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 >

古老剧种实现新发展的“四要”——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建设发展实践带来的启示

2023-11-1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刘茜
《太行娘亲》海报

2023年8月26日,中国戏曲学会来到晋城,授予上党梆子剧院“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荣誉称号,并会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古老特色剧种的新发展——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建设发展实践学术研讨会。

中国戏曲学会奖是戏曲界含金量很高的学术奖项。自1987年设立以来,得到此奖项的院团和剧目皆是优中选优,为数不多。而这并非上党梆子剧院第一次获得该奖项。2011年12月,中国戏曲学会就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创作演出的上党梆子《千秋长平》颁发中国戏曲学会奖。笔者作为随行记者见证了当时的盛况。

作为基层院团,时隔12年,先后两次获得该荣誉,在全国屈指可数。原因是什么?它到底取得了怎样的突出成绩?

笔者以为,其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四要”。

壹 要不断培养优秀人才

但凡优秀的院团,总有优秀的人才队伍,总有代表剧目,总有好的社会影响力,即人们经常说的“出人出戏出效益”。其中,人才又是第一要素。

就人才方面,该剧院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有一支名家辈出、传承有序的队伍;二是培养青年演员的力度大;三是优秀的院团管理者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点,剧院至今有85年历史,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同生、郝聘之驰名三晋,老一代演员马正瑞、高玉林、王桂兰、原银生、刘汝森名震上党。目前,剧院还拥有4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是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4位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陈素琴。除了梅花奖,还有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获得者2名。山西省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杏花奖演员,更是多达十几名,还有二级演员、小梅花奖演员、优秀演员等。在剧院人才结构上,既有老演员,也有“80后”“90后”的中青年一代,甚至还有年龄更小的“00后”演员,形成了老、中、青、少四代谱系。 

第二点,对于剧院来说,多养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所扛的担子自然就更重一分。然而,2015年,剧院仍不惜代价全班接收了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戏曲大专班的30名学员,此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上党梆子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好在付出有了回报,年轻人得到了磨炼成长,剧院目前形成了以中青年演员为主、行当齐全、角色整齐的演出阵容。

第三点,院团有优秀的管理者。该剧院的负责人—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陈素琴是新一代上党梆子领军人物。她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还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接过前人的火炬,跑好上党梆子人的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赛出好成绩。如今,陈素琴被戏曲专家赓续华赞扬为“70后”优秀院团管理者的代表之一。上任9年来,她在院团管理上狠抓剧目和人才两个基础性工作:一手抓剧目建设,以《太行娘亲》为代表的优秀剧目走向全国;一手抓人才建设,以老带新,以演代培,以会代训,剧院在新时代呈现蓬勃发展之态。

贰 要不断积累代表剧目

近年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新创排精品剧目成绩斐然,包括《太行娘亲》《郝经》《沁岭花开》《申纪兰》等。这正是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就是实现代表剧目的积累。

上党梆子剧院成立85年来,电影艺术片《三关排宴》《斩花堂》及电视连续剧《初定中原》将上党梆子推向全国,1986年、1988年《杀妻》《杀惜》等折子戏两次参加山西省振兴戏曲青年团调演,荣获综合治理成绩显著奖。20世纪90年代后,结合地域文化新创排的新编历史剧《初定中原》《千秋长平》及现代戏《赵树理》,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和荣誉。在对待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者关系上,如何结合院团自身历史和特色,避免顾此失彼,考验着院团人的智慧,也决定着剧目建设是否健康。按陈素琴的发展思路,剧院坚持守正创新,一是传统不能丢,地方戏必须保持地方戏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要激活传统,把一些失传的板式、曲牌整理出来、利用起来,还有上党梆子代表性剧目要整理、完善、包装,推出保留剧目。二是在做好传统传承的基础上,创作反映时代、反映生活的新剧目。

近些年,剧院在现代戏创排上很突出,其中《太行娘亲》值得一提。就戏曲艺术本体而论,它是新时代戏曲现代戏的一个高峰,在戏曲主题上做到了传统美德与精湛的舞台艺术高度契合,编剧严谨老到,人物形象丰满圆融、可亲可信;在戏曲表演上,陈素琴表演炉火纯青,做到了高度生活化和戏曲程式化的有机结合;在剧种特色上,每一场都有核心唱段,“镇”得住观众。而就影响力来说,这部戏不仅有奖杯,还有口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一群村民模仿戏中精彩片段,又唱又演,惟妙惟肖,其流行度和受欢迎程度可以想见。

剧院还走出了一条积极与地方政府联手,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剧目、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沁岭花开》《郝经》皆是此类作品。

《沁岭花开》创作于2020年,由沁水县委、县政府和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联合创作。该剧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这一现实题材,歌颂太行老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戮力同心、脱贫致富的奋斗精神。

在晋城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和陵川县委宣传部于2017至2018年联合创作了新编历史剧《郝经》。该剧讲述陵川籍元朝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经为元宋通好出使南宋议和,却被权臣贾似道秘密囚禁十六年,留下“鸿雁传书”这一千古佳话的历史故事。

 要始终得到人民欢迎

到晋城旅行的人,对这一画面印象深刻:万人的露天广场,人头攒动,场面热烈,而把人吸引在一起的正是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演出,这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特色风景。

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是一句口号和空话,对上党梆子剧院而言,是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的。

一是坚持“送戏下乡”“送戏出晋”。近年来,陈素琴带领她的团队坚持深入工矿企业、山庄窝铺“送戏下乡”,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精品奉献人民,每年演出300余场次,受益观众100余万人;同时,跨黄河,过长江,声震西北大漠,享誉宝岛台湾,参加文化艺术交流演出。

二是将人民作为表现主体,为基层老百姓奉献更精彩的演出,立足晋城市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创作一系列宣传和弘扬晋城本土文化、讴歌新时代的优秀剧目,丰富上党梆子的剧目建设。他们既珍视老年观众,又十分看重青年观众,既演出能够吸引老年观众的传统戏,也创排老少皆宜的新编剧目。

三是以内外兼修的演出队伍服务人民。他们结合剧院实际,抓剧目、抓人才、抓形象,将能体现上党梆子艺术特色、展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演出阵容的经典剧目、优秀剧目推到观众面前;同时,对整体形象进行包装,包括舞美、灯光等硬件。剧院的演职人员精气神十足,以崭新的形象和饱满的热情为人民服务。

肆 要适应时代创新戏曲传播

古典戏曲主要是通过现场演出赚取观众的口碑,从而积攒名气,甚至一炮而红。随着时代发展,则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戏曲艺术带来新的机会,也带来新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的戏曲传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挑选怎样的内容节目,采用怎样的传播形式,技术和艺术怎样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能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度,都是戏曲传播的关键点和难点。

为了践行传统戏曲拥抱互联网,该剧院扎实作为,不仅成立宣传组,还推出新媒体矩阵,即晋城上党梆子剧院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精选合适的内容“上云”亮相。比如,该剧院2022年度十大亮点工作中的一项就是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推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上党梆子精品剧目云展播。《太行娘亲》《郝经》《沁岭花开》《申纪兰》等精品剧目参加展播。以上剧目还在晋城大剧院、郑州大剧院、山西保利剧院等省内外各级网络平台进行了云展播。

其次,剧院“送戏下乡”线上演出,至今已推出60多场。线上演出以上党梆子经典剧目、折子戏为主,真正让线上观众欣赏到了高质量、高水准的上党梆子艺术盛宴。已上线的剧目包括《杀妻》《打金枝》《雁门关》《秦香莲》《探寒窑》等。

最后,剧院采用直播的形式,展示台前幕后。以今年10月他们在阳城县最近的一场直播为例,团里年轻的主播走进幕后,让候场的演员与观众一一打招呼,主播介绍演员、乐队、乐器、唱段,甚至剧种流派,并及时回应直播间每一个提问,镜头捕捉甚至有时不太平稳,但向粉丝提供的内容堪称上党梆子的“普及课”“提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