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八旬大爷看1100多部戏 为每一部戏录像作画乐此不疲

2016-02-22 发表|来源:扬州晚报|作者:李悦丁如芸仲冬兰
 
 
  郭正凡创作的部分戏画

中国地方戏曲文化丰富多彩,梅岭新村的郭正凡大爷花了14年时间,看遍了电视上所能看到的京剧及地方戏,并将每一部戏画成一张戏画。粗略统计,14年间,郭大爷看过的戏竟达1100多部,画成的戏画有1160张,其中京剧最多,有516部;地方戏有69种644部,单是扬剧就有61部。

八旬翁爱看戏

14年看了1100多部戏

郭正凡大爷今年83岁,平时就喜欢看戏,家里积累的录像带有200多盒。他说,大约在2001年初,他萌生了画戏画的想法,开始有意识地收看电视上各频道播放的戏剧,并录下来。“因为我这次看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画戏画,所以,有的戏看过画过以后我又删掉重录其他的,虽然保存下来的有200多盒录像带,实际上看过的远远不止这些。”

从2001年初到2014年7月,郭大爷一有时间就通过电视寻找戏剧节目,电视上播放的所有戏几乎看了个遍,画好的戏画就有整整1160张。“我不敢说我看遍了这期间所有的戏,但绝大部分的戏我都看过了,其中京剧最多,有516部,扬剧是地方戏里我看得最多的,有61部。”其中有两部戏电视里没看到,还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分别是《王勃与滕王阁》和《草莽英雄》。

郭大爷做了一个目录,把每一种戏曲的名称都标注出来,除京剧是大戏,他看过的昆曲、评剧、沪剧、扬剧等地方戏就有69种,全部加起来一共1100多部。

爱戏更爱绘画

1160幅戏画记录百花争艳

郭大爷更是画痴,他说,他14年如一日看戏,画成的戏画有1160张,最终目的是想把每部戏都画下来。所以在看戏时,每一部戏都是边看边记录,然后再看,遇到关键的场景,就将录像带镜头放慢,停下来细细揣摩。“大部分戏画不但人物形象完全呈现,连服装都尊重舞台。通过画戏画,也认识到一出戏的组成很不容易,舞台上有10个人,服装不作兴相同,特别是京剧,人物着装尤其讲究。”

对于《王勃与滕王阁》《草莽英雄》等听来的戏,郭正凡则是自己设计场景,如《王勃与滕王阁》讲述王勃探望父亲途中,写《滕王阁序》,被借征文选婿的地方官女儿看中,王勃不同意,官员女儿送别时依依不舍,郭正凡就画了一幅送别场景,一幅画写尽故事精华,笔墨有限意味无穷。

为了画好戏画,郭大爷也不断拓展自己的戏剧知识。“单靠看有的不一定全记得,所以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戏剧也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有钱公子的帽子两边都有须子,平民大妈一般不戴头饰,多是包头巾,掌握了这些知识,记录时就方便多了。”

画戏力求逼真

有时一张画要画上几天

1100多部戏,基本把14年间在扬州通过电视所能看到的戏都包括了。“现在看戏的人少了,不少戏已经不再排演,加上观众局限,在电视上看过一次以后想要再看,几乎不可能。”郭正凡的戏画,也是对自己所看到的戏的一个记录,“有的戏以后怕是只能在戏画里看看了。”

“画戏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力求逼真,服装、道具等都尊重舞台。有时一张画要画几天,如服装、形象达不到我的标准,场景不能很好地反映剧情,人物不够传神,都要一次次重画,直到满意为止,”昆曲《游园惊梦》一张画上有15个人物,个个表情生动;京剧《钓金龟》着重表现康氏路遇小儿子鬼魂一段,画面阴气逼人;扬剧《挑花婿》,穷书生和贵公子衣着、表情迥异……

通过画戏画,郭正凡还发现,同一题材,不同的剧中可以演绎出不同的故事,如扬剧里的秦香莲和京剧里的秦香莲,故事侧重就很不一样,前者秦香莲最后挂帅出征,后者演的是包公铡美帮其伸冤。

脸谱也是中国戏剧特有的舞台元素,郭正凡画戏画时还发现,不但京剧有脸谱,川剧、豫剧、山西蒲剧、山西雁剧等剧中也都有人物脸谱,对这些有价值的脸谱,郭正凡也用画分别进行记录,每一个脸谱都标明出处。

长了见识学到知识

因为喜欢,所以乐此不疲

看了1100多部戏,画了1160张戏画,每张戏画都能说出道道,对于郭正凡来说,不但过了戏瘾、画瘾,也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乐在其中。

郭正凡有一次在山东电视台看到山东五音戏《窦氏》,写的是一个女子被大户人家公子欺骗、抛弃,死后鬼魂附在新娘身上复仇的故事。郭正凡看到这种鬼怪故事后,马上联想到了《聊斋志异》,又想到蒲松龄是山东人,看过后再翻看《聊斋志异》,果然找到了原文。

“这对于我来说,又是一种乐趣。”郭正凡平时也爱看古典文学作品,看戏不但为他绘画提供了素材,也提高了他的阅读兴趣,相辅相成,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