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猴哥”的事,你知道多少?

2016-02-03 发表|来源:四川农民日报|作者:张立峰

猴年将至,蹦蹦跳跳迎新春

自然界的猴子机智灵敏,顽皮可爱,滑稽幽默,模仿能力极强,有着与人类极为相近的习性。因此,猴子得到了人类的关注、宠爱和保护。据有关史料记载,十二生肖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出现,最迟在东汉时定型,唐以后在全国普遍应用,并影响到一些周边国家。

斗转星移,送走未羊,我们迎来申猴。猴年有哪些习俗?和猴子有关的文化又有哪些?本期《文娱风》为你一一道来。

猴哥与民俗“猴”同“候”,也同“侯”。“候”的原意为“伺望,观察”,是猴性机灵聪明的一种表现,而“侯”在中国古代代表着官位。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常常借用此种谐音组成成语,例如“马上封侯”“封侯拜将”等,所以从古到今,从南到北,猴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都占有一定地位。

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介绍,四川民俗就有关于猴的故事。著名的绵竹年画《三猴烫猪》,是作为劝诫人们不要赌博而创作的年画。象征财富的肥猪心不在焉,一边看牌,一边还望着旁边的美女,三只精明的猴子借机偷换底牌,打败了大肥猪。这里,猴子化身为劫富济贫的侠士,代表了百姓心声,体现出一方世俗民风,体现了川人诙谐幽默的个性和社会文化生活。

此外,还有码头上的“护航猴”。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一些古老的渡口码头上,在木船靠拢码头时系绳用的木桩上都雕有一只神采奕奕的猴子,煞有介事地端坐在木桩的顶端,似在东张西望。老艄工解释说:孙猴子水性好,能潜入东海大闹龙宫。敬它,可保驾护航,人船平安。

拴马桩上刻着“避瘟猴”也是常见的一个民俗。究其原因,恐怕与《西游记》中,美猴王大闹天宫,玉皇大帝为安抚孙猴子,封其为“弼马温”一职有关。“弼马温”是御封的“官儿”,是老天爷正式任命的,所以尽管孙悟空死不愿意,且自动离职,但老百姓总是把齐天大圣与马联系在一起,走进农村,拴马桩、槽头边、农民居室,你都可以找到“公侯之神——避马瘟”的位置。

贺寿之神“抱桃猴”也很有名。猴子与“桃”似有天生不解之缘。自然界的猕猴天性喜食桃子,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就有孙猴子偷吃西王母蟠桃的故事。传说蟠桃产自天宫,乃王母娘娘亲手栽植,每三百年结果一次,数量甚微,食之皆可长生不老,故名“仙桃”。至今,民间为老人贺寿时,仍以桃子作为祝寿象征。

猴哥与“猴戏”

中国的“猴戏”多取材于神话小说《西游记》,在中国各省的地方戏曲中屡见不鲜。据说早在唐代就有 “白猿献寿”(又称“白猿救母”)之类的猴戏,故事源于晋人葛洪的《抱朴子》和唐人的《续江氏传》。

“猴戏”除京剧外,在豫剧、徽剧、秦腔、晋剧、河北梆子、清平戏、越调、川剧、吕剧等各地方剧中均占据重要位置。今天,通过电视媒体及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猴戏”已经走向世界,“美猴王”的形象已经深入到世界各个角落,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观众的神话动物精灵之一。

最有名的猴子还是 “孙悟空”。猴戏中的孙悟空形象都由武生扮演,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创造出不同风格的南北两大流派,南派也叫郑派,其代表人物是郑法祥;北派也称杨派,代表人物是清末的杨小楼。南派台风细腻、洒脱;北派表演动作粗犷大气,幽默风趣。

猴哥与民间玩具

早在汉代,陶制猴玩具便已在民间出现。如今在中国传统节日出售的儿童玩具中,猴子玩具很多,出现的地域也很广泛,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还有 “面塑猴”“吹糖猴”“皮影猴”等等。

猴玩具在民间为什么这样普及?其实,这依然是崇猴意识的一种潜意识的延伸。在老百姓心目中,猴子即“孙猴子”,是万能的精灵,把孩子寄托给它,可以求得平安,学得智慧。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同材质、不同式样的猴玩具个个形神兼备、幽默风趣、色彩斑斓、功能多样,给他们带来快乐,成为亲密的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