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薪火相传演绎新时代——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唱响国家大剧院探源

2018-01-06 发表|来源:太行日报|作者:袁泉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亮相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 曹进堂摄
陈素琴在化妆间温习剧目 曹进堂摄
陈素琴和陈素涛在楼道进行排练 曹进堂摄
《太行娘亲》节目幕后的乐队演奏工作者 曹进堂摄
文化部副部长董伟到后台亲切看望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演职人员 曹进堂摄

“百姓的儿子为百姓想,百姓的儿子自当百姓养……”当清越高亢的上党梆子再一次亮相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一个地方小戏实现了连续两年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蝶变”。

从2017年的4句唱词到2018年长达4分钟的整段演出;从“推荐一位演唱上党梆子的演员”到上传《太行娘亲》整段演出视频,古老的上党梆子在新时代不断绽放出令人炫目的光彩。

从北宋泽州艺人孔三传归纳“诸宫调”开始,戏曲艺术就深深根植于晋城这片土地,一代代艺人用才华与心血哺育和滋养了上党梆子艺术,使其成为上党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上党梆子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能连续两次参加如此高规格的晚会,看似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背后却是市委、市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别是近年来,上党梆子剧目精品迭出,原汁原味的戏剧之“瓶”盛上了时代精神之“酒”,让古老的戏剧艺术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

从要人到要戏,上党梆子“华丽蝶变”

12月29日晚上,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8点半左右,陈素琴领衔的上党梆子剧团出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首都近千名群众表演了《太行娘亲》精彩片段。演出人员动情入戏的表演以及时而委婉、时而高亢的唱腔,尽情地展现出了上党梆子的风采,让现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短短四分多钟,观看晚会的国家领导人多次为《太行娘亲》鼓掌。这是对《太行娘亲》这出戏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市上党梆子艺术创作的肯定。

说起这次进京演出,陈素琴都觉得有些意外。2017年9月,带着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参加首届山西艺术节演出的她,忽然接到了新年戏曲晚会导演组的通知。“导演组要看《太行娘亲》演出的全程视频。”听到这一消息,陈素琴既惊喜又忐忑。因为一年前,陈素琴作为开场联唱的演员就参加过新年戏曲晚会的录制,当时每个剧种的表演时间很短,只有4句唱词,当时的总导演反复叮嘱他们几位演员,一定要珍惜演出机会,因为在短期内,他们所演唱的剧种很有可能不会再有机会登上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时隔不到一年,居然再次接到新年戏曲晚会导演组的通知,陈素琴特别高兴,如果能够入选表演曲目,那么这将是上党梆子第二次登上如此高规格的演出舞台,但她也有一丝担心,因为新年戏曲晚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京剧等大剧种,一般的地方戏无论演员名气大小、唱功如何,很少能连续两次入选新年戏曲晚会。

此时,虽然《太行娘亲》从首演至今已经演出近30场,获得了业内业外一致好评,但新年戏曲晚会的节目审核十分严苛谨慎,在全国范围内甄选后,演职人员还需进京参与现场首选。在忐忑中等待了半个月后,陈素琴接到进京参加现场首选的邀请,这意味着《太行娘亲》入选有戏了。

进入首选后,不少节目被直接打回,直到第二次进京参加联排,还不断有剧目被筛选淘汰。一个月的排演,演员们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为了让古老的上党梆子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演出团队不断地调整细节,每场排练都安排专人用秒表计时,将每句唱词和每个动作精确到秒。

陈素琴告诉记者:“要想和许多大剧种的优秀演员站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无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有的演员都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借助国家级的舞台传播力,让更多人看到上党梆子的精彩。”

1月1日,中央电视台CCTV—1综合频道,新年戏曲晚会准时播出。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片段第四个登台表演,节目全长4分19秒。

从太行精神到新时代新思想,《太行娘亲》阐明不变初心

1938年7月,桂涛声、冼星海为在太行山上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创作了一首合唱曲——《在太行山上》。太行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孕育了勇敢顽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牺牲、乐于奉献的太行精神。

80年后,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以太行精神为核心,运用高亢激越、婉转多变的唱腔和上党梆子的音乐,再次书写了太行儿女的大情大爱。

上党梆子《太行娘亲》是2016年的新排剧目,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婆媳两代太行母亲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为了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市上党梆子剧院邀请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李莉及其学生张裕创作《太行娘亲》剧本,李莉通过搜集资料、深入太行山区采风,掌握第一手创作素材,五易其稿。拿到《太行娘亲》的剧本后,陈素琴立即组织剧团一流的主创人员投入创作,并邀请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青担任导演,邀请李秀荣、王长青担任唱腔设计,姚钥担纲造型设计。同时,组织张晶、陈树涛、郑法根、郑俊强、侯慧琴等剧院中青年演员一起投入新戏的排演。

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演出的片段就是讲述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坚定信仰、敢于牺牲的无畏精神,讴歌了太行革命老区和人民军队的鱼水深情。这样贴合时代精神的优秀剧目被选中参加新年戏曲晚会,绝非偶然。正是因为《太行娘亲》依托戏曲的形式,生动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初心。告诉大家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在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中,人民是念兹在兹的不变初心,更是接续奋斗的永恒坐标。

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更加侧重于作品的创新性和现实题材,这也是《太行娘亲》最终得以入选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太行娘亲》的编剧没有把主人翁设定为通常“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是把“娘亲”描写为太行山上一个憨厚朴实、性情泼辣、有点迷信、怕受牵连的平凡村妇,在经历了一系列戏剧冲突之后,完成了人格上的重建与飞跃,成为当之无愧的英雄娘亲。

《太行娘亲》在契合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将上党梆子的艺术形式建立于有剧情支撑的现实沃土上。对此,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该剧的创作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演绎出中华民族两代英雄母亲的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交融整合、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的成果。戏曲唱词接地气,有着强烈的性格特色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上党梆子唱腔的结合相得益彰,直击人心。

从《三关排宴》到《太行娘亲》,上党梆子薪火相传

新年戏曲晚会演出结束后,全国各地院团邀请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进行交流演出的信函纷至沓来。“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福建泉州梨园戏院团邀请,正月将前往泉州进行演出。”陈素琴告诉记者,“下一步将组织全体演员进一步打磨《太行娘亲》,努力将这出优秀剧目推向全国各类演出赛事活动的舞台。同时,我们还报名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样的大型活动对我们的剧目以及所有演员又将是一次新的磨炼和考验。”

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至迟在18世纪中叶,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五种音腔的成熟剧种。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有着浓烈的地方戏曲色彩,且多为方言演唱,唱腔板式变化在梆子腔系中是最丰富多彩并独具特色的。上党梆子诸多传统剧目多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材为主,许多剧目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但此类地方小剧种戏曲在追求各自表演特色的同时亦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受地域影响,上党梆子的流传范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仅限于晋东南地区及接壤的周边地市。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始建于1938年,被誉为“上党梆子第一团”。建团以来,名家辈出,佳作不断,创作演出的《三关排宴》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成为上党梆子经典剧目。剧团曾先后为全国政协、总后勤部、全国文联等部门演出,其中一次在民族文化宫的演出,被当时北京电视台(今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现场直播。

一个地方小剧种,能在当时困难的条件下,走上银幕、走向全国,这份光荣值得铭记。几十年后的今天,上党梆子优秀剧目《太行娘亲》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大放异彩,获得了业内业外一致好评。戏曲专家对剧本的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这个戏是太行精神、太行文化以及当地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一个标志,为中国革命画廊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别具一格的英雄母亲艺术形象。”

上海戏剧学院原院长荣广润教授高度评价了《太行娘亲》的导演手法:“焦点集中,针线严密,层次清晰,节奏明快,推进流畅。”上海剧本创作中心原艺术总监郑炳辉看完首演后认为:“这是一部舞台处理干净凝练的新戏,是一部具有强烈艺术冲击力的好戏,是一部直指人心、震撼人性的力作。”上海京昆艺术中心主任马博敏认为:“这是一部气势宏大的好戏,有戏剧张力,有艺术感染力,有着冲击艺术高峰的巨大潜力。”

“无论是去北京参加演出,还是业内专家的肯定,都让我们更加坚信,上党梆子的根在太行山上,在太行山区的父老乡亲中间,我们的上党梆子永远是老百姓的上党梆子。”陈素琴说,参与新年戏曲晚会增长了剧团的文化自信,也让大家倍感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担当,“我们上党梆子人将不断努力,为上党梆子的发扬光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从地方到全国,好戏还得会吆喝

“《太行娘亲》能够登上新年戏曲晚会的舞台,除了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付出,更源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陈素琴说。近年来,我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中国梦”及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三个文化”为主题,加大支持力度,文艺创作精品迭出。上党梆子能两度入选节目选择十分严苛的新年戏曲晚会,表演时间还一次比一次长,充分体现了我市文艺创作的成果。

陈素琴说,剧目排演初期,市委宣传部就高度重视,帮助《太行娘亲》申报了“2016年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并获得资金扶持,同时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大型舞台剧资助,这对于地方剧种来说可谓雪中送炭,在上党梆子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些都是对上党梆子发展的莫大鼓励。

太行人演太行戏,太行戏道太行情。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是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的,好戏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才能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在得知我省要举办首届艺术节时,市委宣传部就力推《太行娘亲》进省城演出。2017年9月4日,《太行娘亲》亮相省青年宫演艺中心,一经演出就好评如潮,并获得第十五届山西“杏花奖”新剧目奖。2017年12月4日,市委宣传部又将《太行娘亲》带到了“2017年山西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山西中医药大学的首场演出在学生群体中引起轰动。省城的6场演出结束后,市委宣传部又牵头联系业内专家召开座谈会,为《太行娘亲》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打磨剧本。

除了将《太行娘亲》推出去,市委宣传部还安排了市内巡演,并在国庆中秋“两节”期间安排了专场文化惠民演出,为唱响《太行娘亲》打下了群众基础。在首演结束后,又邀请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戏曲学会等部门、团体的资深戏曲理论专家、评论家审看。

一花独放不是春。为了推动上党梆子发展,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从多个方面加大对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扶持,用于戏剧演出和扶持的资金超千万,尤其是对新创重点剧目,更是从立项到剧本创作,从编排到资金筹措,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同时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学费全免的“戏曲班”,为上党梆子的发展发现和培养了大量人才;从2003年起,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每年举办“凤鸣春晓”赵树理戏剧奖优秀剧目展演,为上党梆子的繁荣发展提供平台;还鼓励各剧团积极编排新戏,邀请更多民营剧团加入文化惠民演出并给予补贴,从而挖掘培育新人,依托新剧吸引更多观众,夯实上党梆子群众基础。此外,在市委宣传部的积极推动下,阳城县文化局表演的上党梆子小戏《小院春光》于2017年6月登上央视戏曲频道演出。大戏小戏相结合,推动上党梆子走出一条传承创新的发展新路。

在晋城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精心支持呵护下,晋城市上党梆子佳作层出不穷。近年来先后打造出了《赵树理》、《西沟女儿》、《山妹子》、《初定中原》、《千秋长平》、《愚公移山》、《程颢书院》、《析城山》、《悟因楼》、《廉吏于成龙》、《长平绣娘》等一批优秀剧目。

只有深入群众,了解人民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才能创作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今年,市委宣传部即将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下基层活动,组织上党梆子编剧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接地气儿的作品。

我们相信,有晋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不懈的创作追求,有敬业的演职人员,上党梆子在唱响上党的同时,必将唱响华夏大地,唱出新时代的风采,唱出一曲新时代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