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陈素琴:绽放在国家大剧院的“梅花”

2018-03-1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郑璐
图为陈素琴正在带领团员进行排练。

“百姓的儿子为百姓想,百姓的儿子自当百姓养……”当高亢清亮的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片段响彻国家大剧院,首都近千名观众沉浸其中,并报以热烈掌声。片段演唱者正是在这个舞台上两度绽放的“梅花”——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琴。

3月3日,刚从福建泉州市元宵“名戏名家”演出归来的陈素琴精气神十足,没有休息一天,转而带领团员进入新一轮的排练中。排练间隙,陈素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多年来,陈素琴在舞台上凭借高亢明亮的嗓音、丰富的演唱技巧,博得观众喝彩。然而,陈素琴说,她这好嗓子并不是天生的。

1984年,12岁的陈素琴考进高平艺术学校,尽管容貌姣好,但嗓音条件并不理想。面对老师的质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上党梆子演员的陈素琴开始了她做名角的奋斗史。为了练就好嗓音,陈素琴每天都拿着老师借给她的专业书籍,边学边练,用心琢磨,不断发掘自己的好音色。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苦心练习下,嗓子有了很大的起色。毕业时,她已经做到了唱、念、做、打全面开花,舞台上灵气十足,可以出色地完成《三关排宴》《表花》《小晏》等难度比较大的剧目。

“练嗓子哪有止境?”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高平县人民剧团的陈素琴,还是勤于练嗓,不仅练习平时担纲的花旦、青衣的戏,老旦、小生等角色的戏她也潜心练习,有时团里同事请假,她还能代替同事登台。凭着自己的努力,1997年,陈素琴获得了山西省首届艺术新秀选拔赛一等奖。

2000年,陈素琴被选为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当时的剧团发展并不顺畅,为了剧团的生存,她在抓好唱戏功底的同时,大胆改革。“为了适应市场和观众需求,我们在唱传统剧目的同时,还从别的剧种与剧团移植优秀剧目,结合上党梆子的特点,新创作出多部自己的品牌剧目。”陈素琴说,例如历史剧《陈圆圆》、现代戏《红腰带》等。一年后,陈素琴带团参加了第六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演出了整本戏《陈圆圆》,折子戏《惊疯》《杀妻》,在200名参赛演员中,陈素琴脱颖而出,获表演一等奖。凭借这次演出,第二年,陈素琴获得了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山西最年轻的获奖者。

获得梅花奖后,陈素琴并没有止步不前,她一如既往苦练功夫,排出了《深山腊梅》《西沟女儿》《花木兰》等在观众中叫得响的戏。直至调到市上党梆子剧团任团长,陈素琴始终把剧团的重点放在了追求戏剧的细节上。去年,走上国家大剧院的《太行娘亲》就是陈素琴的一部力作。

《太行娘亲》是2016年初,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全力创作的一部反映太行山抗日题材的现代戏。为了创作好这部戏,陈素琴远赴上海,邀请了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李莉,深入太行山革命老区采风,半年时间,五易其稿,于2016年10月底定稿。为高质量完成《太行娘亲》的排练,陈素琴亲自担纲,带领团内多个二级演员和90后青年演员一边下乡演出,一边加班排练。在陈素琴看来,老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点都没错,花时间多练习、勤练习,才能让大家深刻把握角色特点,真正唱出薪火相传、赤诚奉献的情怀。直至2017年7月中旬最后合成彩排,陈素琴和所有团员都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创作热情。也正因此,《太行娘亲》的每次演出都获得观众追捧,得到广泛赞誉。

“不瞒你说,受国家大剧院的邀请,我们将于今年5月23日至24日重登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那里演出两场。”陈素琴兴奋地告诉记者,“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不断地追寻,不断地奋斗,而这个过程,让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