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娘亲》的启示
2019-09-25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高红花源于初心,发于真情的作品,总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红色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中,英雄母亲这一题材让人印象更为深刻。如上党梆子《太行娘亲》、评剧《母亲》、潮剧《红军阿姆》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其中,《太行娘亲》是一部红色题材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几年来,该剧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主角陈素琴问鼎第二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第十六届文华表演奖等等,这部剧,是以什么打动人、感染人?又是以什么赢得观众的喜爱?
9月19日,在观众爆满的山西大剧院,再次感受到了作为第二届山西艺术节开幕大戏《太行娘亲》的艺术魅力。
以人民为中心是创作颠扑不破的真理
《太行娘亲》描写了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太行普通母亲如何成长为英雄娘亲的故事,再现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整部剧没有刻意拔高太行母亲的形象,而是以人物的实际年代背景写起,慢慢舒展开人物的精神成长历程。对于上了年纪的太行山人,那段历史还记忆犹新。抗日战争格外艰险,牺牲和流血时时威胁着人们。当时日本人进村,村里的姑娘们吓得直往后山里躲藏,他们挨家挨户扫荡,家家让交粮食,老百姓辛辛苦苦种下的麦子等新粮都交了日本人,而只能吃少得可怜的红大米。他们还进村扫荡、抓壮丁,使得民不聊生。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该剧编剧李莉、张裕深入生活,采风调研,对太行山和那片土地上的百姓有了深刻了解,有了较深的生活体验,才使得剧中的赵氏、梨花、张伯、王营长、赵根旺、田大娘、冈村少佐、贾队长等人物栩栩如生,如历史再现。这一点,也是我用三天走了太行山四县五个红色教育基地的深刻体会。
用地方戏曲演绎地方的水土风情。上党梆子有着地方戏曲特有的艺术魅力。剧中,有多处情节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风土人情。赵氏(陈素琴饰)是一位穷苦农村妇女,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了地处太行山人的那股子劲儿,一些传统思想从表演和唱腔中都能感受出来。如她有了孙儿,过满月大摆宴席的场景,高兴得“粉嘟嘟、嫩生生、圆滚滚,他就是我的心肝宝贝铁蛋娃”唱了起来。把为夫家传宗接代那种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睡觉要睁一只眼,提防娃娃把身翻”,生动地表达了赵氏有了孙子的自豪和满足。“媳妇生下娃小米补三餐”反映了晋绥边区的农耕文明和乡俗文化。这些唱词没有深入生活是感受不来的。该剧以情动人,牢牢把握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
抒发真情实感是戏曲柔润人心的灵魂
戏好不好看,走心是关键的一环。关于娘亲的题材,戏曲有好多。印象中好多娘亲都比较高大上,而这部剧中的娘亲,是比较接地气儿的。《太行娘亲》在编、导、演、音、舞美等方面,都下了一定的功夫,人物形象的塑造,着重反映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地方风土人情。编剧李莉通过艺术采风,敏锐地捕捉到了当地风俗人情的细节,用心用情抒发真情实感。如她所说:“希冀在中国戏曲的艺术长廊中,以《太行娘亲》的创作,努力塑造一位因势推动,逐步成长、性格别致、与众不同的英雄娘亲赵氏形象。”正是在她这种思想的艺术构思下,剧中的人物有了如青草般芳香的鲜活生活气息。
立体的人物形象随着循序渐进的剧情清晰起来。剧情围绕抚养孩子这一主线,展开了冲突中有妥协,妥协中有纠葛,纠葛中有矛盾,矛盾中又有升华的多个看点。随着剧情的发展,赵氏的感情、内心活动和表演有了变化,场场递进,引人入胜。通过不同的事件,刻画了赵氏在点滴的心理变化过程中的人物形象。随着转盘似的场景,看似自然实质颇具匠心的让人物一点点走入观众心中。比如刚收养孩子时,她的心情是既害怕又纠结,喂养了几天则既小气又可怜,张伯牺牲后她既悲恸又憎恨,面对铁牛生死关头,她毅然决然选择了与自己的亲孙子铁蛋被活埋枯井,英勇就义的伟大抉择。随着剧情的发展,赵氏的情感纠结,心理的起伏变化贯穿全剧始终。从对抚养铁牛的抗拒到视如亲人胜似亲人,体现了赵氏淳朴勇敢的性格和敢于斗争的精神。以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故事,反映了当时军民鱼水,共同抗敌的精神。这样细致入微的创作手法,是在深入生活中体悟生活的本质,不仅“身入”,还是“心入”“情入”的深刻体验。
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太行娘亲》表现形式的立意,充分体现出是对当地历史故事与风土人情有过深入研究的。《太行娘亲》选取了历史故事中人民所喜爱的地方戏曲上党梆子,用浓郁的地方戏曲韵味,展现了特定时期的历史人物。当地故事用当地戏曲演绎,互依互融,味正情浓,音乐形象立体丰满,给人以妥帖感,立体呈现出了老区人民的铮铮铁骨。当然,如果在叙事时采取一些柔和有意境的旋律,会更突显律动的韵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就是去了解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所经历过的历史、所在地方的风土人情并进行生活体验。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接地气,更打动人。
讴歌人民美好向往是文艺服务人民的宗旨
是否能从文艺作品中得到思想启迪、艺术享受、审美熏陶,成为人民感知并衡量生活美好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草根根苦唉土疙瘩里埋,长出了那个嫩茎茎,孩儿呀!全靠娘亲奶”。母亲的深情,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的。几句唱词,就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这,是对娘亲最美好的纪念,也是对革命岁月里无数英雄母亲平凡中见伟大的深刻缅怀。《太行娘亲》弘扬主体精神,表达了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深情、对人民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达到了以情化人,服务人民,讴歌人民的美好向往。
《太行娘亲》中平凡的母亲,在自己的小目标与民族大义面前,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是军民鱼水深情的真实写照。整场戏看来,不是空虚的喊口号,不是无内容的空洞表达,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水上漂,而是每个细微之处都显烟火味儿的生动演绎。从只顾小家、为求生存的农家妇女升华到了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里,升华到了为美好明天而奋斗的新的人生境界里。
《太行娘亲》从其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化人,细腻而朴实的真善美中,让观众深深感受到太行情,娘亲恩,折射出了一个平凡母亲的高贵品格和伟大精神。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人民中体悟生活的本质、感悟生活,激荡人心,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铭记历史是拥抱未来的最好姿态。这不仅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红色抗战题材剧目,更是观照当下,具有一定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无愧于时代,对新时代文艺有着深深启示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