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大学生村官带领村民演绎精彩“梨园梦”
2016-06-04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网|作者:任思雅
刘清河,“90后”大学生村官,2013年1月,他自筹资金在长治南沟村建立了清韵盔饰生产专业合作社,并培养村里人做手工,走出了一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创业路。
目前,刘清河带领村民已经整理完成了中华戏曲盔饰样片211套,设计制作改良盔饰96套,复制还原已失传盔饰23套,改革盔饰制作工艺5项,创新盔饰制作工艺2项,成为国内盔饰界最年轻、最精良的一支团队。

90后村官闲不住 一箭三雕玩起来
刘清河,“90后”大学生村官,2012年,他从山西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长治市沁县杨安乡南沟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很快,他适应了从校园到田间、从学生到“庄稼人”的转变。在村里走访中,他发现村民手工活做得非常好,从小喜欢戏曲的他,突然萌生了把创业、梦想和爱好三者结合起来的想法。

一丝不苟做盔头 手工作品火起来
2013年1月,他自筹资金在南沟村村委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里,召集来附近村落的二十多个村民,培养村里人做手工,正式建立了清韵盔饰生产专业合作社。
做盔头的工序纷繁复杂,从打袼褙儿到剃样子,从沥粉到贴金,不仅需要耐得住性子,而且还需要耐得住不为人知的困苦,必须得用心做好每一步,绝不允许有一点瑕疵。也正是有这样严谨、细致的态度,他们合作社定制的盔饰才被大家所接受,并得到顾客的好评,有了好多的回头客。

四面突击@名家 精美盔饰赞起来
刘清河说,刚开始靠自己结识的一些戏曲朋友来推销,效果不佳。随后自己就尝试着开微店,上微博,用实名制直接@一些戏曲名家,用关注、分享的方式来推广。网络的力量真让人惊奇,他的作品很快得到好多人点赞。第一个订单,就是上海戏校的学生通过微博发出的,因为是学生只收了成本价,没想到这个学生带着作品到台湾交流,他的盔饰由于做工精细、漂亮,又是独一无二的,一炮而红。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也就多了起来,乡亲们的收入也得到了保障。

继承创新有想法 美丽梨园梦编起来
“做盔头不仅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还能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重要的是还能通过手工业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刘清河说,他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良,又创新了三项盔头制作工艺,而且他心里还一直编织着一个美丽的“梨园梦”——把山西本土、带有晋文化的戏曲盔饰和服饰挖掘出来,把盔头制作发展成为一个有底气的文化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