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山西抗战影视史辉煌三十年

2015-08-21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太原)|作者:贾丽 
电视连续剧《八路军》剧照
《谍杀》剧照 

山西是中国共产党建党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20世纪20年代初,以高君宇、贺昌、彭真为代表的一批卓越的中国早期活动家就崛起于山西。到30年代中期,三大主力东渡黄河,挺进山西,开辟了太行、太岳、晋绥三大抗日根据地,拉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在解放战争期间,上党、运城、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为解放整个华北奠定了基础,同样彪炳千秋。

用影视手段表现山西的革命历史,是山西影视艺术家们的一种社会担当,更是一种文化自觉。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各级党委部门和电影、电视制作单位开始把工作重点确立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上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因为山西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所以山西拍摄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有一多半都是关于抗战的。

有这样一位老人,就像山西影视的一部“词典”,他知道山西影视的每一个故事,他已经数不清看了多少影视剧本。他叫韩玉峰,今年82岁。从1970年进入山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以来,就一直关注山西影视的发展。“我几乎给山西拍的每一部电影电视剧都写过评论。”韩玉峰说。

在韩玉峰的印象里,山西革命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大致经历过两个高潮。

第一次高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山西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大约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和摄制的。第一部是1985年拍摄的《上党战役》,以1945年,抗战刚刚结束后,国共两党首次军事冲突为背景。“那时我们国家刚经历过拨乱反正,人们的思想在逐步解放。在回望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的大背景下,山西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也出现了第一个高潮。”韩玉峰说。“还记得1986年和1990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山西电视艺术家协会联合组织召开了两次山西省革命史题材电视剧研讨会,从理论上和艺术上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问题,制定了革命史电视剧创作和制作‘七五’期间的五年规划。”

从1985年到1991年,山西拍摄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主要有《上党战役》《大敌当前》《中国有个工卫旅》《尹灵芝》《红军东征》(老版)《百团大战》《忻口战役》《李林》等二十余部电影电视剧,其中,《红军东征》(老版)《大敌当前》《百团大战》《李林》《中国有个工卫旅》《忻口战役》等均为抗战题材的作品。

1990年4月20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还以《发挥老区优势,弘扬民族精神》为题,专门报道了山西重视拍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此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举措。

第二次高潮: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进入21世纪,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建国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山西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迎来了又一个高潮。“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中央电视台、山西省委宣传部、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山西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推出了25集电视连续剧《八路军》。这是继《长征》《延安颂》之后又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想起10年前,《八路军》引起的社会反响,韩玉峰至今仍激动不已,“这部电视剧的面世,可以说填补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乃至整个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的一大空白。”

《八路军》是一部系统地完整地全景式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八年抗战的辉煌历程的优秀作品。作为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艺术作品,《八路军》在创作构思上体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是朱德第一次在电视剧中担任主角的作品。从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朱德赴山西抗日前线指挥,毛泽东留在延安,两人分开两年零八个月。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将朱老总推到幕前,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八路军总司令的形象。“和《黄河在咆哮》一样,《八路军》所描写的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也不下数十场,也各有特色而不重复。刘伯承、陈赓设伏神头岭、七亘村;徐向前指挥响堂铺战斗;朱德指挥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联合作战,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对太行山区的‘九路围攻’;聂荣臻率领115师一部粉碎日军对五台山的‘五路围剿’等重大战斗,在这部剧中都有详尽描写。”说话间,韩玉峰去书房翻出一本《韩玉峰艺术评论选》,这本书是集纳了他对山西诸多影视剧的评论,其中关于《八路军》的篇幅最长。

2005年9月,《八路军》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后来该剧还获得了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和第10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最让我们骄傲的是在同一年,我们拍摄的《吕梁英雄传》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吕梁英雄传》反映了晋绥为区乃至整个山西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表现的是普通民兵和老百姓的故事,这部剧深受老百姓喜爱,最终也获得了第10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2005年实在是山西抗战题材电影的丰收年。这一年,山西共推出三部电视剧一部电影。除前面提到的两部外,还有《抗日名将左权》(山西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也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

这一年,山西还拍摄了另外一部电影叫《狼袭草原》,是由影星何家劲主演的动作片,内容也是讲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故事的。

2006年,山西电影制片厂以“夜袭阳明堡机场”事件为背景,拍摄了电影《夜袭》,无论故事情节还是拍摄技术都有了极大突破。

近几年,抗战题材影片角度更新

“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年轻的电影人,以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山西的革命历史,他们拍出来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呈现出了一派山西电影文学新气象。”韩玉峰说。

2009年,青年女作家王姝编剧,山西作家影视艺术制作公司拍摄的电影《给我一支枪》就是一个例子。这部电影以崭新的角度,再现了当外敌入侵时,普通中国人亲历战争,在战争中觉醒,逐步由自发到自觉抗击日寇的变化过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中国人坚强不屈的民族意识。

2011年,红色系列数字电影《成成烽火》由太原市委宣传部、太原市成成中学联合摄制。这是一部系列剧,共10部,反映的是太原成成中学抗日游击队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故事。电影从技术上看,清晰度更高,主演全部选用新生代演员,更符合时代特征。

2012年,山西省委宣传部牵头,联合八一电影制片厂、中共吕梁市人民政府、山西广播电视台重新拍摄的3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红军东征》首播。“还记得这部剧是在吕梁开的机,是作为建党90周年的献礼而拍摄的,这也算是山西近几年来拍摄的一部杰出的抗日题材的作品。”韩玉峰说。“作为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我有幸见证了新时期以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巨大变化,见证了国家特别是山西文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实在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前几天我已经提前观看了《黄河在咆哮》的部分片花,我对这部剧非常有信心。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们山西能再一次拿出这样的精品与观众见面,我从内心感到自豪。也期待今后能看到我们拍出更多优秀的抗战大剧。”韩玉峰说。

延伸

晋剧版《红高粱》5月首演

今年5月,由山西省晋剧院排演的晋剧现代戏《红高粱》在山西大剧院首演,这部作品是我省大力弘扬“三个文化”精心打造的重点舞台剧目之一,它的首演也将拉开全省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剧目展演的序幕。

晋剧现代戏《红高粱》经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授权,改编自其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晋剧《红高粱》主要描写了日军侵华期间中国乡民余占鳌、刘罗汉与民女“九儿”婉转凄恻的爱情经历及以他们为代表的广大民众奋起反抗、英勇悲壮的抗战故事,邀请了著名编剧、国家一级编剧龚孝雄进行改编,著名戏曲导演、国家一级导演石玉昆执导,晋剧音乐泰斗、国家一级作曲刘和仁担任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赵国良担任舞美设计。“九儿”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田桂兰的高徒、国家二级演员师学丽饰演,“余占鳌”由国家一级演员金小毅饰演,“刘罗汉”由国家一级演员孙昌饰演。

在艺术创作上,该剧融入了山西民歌、民舞、民间美术等地方艺术元素,整部戏既保持了晋剧艺术的基本品质,又增添了新颖时尚的特色,更符合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

太原抗战解密话剧《谍杀》6月首演

今年6月,太原市话剧团出品的国内首部抗战题材解密话剧《谍杀》分别在太原和首都演出。该剧取材于抗日期间日军刺杀彭德怀的真实历史事件,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本剧由知名导演王延松执导、由军旅作家沉石的同名原著改编而成。为了这部作品,沉石曾多次去山西省武乡王家峪八路军总部旧址、左权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等地采风,前后共用五年时间才完成小说。

太原市话剧团团长韩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部剧是太原市话剧团近年来投入人力、物力最多,酝酿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希望步入剧场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在观看本剧后了解真实历史,对于当年惨烈的抗战历史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和反思。

舞台喜剧《敌后文工队》8月首演

8月16日晚,省城太钢工人俱乐部座无虚席,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省弘扬“三个文化”主题剧目,山西演艺集团、省曲艺团创作创排的舞台喜剧《敌后文工队》在这里首演。千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反响强烈。

舞台喜剧《敌后文工队》,讲述了1942年前后,山西定襄、崞县等地被日军侵占,成为“敌后的敌后”,日寇的宣抚班不断在这里活动,大肆宣讲“大东亚共荣”等侵华政策。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敌后文工队也深入 “敌后的敌后”,与之针锋相对进行宣传。敌我双方各自以文艺为武器,展开殊死较量。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敌后文工队机智勇敢地发动组织群众,与日寇斗智斗勇,深入虎穴不断渗透分化瓦解敌人,抗日力量逐渐壮大。全剧生动塑造了以华翠青为代表的敌后文工队队员,在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曲艺形式,大胆揭露日寇阴谋,在与日本鬼子血与火的搏斗中,完成策反任务,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