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紫禁城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2015-04-13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叶舒宪

紫禁城全景

◎ 8000年的玉教神话、 6000年的神龙升天神话、 2000多年的承露盘神话、 1000多年的佛教动物犼之神话,就是这样层层编码,叠加组合在华表整体意象中,成为中华帝国皇权神圣象征的结晶。其间尤其值得探究和玩味的是:天人沟通的媒介符号物,如何从玉到金属再到石材的变化情况。从汉代武帝的建章宫,到明代永乐皇帝的紫禁城,华夏王城维系着神话建筑的象征品格,其核心精神就是体现天人合一神话观。

紫禁城前的汉白玉华表

一个古老文明的核心价值形成,一定会突出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从象形汉字“國”和“国”两种造字原则看,有方形的城池加上干戈或玉器,就足以象征国家政权。出现城市,是史前期部落社会向文明国家过渡的物质标志。就华夏而言,有没有城市加戈或玉器的物质符号,成为判断“国”之起源的关键物证。作为2012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让一个4300年前的巨大古城横空出世,震惊全球的知识界, 2013年即被评为世界十大考古发现。石峁古城位于黄土高原与内蒙古草原接壤地带,该城池完全用就地取材的石料累积建造而成,总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如今一面世,就获得“中国史前最大的城”之美誉。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已经拍成四集纪录片《石破天惊·石峁古城》 ,并于2014年3月播出。石峁的城墙石块缝隙之间,时常有玉礼器的发现。而且,考古工作者在上世纪就于此地采集到几件玉质的戈。由此可见,石峁城不仅同时满足了“國”形成的条件,也隐约透露出夏代帝王曾经奢侈地修筑瑶台玉门一类传说的真实性。

我们中国人谈文化与城市这个主题,如今有全新的考古新知识参照。从石峁古城格局的内城加外城的同心方结构上,今人惊讶地看到明清两代的皇城北京城和紫禁城的结构原型,居然可以上溯到4000年前的黄河中游河套地区。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还未进入青铜时代,美玉辉映石城的特殊景象,所引发的思考与遐想空间,都十分巨大辽远。

从石峁石城到紫禁城,中国的皇城模式一脉相承。紫禁城之名对应天文神话的天体中央紫薇宫想象,确立为天人合一的统治权象征性建筑。城南天安门前后的两对华表,是明清时代以来的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华夏标志性符号。华表取材汉白玉,这种以石为玉的命名中,就体现着史前形成的玉崇拜传承,以及周代形成的白玉崇拜精神。华表柱体上的雕龙符号,至少可以上溯到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玉龙。如果运用国内的新兴学科——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术语,可以找出华夏文化符号原型编码与再编码的数千年演变轨迹,揭示这个古老文明核心价值的形成脉络。华表意象以四个神话主题为表现:汉白玉的符号溯源8000年,龙图像的历史演变6000年,承露盘神话2000年,佛教动物犼神话1000年。

汉白玉,顾名思义是对白玉的替代品,因为玉料是自古以来的珍稀宝物,在8000年前开始在西辽河地区被神话化和神圣化,并不断传播扩散。夏商周王朝以来,被历代统治者所崇拜和追捧。物以稀为贵,玉料是石头中十分稀有的品种,而白玉是玉料中最稀有的品种之一,其储藏量不到玉料的百分之十,因而更显珍稀,一直以来价值连城。 《韩非子》中就有“千金之玉卮”的说法,表明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古老信条。东周时楚国的国宝称为“楚之白珩” ,也是一件白玉质的玉礼器。可见白玉不可能用于一般的建筑。汉白玉是作为白玉的替代品出现在皇城建筑的。中国人形容完美无缺的理想状态,常用的说法是“白璧无瑕” 。鸿门宴上的项羽,一旦看到刘邦为自己献上的代表王权的白璧,就决心不再追杀自己这个竞争对手。这是因为玉神话支配下的虔诚信仰者西楚霸王,一拿到白玉国宝就心满意足,不愿再违背“化干戈为玉帛”的道义原则去“追穷寇” 。

在统治者的大量需求和自然资源限制这一对矛盾中,解决供不应求的主要方式是寻找替代品。在玉器时代,替代珍稀玉料的方式是采用似玉的美石。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可以用铜来替代玉,也有用琉璃替代玉料的情况。铜和琉璃虽然也珍贵,但毕竟可用人工冶炼的方式获得,铸造的技术革新,又比雕琢玉石的传统增加了造型和刻画表现的自由度。于是,冶金和铸造的工艺技术被神话化。比汉白玉更早使用的玉石替代品是铜。华夏神话想象将西部昆仑山视为玉山,其功能是通天通神,接引天神降临人间,所谓“帝之下都”说,指的是天帝除了天堂之都以外,降下人间时所居之都。汉代东方朔《神异经·中荒经》云:“昆仑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为三千里,圆周如削……”与玉山通天的信仰相比,这是青铜时代以来的金属神话新想象,用铜柱充当玉柱的替代物,承接通天之象征功能。而明代修造紫禁城建筑,大量使用汉白玉,并将通天通神的具体场所从八千里之外的昆仑山转移到天安门前。这种神话想象中的圣地衔接,正如紫禁城后面的景山作为人工封土之山,原本就叫“万岁山” ,意在承接华夏万山之祖的龙脉昆仑山,将天地沟通的意图落实到山河大地的风水脉络系统中。明代统治者从南京迁都北京之前,让礼部尚书邀请江西的客家风水师廖君卿团队设计规划,探查燕山山脉的合适位置,先修造出永乐皇帝的阴宅,让“万岁山”即景山,承担连接阴宅(皇帝陵墓)与阳宅(紫禁城)的象征纽带作用。

紫禁城内外装饰性图案中常见龙的形象。华表柱上的主题纹饰为神龙驾云升天。追根溯源,龙形象作为华夏标志性神话动物,以红山文化玉雕龙为开端,至少有6000年的流传和演变历史。其早期的神话表现功能在于升天入地下海的三栖穿越能力,成为表现东亚人类升天入地梦想的最主要的超自然交通工具。如果联系紫禁城设计的风水学初衷,则龙形象隐喻链接着宇宙神山昆仑,那是大地上的万山之祖,也是所有龙脉的龙头。

紫禁城华表上方的承露盘,其原型来自秦汉时代的玉杯,其神话背景是饮天露玉浆可以长生不死的信仰。文献中提到的承露盘是汉武帝求仙药神话的重要道具:玉露玉屑为饮品,铜盘玉杯为不死药容器。汉武帝为求仙,在长安修筑建章宫、神明台和一位铜仙人,他舒掌捧铜盘玉杯,以承接天上的仙露。《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 《三辅故事》云:建章宫承露盘高二十丈,大七围,以铜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饮之。 ”从西汉皇城建章宫铜柱承露盘,到明代紫禁城华表承露盘,其永生不死的神话与皇权神圣意蕴的组合一脉相承。1983年6月广州南越王墓被打开,出土的一个完整无缺的西汉铜盘玉杯组合件,同时还出土一件玉角杯、一件铜框玉盖杯和一件铜框玉卮。从此我们才明白,古书上说的这些神话容器,原来大都是有实物原型的。不论是《韩非子》说到的千金之玉卮,还是汉代文献说到的铜盘玉杯,都不是出于文学想象的虚构。换言之,古代的统治者就生活在神话想象之中,他们坚信金玉容器能够帮助人实现永生不死的理想。

总结以上四个方面的神话意识形态分析: 8000年的玉教神话、6000年的神龙升天神话、 2000多年的承露盘神话、 1000多年的佛教动物犼之神话,就是这样层层编码,叠加组合在华表整体意象中,成为中华帝国皇权神圣象征的结晶。其间尤其值得探究和玩味的是:天人沟通的媒介符号物,如何从玉到金属再到石材的变化情况。从汉代武帝的建章宫,到明代永乐皇帝的紫禁城,华夏王城维系着神话建筑的象征品格,其核心精神就是体现天人合一神话观。

从人类进入城市文明的历程看,迄今为止,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段, 5000年前崛起的城市文明;第二段, 300多年来的工业文明;第三段, 20多年来的网络文明。人类是被迫地和被动地进入这三个阶段的,没有预先设计,也没有人类领袖人物的理性规划和引导。那是什么力量驱使人类社会的巨变呢?

借用物理学的能量概念重审人类文明的三阶段可以发现,城市文明的产生基于两种能量的流动:即人流加物流。由于人流、物流的集中,导致巨大城墙的出现,武力守卫竞争得来的圣物资源的神圣价值观形成。这个过程就体现在汉字“國”与“国”上。如果要寻找驱动力量,那就是通天通神的神话观念。紫禁城前面的华表,就是通天通神的象征物。启蒙理性打倒和驱逐了神话信仰的束缚,开启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时代基于三种能量的流动,即在原有的人流、物流之上,新出现了更加具有支配作用的资金流(资本),表现为银行业、股票债券市场。形形色色的金融衍生品大行其道,货币战争成为可能。资本的驱动作用下,制造业和商业盛行,即所谓工商业成为主流的社会经济生活,并拉动城乡之间的互动。网络文明时代的到来,再次解除了地域对人的束缚,在驱动文明史的三种能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之上,又孕育出更加具有决定意义的信息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一样,穿越实体的民族国家界限和地域分界,成为全球化流动的巨大能量。

我们如今讨论城市与文化的关键问题,可归结到未来信息文明的主宰权和领导权。从现有的城市化格局看,支配权似乎在放任给市场,电商大佬和网络土豪新贵们,凭借网络的点击率和流量就能够呼风唤雨。以史为鉴,人类不宜再被动地跟随时势变迁,而需要自我警醒:世界未来的领导权,被动地放任给神话观念、资本或信息流的局面,到此应该告一段落。回应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对理想国的设想,需要让一批具有文化情怀和终极关怀的哲学家,来重新认识这个由全球自由流动的信息能量所主宰的世界。换言之,网络和信息正在充当世界的主宰,人类需要觉悟和反省被动进化和被文明化的以往历史,重新设计出自己的未来发展;必须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家而不是商人,来掌控比洪水猛兽凶险千倍万倍的信息流。我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新文明形态,最需要的是文化自觉。对照人类以往被文明化被工业化的不自觉的历史,如今这一次必须学会自觉和自主。否则,就会像科幻影片中那样:沦为科技和信息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