋晋义的包公,还是董小琴的李娘娘,表演和唱腔都非常出色,几乎可以说是“美的享受”。听素琴说,他们下乡时就是这样演出的,基本是原汁原味,那可是真了不起,说明这几位演员平时的表演水平就不含糊。

从第一场李妃那段“二十年沉冤说与谁”开始,董小琴的演唱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十足的韵味,纯净的音色,既有上党梆子的老旦唱腔特色,又有对人物的真实体现,运用先缓后紧的节奏,非常干净利落的把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也带入到上党梆子独特的音乐旋律之中。而且这些唱腔既是上党梆子的传统板式,又不是照搬老腔老调、陈旧凝固的演唱,而是继承传统、改革后的音乐板腔,是吸收了当代观众喜欢的音乐表现艺术。后面第五场“打龙袍”是全剧的高潮,老旦的唱腔在这里也发展到最激动人心的时候。李妃把自己二十年的冤屈几乎是一泻千里的爆发出来,不仅使人物,更使观众和李妃的情绪融为一体,如果说看戏是一种享受的话,上党梆子老旦的唱腔就是一个最恰当的体现。当然,这里也有需要商榷的地方,就是需要不需要让李妃几次把自己不幸的遭遇多次在唱段中反复出现,在农村演出可能受观众欢迎,到剧场就显得有些多余和累赘。

花脸宋晋义的表演也非常的精彩,尤其在第三场的那段同郭槐共同审陈琳的戏,表演正义凛然,唱腔痛快淋漓。面对狡猾凶残而又仗势欺人的郭槐,包公身上的那股嫉恶如仇的气概感染了剧场的每一个观众。宋晋义的花脸唱腔几乎是满宫满调的,真假声运用的非常恰当,浑然一体,避免了花脸声腔中遇到假声就没有音的弊端,观众听的舒服,人物塑造的也圆满。

对上党梆子的对白一直以来争议就很大,这出戏恐怕大家的反映会更多一些。是否移植改编京剧版本的缘故,怎么我听的戏里人物的对白完全是京腔了?比如范仲华的对白,完全是京剧的。尽管上党梆子里面有“昆梆罗卷簧”的因素,但是也不能太靠近京白,特别是在唱腔里面的咬字又是上党地区的发音,这就不统一了。对白可以靠近京白,以便让更多的观众理解、听懂演员对内容的表达,但是要和唱腔中的咬字统一,该带点方言口音还是需要的。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等优秀演员,包括陈素珍的对白我觉得就比较恰当和舒服,既能听懂,又不失掉地方风味。

另外,最后一场李妃指责皇上的唱词中有“错斩包公”的词句,其实这场戏并没有在台上出现过,观众如果没有看过完整的戏就会搞不清楚什么时候宋王要斩包公。这是全本戏里,宋王看灯展包公说宋王就是不孝的《清风亭》里的张继保,引起宋王恼火,所以要斩包公。现在戏里已经没有这段情节,看看是否把台词修改一下,不要留下这个漏洞。当然,这在全剧中也是小问题,不改也不会引起大多数观众的注意,但是要把戏做为精品保留,就需要认真对待。

总之,看了上党梆子《打龙袍》觉得非常过瘾,比看京剧要好得多,这也说明我们地方戏曲的优势在当地的表现更受观众的欢迎,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晋城的上党梆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山西戏曲的艺术奇葩,为广大戏曲观众奉献更多的舞台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