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的襄陵城隍庙古戏台
2016-10-28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刘江
乡政府曾给在外地工作的襄陵籍老干部发函,准备重修戏台,父亲汇回300元资助修缮以表乡情。父亲是老蒲剧迷,虽说五音不准,但高兴时还是爱哼唱几声。
这是一张抗战胜利后军民在戏台合影庆贺的老照片,背景是襄陵镇古戏台,他是我离开家乡五十年来一直魂牵梦绕的地方。
晋南是蒲剧之乡,郑光祖出生于襄陵,作为元曲杂剧四大家之一的代表人物,一生创作了几十部杂剧作品,还是蒲剧的开山鼻祖,风靡河东大地数百载。儿时,我就听过见过蒲剧表演,为这门艺术深深痴迷。襄陵当时还是县城,不少剧团来此演出,现场总少不了我这个忠实的小观众。传统折子戏如《窦娥冤》《蝴蝶杯》《三滴血》等,我不知看了多少遍,百看不烦百听不厌,剧情全门儿清。还记得50年前每次看戏买票要5分钱,无奈那时兜里没钱,大人也从不给什么零花钱,囊中羞涩,不得不一次次爬树翻墙头“免费”蹭戏,不太正大光明,看时却津津有味。
我14岁从老家襄陵回到省城父母身边,很少有机会听到原汁原味的蒲剧了,也难得再回老家的戏台前过把戏瘾了。上世纪80年代,文化戏曲得到恢复,据说襄陵蒲剧也重新焕发生机,然而古戏台经过岁月洗礼和“文革”时的废弃,早已残破不堪。乡政府曾给在外地工作的襄陵籍老干部发函,准备重修戏台,父亲汇回300元资助修缮以表乡情。父亲是老蒲剧迷,虽说五音不准,但高兴时还是爱哼唱几声,70年代他一直希望儿女里有人会拉胡琴给他拉奏配唱,可那是样板戏盛行的年代,终究未能满足他的心愿。父亲说过进了城一直忙着工作,难得有闲暇去看戏,最大享受莫过于吃臊子面听蒲剧,可见父亲对蒲剧的喜爱也是情有独钟。
山西是戏曲大省,散落在民间的老戏台有数千之多,在全国是最多的,山西人对戏曲的偏爱可见一斑。人们都知道陕人爱秦腔,中原爱豫剧,殊不知晋南人对蒲剧的痴迷是那样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