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琴:德艺双馨深耕梨园,唱响上党梆子新时代
2022-04-01 发表|来源:人民网|作者:张婷婷翻山越岭,涉水过河,太行山的沟沟壑壑,庄户里的白发乡亲,是陈素琴寄托希望与爱恋的地方。
全年300余场演出,一演就是几十年,岁月有戏曲相伴,青春随时光流走……从艺近30年来,陈素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排了《太行娘亲》《沁岭花开》《申纪兰》等多部文艺作品,带领上党梆子走向新时代的艺术高峰。
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有着浓烈的地方戏曲色彩,且多为方言演唱,唱腔板式变化在梆子腔系中是最丰富多彩并独具特色的。
3月28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对44名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进行表彰。山西省一人入选,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一级演员陈素琴获此殊荣。
“非常激动,倍感荣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陈素琴看来,德艺双馨,德是前提,艺是本分,文艺工作者的人生价值要在德艺双馨中去成就、去体现,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1984年,12岁的陈素琴考入高平县(现高平市)艺术学校戏曲表演专业,主攻青衣、小旦。毕业后进入高平县人民剧团,经过不断努力,陈素琴由一名小演员逐渐成长为台柱子、团长。多年沉淀,厚积薄发。2011年至2012年,陈素琴精心创作并领衔主演的以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为原型的现代戏《西沟女儿》大获成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剧团闻名全国。
2014年,陈素琴被调任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经理,主演、团长一肩挑,陈素琴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克服重重困难,高高举起“上党梆子第一团”这杆大旗。
艺术创作环境和团队的提升,陈素琴开始狠抓剧目创作。她先后创排的新编历史剧《程颢书院》及传统戏《哑女告状》《梁红玉》等剧目,深受群众喜爱,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的可喜局面。
同时,她敏锐地意识到后备人才于上党梆子传承发展的关键性,多次以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身份积极呼吁、建言献策。2015年,她不惜代价毅然接收了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戏曲大专班30名学员,且全班接收,不舍得落下一个孩子,只为孩子们多年的勤学苦练和艺术技艺得以施展,只为上党梆子薪火相传。
一部戏,火了一个剧种,也活了一个剧团。2017年,是上党梆子被深深铭记的一年。这一年,陈素琴带领上党梆子首次登上新年戏曲晚会,开上党梆子历史之先河。这一年,她举全团之力创排并领衔主演的大型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被评审为文化部2016年度戏曲剧本孵化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
据介绍,《太行娘亲》是2016年的新排剧目,讲述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婆媳两代太行母亲舍弃亲生骨肉,救护八路军后代的感人故事。因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品风格,也因陈素琴细腻入微而拨动心弦的精湛演技,《太行娘亲》再次荣登2018新年戏曲晚会。
陈素琴并没有止步于此。2018年,她继续加工、修改、提高《太行娘亲》,一遍又一遍揣摩角色心理,演了再改,改了再演,摔倒爬起,爬起再摔……两腿肿得如灌了铅,但半夜三更还在练,膝盖磨烂鲜血流,擦掉泪水继续跪……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回哭了又笑。终于,《太行娘亲》被评审为2018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201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陈素琴也因为在《太行娘亲》中的突出表现及完美演绎,荣获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太行人演太行戏,太行戏道太行情。“好戏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才能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陈素琴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多年来,她数次代表上党梆子参加全国各地文化交流活动,携上党梆子走出太行山、跨过黄河、跨过长江、跨过海峡两岸,带领上党梆子步入了新时代。同时,坚持深入工矿企业、山庄窝铺“送戏下乡”,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精品奉献人民,每年演出300余场次,受益观众80余万人。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心无旁骛创作精品,真情实意为民服务,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卸下荣誉,陈素琴倍感任重道远,未来,她还要传承好老艺术家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让“后浪”们尽情绽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