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吹唢呐不止于娱乐——评《百鸟朝凤》

2016-06-18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付少武

《百鸟朝凤》的故事有本意,也有寓意,二者交融并进,耐人寻味。从本意上看,它讲述了一个迎难向上、励志成才的故事,通过表现气力不足、天分不行、悟性不好的游天鸣奋发进取、勤学苦练,终于圆了唢呐梦的经历,揭示了只要坚定理想和信念,勇于担当、敢于进取,就一定能实现梦想的启示。从寓意上看,它透过励志故事的包装,同步展开焦三爷坚守传承唢呐艺术的传奇,让我们目睹了农村艺人随着唢呐的辉煌落寞而经历的悲欢离合,感受到了唢呐匠为坚持传统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作出的不懈努力。 《百鸟朝凤》这首悲怆的曲子既缅怀崇高的逝者,更敬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实践。

正如影片指出,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绝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 。可见,文以载道,唢呐艺术除娱乐之外,更是承载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价值观念的评价,传递着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因此,唢呐开始时受人尊重,唢呐匠受人敬仰,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城乡的变迁、西方文化的流行,使得唢呐的至尊地位受到冲击,并逐渐边缘化,唢呐匠也随之不受重视,没有相应的礼遇,好多艺人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唢呐,背井离乡,进城打工,即使在城市中切掉手指、得病乞讨,也义无返顾。剧中,游天鸣在政府的帮助下,最后继承了师傅的衣钵,传承了唢呐艺术,但也只是送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并没有终止:

一是反思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困境。传统文化过去辉煌灿烂,现在怎样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从五四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都一直发人深省。今天,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从中汲取营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物质与精神、乡村与城市、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冲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需要人们辩证看待这些冲突,它们相互之间能否和谐发展,能否避免剧烈的动荡,无不需要进行探索和解答。

当然,电影《百鸟朝凤》带给我们的思考是多种层面的,比如警醒农村农民的生存境况,反省农民传统保守、小富即安、缺少创新求变等问题。虽然影片对此都没有给出答案,但它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提出了这些难题,并相信必将像《百鸟朝凤》得到传承发扬一样,让人们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

付少武(江苏省文联艺术部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