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B!春晚让屏幕爆裂的华阴老腔到底是个啥?
2016-02-09 发表|来源:华商网|作者:佚名华阴老腔载誉而归 受热烈迎接
今年的猴年春晚对于华阴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华阴老腔首次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以一首《华阴老腔一声喊》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
春晚之后,华阴老腔载誉而归。大年初一中午12:09,华阴老腔表演艺术家及中央媒体一行乘坐高铁准时在华山北站下车。华阴市级主要领导早已等候在站台上,为老腔艺人送上鲜花,向他们此次春晚之行表示祝贺。11位老腔艺人不顾连日排练演出的疲惫,在候车大厅里马上为大家演出了一曲华阴老腔—《红红火火过大年》。粗犷的呐喊、震撼的气势瞬间让候车厅沸腾起来,掌声、呐喊声连成一片,候车厅立刻变成了春晚的舞台。
当老腔表演艺术家刚一走出候车大厅,来自四面八方的父老乡亲立刻将老腔明星们团团围住,大家争相与老腔艺人合影留念,激动地向老腔艺人表示赞叹和祝贺。锣鼓队、秧歌队也自发来到广场迎接他们心中的大明星。大家纷纷感叹华阴老腔这次为华阴争了光,为陕西添了彩。据悉,老腔艺人接下来将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安,并于大年初二至初六在曲江寒窑遗址公园进行演出。(西部网讯 孟晟博)
春晚让屏幕爆裂的华阴老腔到底是个啥?
谭维维的一首华阴老腔混搭摇滚一夜爆红,不仅让刘欢、崔健两位大咖目瞪口呆,更是让老陕们引以为傲,原来东方最早的摇滚乐就是我们陕西的华阴老腔,那么什么是华阴老腔?华阴老腔是秦腔吗?为什么会有人敲板凳?看下去你就知道了。
“华阴老腔”由来?船工号子带头唱
根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老腔属于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因为这个小村庄处于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据说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老腔的由来。
而老腔名称的说法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当地流行的其他剧种相比,年代较早,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第二种是由于它是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传到华阴演变而成,所以取老河口第一个字来命名为老腔。老腔老艺人张全生曾说过,传说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泉店镇,以卖唱为生。当地有个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耳濡目染,张家的子弟也 就学会了。后来,他们又增加了乐器,购置了戏箱。将说唱搬上了皮影舞台,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长期在张家自演自乐,成了家戏。以后随着该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影响的扩大,才逐渐转化为营业性的戏班了。据一些老艺人的口头相袭、张家曾经有九个出名的班社,已传了五代人。
“华阴老腔”有多牛? 已列入非遗
刘欢是非常专业的音乐人,然而在节目上也对华阴老腔非常陌生,可见其的确是一种比较偏门的音乐形式,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华阴老腔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华阴老腔到底是什么?根据资料显示,华阴老腔是由陕西华阴当地民间的一种说书艺术演变而来的皮影戏曲剧种,去掉皮影转到台前,就成为了现在的华阴老腔。而殊不知这种老腔其实只是“家族戏”,用于家族内部自娱自乐、自我消遣,并且有明确规定只传本宗本族本家男性。
而他的特点相信听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
谭维维邀请人什么来头? 正宗老腔传承人
谭维维邀请的老腔艺人张喜民、张新民等,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正是他们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间传下来的百余个戏本。张喜民2008年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而他的父亲张全生属于老强力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全面继承了张氏的家戏传统,唱功精湛,在陕西省戏剧会演中荣获“老腔正宗”的称号。
老腔名人有两家 正宗、新秀都忒色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最有名的的老腔名人除了上面所说的“老腔正宗”张全生,另一个就是被誉为“老腔新秀”的王振中,他聪明好学,兼收众长、对老腔戏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老腔艺人王振中,人称“白毛”。他生来眉发如雪,对老腔有着出奇的领悟力。华阴人大都只知“白毛”而不知王老先生。王老先生不忌讳,还以“白毛”自居。“白毛”姓王却也是张氏一族老腔的传承。“白毛”年逾70,说起老腔就激动。王老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对老腔音乐唱腔作了改革,丰富了老腔的演出效果。1993年,张艺谋拍摄影片《活着》,王振中成为剧中老腔的演唱者,随着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的获奖,慷慨激昂的老腔曲调也因而走向世界。从那以后,经常会有省外甚至国外的人,专程来到华阴市老腔艺人的家中,欣赏和了解老腔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在王老先生的家中有大量的手写曲谱,其中不乏有几十年历史的手写稿,很多曲子都是他自己创造的。
华阴老腔为啥敲条凳? 适应舞台需求
上面了解了华阴老腔的由来,不少网友对敲击条凳就应该能理解一二,因为最早的本土老腔是船工敲击木质船桨,但是搬到舞台上后,不可能在拿船桨,而木头条凳是老陕家家必备的,所以这就成了现在“条凳”当乐器的奇观,在谭维维演奏现场吸引了刘欢尝试,当然这板凳也不是一般人能掌控的,刘欢老师就砸了自己的手,一般在老腔里负责条凳的都是家中种几十亩地的大爷,体力不是一般,而且敲打的木块也有讲究,一般用枣木木块,枣木生长缓慢,但不易虫蛀,而且质地坚硬密实,敲打起来非常有力量感。
除了条凳老腔还有什么乐器 件件都是自制
华阴老腔源自生活,除了条凳这种直接运用生活物品当乐器,当然还有其他乐器,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老腔里用到的乐器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干鼓、梆子、钟铃等乐器非常丰富。而这么多乐器,全在五个人的掌控下完成。
月琴
前手,也叫说戏的、叮本的,说唱全本台词。演出时,怀抱月琴,旁放剧本,配合表演进行唱奏。
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操作全场皮影表演。
锣
后槽,也叫打后台,“打后槽”主奏马锣,武打中还要呐喊助威,帮唱(拉坡)。
板胡
板胡手,主奏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喇叭,助威帮唱、吹哨。
棒子
坐档,也叫“贴档”、“帮档”、“择签子的”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惊木、呐喊助威。
华阴老腔传承现状 不传外影响传播
华阴老腔曾经作为家族戏不外传使它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虽然现在打破了这种规定,但是因为老腔是一种谋生手段,大部分依然保留着家族传承的方式。诸多清规戒律让它仅限于华阴张姓家族中留传。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这无疑大大限制了它的传播范围。所以时至今日,它依旧仅保留在华阴境内。
但是抛开他的传承性,华阴老腔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早在2006年,在林兆华导演的《白鹿原》中,融入了华阴老腔的表演。一演就是30场,震动京城。而这次的谭维维融入老腔的摇滚也震惊了全国。
而这些老艺人都是农民出身,遇到农忙与演出冲突时,还会考虑是下地还是上台……虽然,当地文化局已经开始寻思办个培训班,不过这段再现说唱艺术走向戏曲的过渡阶段的表演形式,早已面临严峻的传承难题。
华阴老腔极大特点 口语化生动性
谭维维的歌词里有一段“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这个就是华阴老腔中的精彩唱词,老腔多以口语化的歌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并且主旋律以船夫号子是艺术源于生活的见证,再加上自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人心的老腔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