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梨园一家三代名伶
2016-08-05 发表|来源:包头日报|作者:姬卉春 程宇楠
河北梆子演员李永泰和女儿金素梅(艺名)、金素芬(艺名)、金素珍(艺名),外孙女筱金娃、筱银娃一家三代梨园世家,曾在老包头剧院荟萃一堂,红极一时,在包头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永泰(1892年—1952年)河北武清县人,河北梆子演员,工丑行兼演彩旦。1916年,李永泰带领戏班“走西口”至归绥(呼和浩特)、包头、五原、陕坝等地演出,同来演出的有女儿金素梅(青衣)、金素芬(须生)等22人,演出剧目有《错中错》、《小寡妇上坟》、《瞎子逛灯》、《下河南》、《杀子报》等。
1918年,李永泰来包头定居,购得云寿街通顺酱园李掌柜的一处院,与其兄李永胜同住一院,既是居室也是排练场。1923年,京绥铁路延伸至包头,大量东路人(京、津、冀、鲁、豫)“走西口”落户包头,为适应东路人娱乐的需求,演出京剧、河北梆子,李家两兄弟租平康公司地段筹建魁华舞台。
魁华舞台建成后,李永泰粉墨登场,演出拿手好戏《小寡妇上坟》、《瞎子逛灯》、《十八扯》、《杀子报》等。由于老包头山西人居多,喜欢晋剧,因此,魁华舞台采用“两下锅”的办法,即晋剧与京剧或河北梆子、评剧同台前后演出,亦请来不同剧种名角专场演出。一时营业兴旺,李氏兄弟成为包头戏剧界的头面人物。1935年,平康公司增资5000元,李氏兄弟增资3000元,由大德森木店承揽翻修魁华舞台成木板楼座,改建为西北剧影社。
李永泰在包头戏剧界红极一时与其三个女儿同台精湛的技艺分不开。老包头按籍贯、行业、信仰、地域等组成约百余个“社”,在各寺院戏台每年都有“社”唱“社戏”。三金姐妹与李永泰等唱“社戏”,常演出剧目有《游龙戏凤》《瞎子逛灯》《雪梅吊孝》《牧羊圈》《杀子报》等。每当李永泰父女演出,男女挨肩擦背挤得水泄不通,三金姐妹扮相俊俏秀丽,唱腔委婉动听,念白清晰,动作大方,表情细腻,三金姐妹在老包头可谓名震一时。
1923年,东前街新中市场的房东刘治宽在市场内建一同乐茶园,李永胜长期承租,作为培养青年演员的剧场。为培养三代金素芬的女儿筱金娃、筱银娃,一家三代在同乐茶园演出《杀子报》。一家三代演绎给老包头人留下深刻记忆。
李永泰一家三代在包头梨园演艺二十余年,对包头戏剧事业有着重大贡献,1950年李永胜去世,1952年李永泰去世。他们修建的魁华舞台后改为西北剧影社、西北剧场,1958年亦实行公私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