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记住乡音

2016-09-07 发表|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梁 冬

乡音是什么?乡音就是一个人出生的根。它教会了你说话,它扶着你学步。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那浓浓的乡音总会时不时流露出来。

中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56个民族有不胜枚举的地区方言。我们常常会遇到“隔河语不同,两村话不一”的方言现象,体会到十里乡俗、方言不同的地域特色。

乡音,是当地人智慧的结晶。方言,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分化出来的地域性变体,是局部地方的通用语言。我是山西运城市区人,这里的方言就是民众根据当地实际总结和摸索的。比如,把“前天”说成“前个”,把“后天”说成“后个”,遇到邋遢的人会说这人“扑里扑西”。运城与陕西相连,所以运城话比较接近陕西话,是前鼻音发音,经常把en发成ei的音,所以运城人说“门”是“没”,把“春天”说成“吹天”。外地人调侃运城话:把篮筐叫成矬,把狼叫成猡。

乡音,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万荣是全国有名的笑话之乡,这些笑话用“土得掉渣”的方言讲,让人捧腹大笑,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生动有趣,机智幽默,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的谐趣言行,是万荣及河东地区群众的口头创作,广泛地流传于山西及全国的许多省市。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万荣笑话幽默产生的机制在于其对语言、叙述策略、对象、情景、逻辑机制和框架对立等语言知识资源的灵活处理和运用。笑一笑,品一品,万荣乡土上这一道独特的“挣(zeng)”味,活灵活现地反映出万荣人的憨厚和淳朴。现在,“万荣笑话”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散布于中国各地的地方戏,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也是一种乡音的体现。山西晋南的蒲剧唱腔,由于适应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和语言音调,在当地长盛不衰,就有浓浓的乡味支撑。《薛刚反朝》《麟骨床》《杀驿》《挂画》等戏里的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耍纸幡、彩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国享有盛名。许多赞赏近代蒲剧及著名演员的谚语,至今仍流传不衰:“宁误打夏收秋,不误广盛《藏舟》”、“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

乡音,是游子梦想起步的地方。乡音在他们心里深深地扎下根,成为一生难改的口音。有一位在海外创业的游子,听到家乡遭灾,主动向家乡捐款,尽在外游子的一份力。有人问他,是什么让他做出善举,他说“是电视上的乡音让我动情,是家乡养育了我,乡恋是我一生的情”。

乡音是一碗水,是一铣土,只要我们精心呵护,就能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样永远旺盛。乡音难改,乡情难却。我们要珍惜、爱护自己的方言、乡音,它是泥土里浇灌的语言,有着纯朴、诚实、仁义、孝道的传统。记着乡音,就记住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