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观众自发为美猴王“请愿”春晚怎么看?

2016-02-0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楚卿

【事件】六小龄童无缘央视猴年春晚引发网友争议

【观点】呼唤美猴王是呼唤一种传统的回归

“没有美猴王还叫猴年吗? ”许多网友得知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无缘猴年央视春晚的消息,自发当起了“猴子搬来的救兵” ,为“美猴王”登上春晚舞台“请愿” 。浏览微博热门话题榜,“六小龄童上春晚”这一话题的参与人数已高达2 . 2亿,列居榜首。有网友说,希望在零点钟声敲响时,看到美猴王一身战甲,道一声“俺老孙来也” ,领众猴闹新春;更有网友表示:“就算他已舞不动金箍棒,只是上台站一会儿,我都愿意看。 ”

这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前不久,百事可乐系列微电影《把乐带回家》与网友见面,猴年主打“猴王世家” 。微电影中,六小龄童以画外音讲述章家四代美猴王的传承历史,以及他从身患绝症的二哥手中接下金箍棒,全身心投入演绎孙悟空的人生经历。“有的人一上台就下不来了”“苦练72变,才能笑对81难”“猴戏不姓章,猴戏属于全中国”等话语,配以电视剧《西游记》的片头音乐和六小龄童艰苦磨炼技艺的画面,催人泪下,引发网友集体怀旧。

在人们心目中,美猴王形象代表着坚定执著、不畏千难万险的美好品格,六小龄童的演艺经历和他所出演的角色,有着微妙的同构性。许多事迹早已传为佳话,比如为了演出美猴王的神韵,他把一双近视眼练成了火眼金睛;为了演得更像,他终日与猴为伴,学习猴的举止。六小龄童与美猴王形象可以说是一而二,二而一,双生共存。面对春晚舞台,观众呼唤的不仅是六小龄童饰演的美猴王,更是其所代表的精神向度。事实上,猴年春节的大舞台并不乏六小龄童的身影,据媒体报道,他将参与央视春节戏曲晚会和山东卫视、辽宁卫视、北京卫视春节节目的演出,观众独独看重春晚,就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美猴王,一个国家名片式的艺术形象,一种传统文化中最受喜爱的英雄图腾,一段有关名著与电视艺术的记忆,一处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观众的精神皈依。春晚,一个国家回顾旧岁、展望新年的视听仪式,一个民族庆祝传统节日的新民俗,一个家庭团圆的契机,一个人属于一家、一族、一国的确证。不难发现,美猴王和春晚,是投射了无数期许的复杂符号和文本。人们希望六小龄童站在春晚舞台上,不仅是对一位演员、一个形象、一门艺术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春晚舞台的深度认同。这并不是对具体到每一年每一台春晚的每一个节目的认同,而是对多年来,春晚建构起的关于“过年”的审美品位和价值取向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呼唤美猴王就是呼唤一种传统的回归。说得夸张一点,“春晚”很可能已经像美猴王一样,进入了这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批判,恰恰是在无意识地寻找着一种认同感,人们以批判的方式在这个舞台上反复确认着共同的价值归属,追问着如今的春晚舞台是否依然是曾经给几代人带来过欢乐与祥和的那个地方。

近年来,年味渐淡,众口难调,春晚使尽浑身解数依然动辄得咎,许多人声称已经不看春晚,但每逢更换导演、节目遴选,仍不免引起关注,每年春晚播出后,争论声仍不绝于耳。负面声音似乎永远大于正面,似乎每个人都很难说清什么是好的春晚,但春晚不要什么,什么给春晚添了堵,每个人都能指点一二。许多诟病听起来过于严苛,一台春晚似乎永远无法满足所有中国人的喜好,但当我们回过头,看到孙悟空,却发现观众的期待竟是那么简单和朴素。这是否能给春晚的策划、编导带来一些启发?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春晚承担了多重功能,它须体现国家大势、社会热点、娱乐风向,须满足各个阶层的心理诉求,在社会现实复杂多变、人们的价值观丰富多元的今天,豆腐花吃甜的咸的都能引发一场微博口水战,以一台晚会照顾到方方面面,越来越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还有什么能准确无误地击中大多数人的心,令人们在欣赏春晚的同时,生发出家国共同体的归属感?除了传统,我们恐怕别无他选。什么是传统,六小龄童的美猴王为我们带来了标准和旨归之一端。这并不是一个演员上不上春晚的问题,而是一台晚会不可能比现实更复杂,所以面对复杂,不是让晚会变得更加复杂,而是从复杂之中找到纯粹与永恒。观众不是没有六小龄童就不看春晚,而是他们仍然相信,总有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都不会改变的事物,春晚只有置身于它们的烛照之下,才能达到聚合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