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红色记忆 礼赞太行英魂——上党梆子《太行娘亲》三年创作纪实
2019-05-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郭振朝 李鹏飞 曹进堂由中共晋城市委宣传部打造,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太行娘亲》,从创作起始,历经三年,以其高扬主旋律、具有当代启迪意义独具艺术特色的经典演绎,从太行山脚下一直走向全国,唱响了一出“呼唤红色记忆礼赞太行英魂”的好戏。
《太行娘亲》三年来的足迹:2015年晋城市委宣传部提出打造一部红色题材的现代戏,次年,剧院领导即约请上海著名编剧李莉创作一部反映太行山革命老区奶养八路军小孩的剧本。当年10月经过五次讨论修改的剧本定稿初排。2017年6月,被评审为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项目,位列原创大戏项目一类作品,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017年9月4日、5日,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参加首届山西艺术节第十五届“杏花奖”评比演出,荣获“杏花新剧目奖”。2017年12月29日,受邀参加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2018新年戏曲晚会,在国家大剧院为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2018年3月,又被评审为2018年度文化部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和文化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2018年7月1日,在长安大剧院参加“红旗飘飘——七一戏曲演唱会”。2018年11月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2019年3月陈素琴、张晶又以《太行娘亲》一剧获上海白玉兰 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其间又应约到山西的几所大学进行演出,收到广大青年学生的热捧。在京演出期间,陈毅元帅的儿子陈昊苏、黄克成之女黄楠等一批革命后代眼流热泪,边看边哭。演出结束,他们把赵氏围在当中,谈自己看戏的感受。尤其是开国将军后代的张雁之,杨晓明,王小戬、陈晓琴等,他们都是太行奶娘撫养大的。观看太行娘亲为保护八路军的小孩献出自己的独孙时,都禁不住失声痛哭。他们纷纷拉住陈素琴的手,流泪诉说自己的童年经历,并要求有机会一定在太原组织革命后代们观看专场演出。《太行娘亲》的演出,犹如一股红色旋风,肇始太行山,一路行演南北,引发了人们深藏内心的红色记忆,激发了他们对当年牺牲在太行山上,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铸造了共和国基石的革命先烈们的无比崇敬与怀念。
今年五月《太行娘亲》又将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第十二届艺术节,竞争国家文华大奖。
《太行娘亲》一剧行藏三年,边演边改砥砺前进,获奖多多,一路高扬“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的旗帜,把革命的红色记忆,传扬开来,开启了上党梆子剧种史的先河。
演员的执着与艺术家的真情碰撞是“娘亲”产生的关键。为了能够得到著名剧作家李莉的支持,陈素琴在上海京剧院著名导演王青协助下三访李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打动了作者编剧,为她量身打造了这部红色经典。她们和着兴奋的泪水,在作者提供了故事框架后,讨论了“娘亲”的题旨、艺术追求与戏剧情节。作者带着传播红色历史的高度责任和求新求精的创作理念埋首案头,《太行娘亲》的剧本始成。应该说《太行娘亲》一剧产生,是演员的执着和艺术家的真情碰撞的结果。
全新的创作理念是“娘亲”这一艺术形象可位列“母亲”画廊的重要因素。反映娘亲的题材,古今多多,可谓是一座“富矿”然而能够成为经典且可以传世的并不多见。《太行娘亲》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赵氏,却以其真实可信、性格独特别树一帜。剧中的赵氏,是在血与火的战争熔炉中,在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中,以她自身所经历的一个个事件,逐渐完成了从一个偏狭执着固守传统的农家妇女渐次完成了为保全八路后代甘愿献孙献身的性格转变和人性的升华。赵氏形象的塑造完全摆脱了过去的所谓“高大上”的藩篱,由一个只顾传接香火的悍婆娘、一个三代单传得到宝孙并视之为生命的农家妇女,在经历了邻村鬼子屠村、代养营长孩子,到八路救下她独子、王营长不愿连累百姓抱走孩子、张伯为救孩子献出性命等事件的发生之后,她才明确了“谁能真心为百姓,百姓就真心护卫他”的道理,下定了“从此后,铁牛就是亲骨肉,俺当不起英雄,就当个正经奶奶胜亲娘”的决心。
这种性格的升华,是随着事件的发展,人物自身的觉醒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因而也是真实可信的。也只有这般自然而然的人性蜕变,才有赵氏后来在日本鬼子威逼交出八路孩子的紧要关头,才会毅然交出自己的亲孙子铁蛋与自己一同跳入枯井之中,也才能面对鬼子的屠刀,怒斥日本鬼子“怎会生出狼狗心,怎敢不将阴德积”,进而用尽全力高喊出“只能报仇枪对枪,那天你死在枪口下,我哭你娘,空喜欢,空期盼,白白养儿一大场!”这呐喊,是英勇献身的誓词,是投向鬼子的矛枪,是中华民族不屈争斗的宣言。如赵氏这样一个为保全革命后代,献出三代单传的小孙孙并毅然献出生命的母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忠义仁德可以概论的。正如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先生所言:“这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性格转变和人性升华……更蕴含了一个母亲的觉醒,甚而是一个民族的觉醒”,是“今天的人们要格外崇敬和向往的精神高地”。因而我们可以说《太行娘亲》中的赵氏不仅具有独特的形象,也具有了一个完全可信的性格升华的过程。这样的人物形象才是我们戏曲画廊中可以立传可以传世的人物。
陈素琴倾情演出是《太行娘亲》成功的主要支撑。我们知道,任何一部戏的成功,离不开舞台中央领衔主演的演员。《太行娘亲》的成功演绎,自然离不开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陈素琴。陈素琴出科三十多年,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也曾成功地塑造过众多的舞台形象,是新一代上党梆子的领军人物。尽管已经获得过众多的奖项,但她在赵氏的创作中,并未有丝毫的懈怠,仍如以往一样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精力。在初排阶段她为了找到赵氏的感觉,多次到太行老区寻访先辈们的足迹,并且到黎城县场圪圞当年被日本鬼子杀死填井的遗址缅怀先烈。在那里她眼中似看到了当年日本鬼子的杀人凶相,看到了一个个高呼打倒日本鬼子的先烈们视死如归怒斥鬼子的神态。这样的生活体验,让她很快找到了心目中赵氏的形象,深化了对剧本立意的理解,也为创造赵氏这一角色增添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在她看来,今天对先烈的最好缅怀和礼赞,就是在舞台上塑造好赵氏这个人物。由于对赵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她在剧中演绎赵氏的性格转化时,毫不牵强,十分自然贴切。无论是铁蛋满月酒出场时的干练自得喜形于色,还是在目睹后山鬼子屠村寻找八路孩子时的失魄惊魂,都入情入理形神兼备,尤其是她在场上将戏曲程式的灵活运用,更殊为难得。走抢背、来跪蹉、旋转惊厥都与人物的心境融为一体,让观众鼓掌叫好。张伯死的那场戏,是赵氏性格转变升华的关节处,场上只有赵氏自己并无陪衬,是一场既关键而又难演的戏。陈素琴坐地以上党梆子的清唱来处理,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心目中的亲人怀念倾诉之中,唱来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没有大声疾呼,只有心声流露,真实自然,句句入心。在面对鬼子威逼时,怒起胸中的斥责则是声如利剑的高腔,撼人心魄,震摄强敌。她凛然矗立嬉笑怒骂,让鬼子心惊胆战,让观者肃然而敬。当她怀抱亲孙跳入井中,髙擎孙儿铁蛋屹立于一片红光之中,一个身怀大义宁死不屈的烈士母亲形象,牢牢地矗立在舞台中央,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中。每次戏到此处,观众总是情不自禁地站立起来鼓掌致敬。
坚持匠心打造反复琢磨修改,是精品产生的必然之路。一部精品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不断地修改琢磨,边演边改,渐趋成熟。《太行娘亲》三年来演出一百多场,召开十多次专家研讨会,历经了十多次的大小修改。剧组的艺术家们,始终把每一次的修改都当做初始的创作、打造精品的一个台阶一样,投入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坚持匠心打造,精心打磨,不断完善。比如舞台美术的修改就进行了多次。起初大家对场上环境与大平台的运用,因对观众有较大的视觉冲击比较满意,但是由于占用舞台空间较多,影响了演员的表演,后来根据专家的意见,缩小比例,腾出舞台空间,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导演又根据新的舞台设置,为演员的表演做了调整,把传统戏曲的程式有机地融入演员的表演当中,于是才有了赵氏第二场从后山归来时惊恐万状的跌、跪、蹉、转,大大增强了舞台效果,同时也使现代戏戏曲化的意味更为浓郁。当然,这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更大的难度,担纲主演的陈素琴,每次排练都会将腿背摔得淤青片片。正是这种不怕吃苦,不断否定,不断进取修磨的锻造精神,才使《太行娘亲》的舞台呈现更为精彩,也更受专家与观众的好评。剧组的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不厌精磨与细改,才得“娘亲”更出彩。
目前《太行娘亲》剧组的演员们正全力准备再一次的修改排练,有理由相信,经过再一次的修改排练之后,呈现在上海五月份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必定会给观众更大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