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北京古戏台八成丧失原功能 有的变大杂院、仓库

2015-11-25 发表|来源:法制晚报|作者:崔毅飞
长辛店老戏台虽然获得了修缮,但已没有往日的喧嚣
岱王庙古戏台已经变成了大杂院
大安山戏楼现在成了库房

北京的古戏台,是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祭祀、看戏娱乐的地方,见证了戏曲艺术的变迁和各种梨园轶事。戏楼建筑变化多样,装饰绘画精彩,承载着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戏台、戏楼逐渐淡出了百姓生活。

近日,《北京古戏楼》一书出版发行,记载了北京现存59座古戏楼台的状况,据作者统计,约80%的古戏楼台已丧失原有功能。

根据此书记载,《法制晚报》记者现场走访了多个古戏台案例发现,一些古戏台保护状况较差,甚至成为了大杂院。

数说 古戏台八成丧失原有功能

近日,由梁欣立先生与任震女士合著的《北京古戏楼》一书出版发行,书中图文并茂地记录下北京现存的59座古代戏楼、戏台,对于研究北京地区的古代建筑、戏曲发展、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此书作者之一、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秘书长梁欣立介绍说,北京现存的古戏楼台,分布在北京城内外及远郊乡村,大部分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10%左右仍在有效使用,经常有各类戏曲表演;10%偶尔使用,有组织地演出一些戏剧、杂技、说唱等节目,娱乐百姓。梁欣立指出,随着百姓生活的改变,大部分古戏台作为展示或闲置,已经没有了演戏的功能,这主要集中在远郊区县,极少部分戏楼建筑状况堪忧。

梁先生说,他希望通过此书,记录下北京地区现存古戏台的状况,能在很多年之后为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提供参考。

对此,《法制晚报》记者进行了一系列走访。

案例1 老戏台被影剧院取代

位于丰台区长辛店大街128号的老爷庙,现为长辛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公地,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场院内的大殿和戏台,是一座三脊勾连搭式建筑。

近几年,戏台获得了修缮,但却已不复往日喧嚣,台面上堆放着几件废旧家具,以冷清与落寞示人。

据当地87岁的赵学勤老人回忆,中华民国年间,老爷庙戏台就已存在,由当地山西会馆的商人管理使用,这是长辛店大街唯一的戏台。

每逢正月十五、中秋佳节,山西会馆的人就会请来戏班子,不用老百姓掏门票钱。河北梆子、京剧、豫剧、评戏…… 一场戏下来1个多小时。

冬天冷、夏天热,看戏条件简陋,街坊四邻聚集在戏台前,就是图个热闹。

很多老百姓自带板凳,想占据好位置,就要提前占地儿,戏台前最多能聚集五六百人。

“当时看戏的场面十分热闹,有时候还因为抢座位而发生争执。”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赵学勤还记忆犹新。

1937年以后,朝鲜人在戏台上表演花样跳绳等杂耍节目,大家伙看了都觉得新鲜。

1949年以后,戏台的节目发生了变化,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郭兰英曾在这里登台献唱。另外,这座戏台建筑还曾用做批斗一贯道。

与此同时,二七厂在附近修建了工人俱乐部,一座室内影剧院,有靠背座椅,经常放映电影或搞文艺演出。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娱乐方式的改变,老爷庙戏台逐渐被取而代之。

记者发现,这座工人俱乐部已经拆除,而老戏台的建筑却遗存了下来。

案例2 古戏楼变成了大杂院

丰台区卢沟桥西的岱王庙,现为官方登记文物。在其山门的二层阁楼,设戏台一座,精致小巧的结构,让这座戏楼看上去与众不同。记者走访时,居委会工作人员正在张贴预防煤气中毒的通知,因为岱王庙内现为大杂院,民房和古建筑拥挤在一起,戏楼荒置多年。古建内外杂物较多,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桥西村老人84岁的郑福来回忆,解放前岱王庙里经常有戏曲表演,戏班子都来自于外地,表演之前会在人多的地方张贴告示。评戏《五女哭坟》、《马寡妇开店》、《卖油郎独占花魁》…… 这些戏曲名目老人至今难忘。表演结束后,戏班子的人会端着笸箩下来求赏钱,有钱就扔个仨瓜俩枣,没钱的就看“蹭儿”。

解放后,岱王庙成了防汛指挥部,当时的河北省河务局在此办公,戏台再无戏可唱,逐渐变化为现在的大杂院。

案例3 大安山村戏台变仓库

大安山戏楼,位于房山区西北部深山,建于清代,建筑虽为官方登记文物项目,内外现存放杂物,看上去很破旧。据梁欣立介绍,大安山戏楼曾经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活动聚集地,戏曲表演是当地村民的重要娱乐活动。解放以后,戏楼慢慢变成了库房,戏台的台口被修墙封死,“库房”内堆放着木料等杂物。

虽然戏台年久失修,以及经过改造,但整体结构完整,还能发现精美的砖雕和石雕。古戏台现在是房山区的登记文物项目,已经挂牌保护。只是戏台内外曾经的热闹景象,已经不复存在了。

呼吁 留住文物方能传承文化

北京戏曲博物馆的老馆长、霍建庆先生介绍说,老的戏楼、全木结构、彩绘古朴、原汁原味,非常适合国粹艺术的演出。现代化的剧场,观众看演员只有绿豆大点儿,而在湖广会馆戏楼的最后一排,相当于剧场里的第10排。在古戏楼看戏,演员和观众可近距离互动,没有现代音响设备对于听觉的强刺激,这是大剧场无法比拟的。曾有高校的声学专家来湖广会馆测试,得到了非常好的听觉效果,可以说老戏楼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霍建庆分析,郊区县的古戏楼台,以露天表演居多,除了戏曲表演,还有婚丧嫁娶等功能,戏台是村里最热闹的去处。但随着社会进步,老百姓生活条件改善,北方农村的古戏台,逐渐丧失了原有功能,慢慢开始消失。

《北京古戏楼》作者梁欣立分析,部分古戏楼在国家级、北京市级文保单位中,名声大、规模大、参观游客多,所以较好地被使用,能做到经常有戏唱。如:湖广会馆戏楼、恭王府戏楼、颐和园德和园大戏楼。其余也多为官方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但也存在没有修缮,更不是文保单位的戏台。

房山区大安山戏楼、丰台区岱王庙戏楼…… 虽为登记文物项目,但却成为破旧仓房,存放木料等杂物,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梁欣立认为,在其书作当中,并未收录那些消失的古戏楼台,现存的古戏楼台虽多已丧失原有功能,但保护好文物本体,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