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戏曲后继人才储备丰厚
2015-03-12 发表|来源:石家庄日报|作者:佚名
健全培养机制 加大培养力度
石家庄市戏曲后继人才储备丰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中国戏曲是民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传承、发展与保护中国戏曲,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人才兴,则艺术兴;人才旺,则艺术旺。近年来,石家庄市文化部门着力把戏曲人才培养作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健全戏曲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在营造人才成长环境上出实招,全面加强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使得市直各文艺院团不断开枝散叶、蓬勃发展,具有石家庄特色的戏曲人才培养模式日臻成熟。
开办戏曲学员班
培养年轻后备力量
目前,石家庄市共有6家市直专业艺术院团,其中开办有戏曲(歌舞)学员班的就有3家,而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联合办班,加强戏曲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多数院团解决人才难题的重要举措。
“戏曲和舞蹈演员招生难。学习表演很艰苦,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戏曲演员的培养不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汰选的过程,通常需要六七年时间,甚至更长。剧团有很强的师资力量,但没有办学的资质。
在这种情况下,院团和学校联合办班就显得尤为重要。”市演艺集团负责人杜学瑜对记者说。
早在2006年,市丝弦剧团就与市艺校联合办班,面向社会招录了40名学员,市政府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由剧团选派优秀演员给学员上专业课,由艺校老师教授文化课。市丝弦剧团团长吴合利介绍, 2010年7月这批学员毕业,经严格的专业考核,剧团择优录用了多数学员,这就极大缓解了丝弦后继无人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实践和锻炼,部分小演员已经崭露头角,在很多剧目中担任了主要角色。”
市评剧院一团2011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4月,创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剧传承基地,这项新的重大举措,将源源不断地为评剧艺术输送新鲜血液。基地创办3年来,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精心选拔优秀生源、强化师资力量、注重教学实效、加强人才管理,这种“以团带校”的模式在全国有引领作用。团长裴世杰说:“基地每年的支出在100万元以上,剧团千方百计,节约开支,筹措资金,为的是要把评剧传承基地办下去,而且办得更好,走得更远。基地的学员们经过四至六年的培养,将作为主体组成评剧院一团朝气蓬勃的‘实验团’。”目前,基地拥有学员59名,年龄从9岁到19岁不等,有的已经开始登台演出,为剧团带来了勃勃生机。
杜学瑜表示,联合办班有三大好处,一是解决了艺术学校小剧种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解决了院团急需人才的培养问题;三是联合办班,培养的学生,在舞台锻炼的机会更多,更实用,成为当前培养人才的好办法。
重视戏曲中专教育
尊重人才培养规律
戏曲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年龄是10岁到18岁,尤其是京剧、梆子,更加强调发育前的基本功训练和变声期嗓音变化时的保护和练习,如果错失时机,好苗子就有荒废的可能。为此,石家庄艺术学校戏曲科抓住这一艺术人才的培养规律,坚持教学与实践并举,专业与文化并重,着力造就文化底蕴深,艺术造诣高的戏曲人才。
“戏曲是学校的优势传统专业,教学成果丰硕,不仅培养出宋派传人王继珠、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雷保春、奚派传人张建国、张建峰,梅花奖得主彭艳琴、刘莉沙、赵玉华等著名艺术家,还多次斩获国家级各类戏曲大奖。”市艺校校长王刚介绍,在培养艺术人才方面,他们始终坚持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旨在为具有艺术天赋的学生搭建通往成功的平台。
“戏曲人才的培养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市艺校戏曲科科长于冰对记者说,“我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而不是千篇一律。我们还注重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髓为我所用。”
记者了解到,市艺校戏曲专业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学院及其它高等院校深造,一部分被北京、湖北、南京等知名专业京剧院团录用,甚至北京、吉林等地的戏曲学校还专门来市艺校观摩、学习。“如今,国家级的戏曲研讨会都会邀请我去,谈经验,这说明我们对戏曲教学方面的坚持与付出是有回报的。”于冰说。
老艺术家“传帮带”
优秀演员脱颖而出
老艺术家是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他们长期演出积累下来的舞台经验更是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生动的教材。在石家庄市每个文艺院团,都有为艺术甘于奉献的老艺术家,正是他们无私地“口传身教”,促进了青年演员的快速成长。
目前石家庄市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共有“7枝8朵”,分别是刘秀荣(二度梅)、雷保春、袁淑梅、刘莉沙、徐金仙、赵立华和赵玉华。他们每个人都是剧团的“台柱子”,还担任了一定的行政职务,然而在紧张的排练、演出之余,他们也都为青年演员的成长尽心尽力。
“戏曲艺术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赵玉华对记者说,“当年我们初出茅庐的时候,得到了前辈的提携和关爱,如今我们小有成就,会更加关注后辈的发展与成长,为他们创造出在舞台发光发亮的机会,这样才能推动戏曲事业向前发展。”
正因为认识到“传帮带”的重要性,市评剧院一团的“评剧传承基地”花大力气聘请了组织业务能力强且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任教,创新教学方法,从基本功着手,逐年加大教学的深度和难度。裴世杰团长透露:“我团现任领衔主演袁淑梅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第二届中华非遗薪传奖获得者,为评剧传承基地的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聘请的身训课老师周长云、孟繁英,把子课老师王瑞楼、王兰奎,唱念课老师唐小秀、梅清良,乐理课老师侯文恕,基功课阎刚铭老师等老艺术家,都是河北省戏曲界的名家,也都是六、七十岁了。为了评剧人才的培养,他们都克服困难来到基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小学员的成长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有付出就有回报。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石家庄市戏曲学员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仅在去年“第18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河北省选拔赛”,石家庄市戏曲学员成功摘取了16朵小梅花奖,其中,评剧基地小学员获得了2金5银的好成绩;去年9月,袁淑梅带领评剧基地学员在中国评剧艺术节闭幕式上精彩亮相,师生联袂表演的评剧《花为媒·报花名》和周长云教授的“手眼身法步要领口诀教学法”,受到观众好评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春季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无论戏曲艺术是高潮还是低谷,总会有热爱她、愿意为她奉献的人,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戏曲人才确保了艺术的传承与发扬。同时,石家庄市相关部门也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挖掘人才、留住人才,不断开拓戏曲人才培养新局面,让每个人才都能在舞台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