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千锤百炼 方成精品 ——文化部组织专家对“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进行考核评估

2016-12-2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立元

“作为国家院团,有责任也应该多创作现实题材的作品,并对话剧民族化进行探索。”“开这个座谈会好,可以百家争鸣,能听不同意见。”“希望艺术院团认真拿些好东西来,然后多演出,多到基层去演,要保持演员的最佳阵容,优秀演员用在‘刀刃’上。”……按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以下简称“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安排,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于11月至12月对首批入选的10台重点扶持剧目进行考核评估,除了打分,专家们更需要提出供剧目修改打磨、不断提高的真知灼见,让有潜力的作品成为人民喜爱的艺术精品。

摒弃浮躁,潜心回归艺术本体

“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是文化部在“十三五”时期实施的重点工程,旨在努力推出精品、攀登艺术“高峰”。2016年开始实施该工程以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取得了显著成果。

今年4月,文化部组织专家评选出25部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并从中遴选出10台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给予一定的创作补贴。“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的重点在创作,目的是出精品,文化部艺术司与重点扶持剧目申报单位签订《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创作生产责任书》,同时成立专家指导小组对重点扶持剧目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其加工修改提高,组织验收。

11月27日,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学者在北京八一剧场再次审看了话剧《从湘江到遵义》,于11月28日召开评定会。在此之前文化部艺术司已经就该剧组织了两次研讨会,该剧根据专家的建议在剧本完成之后和首演之后进行了两轮修改。

“到位、精彩,最初只是看到这个戏的提纲,了解到3位作者重走了长征路,我就觉得这部戏错不了。”著名演员李法曾说。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这部戏证明了一条,成功的艺术创作就是人类为自己的创作设置难点,再用审美的方式、艺术的方式智慧地翻越这些难点,把所有的难点都变成感染观众、激励观众的亮点。我认为这部戏是完全有资格攀上‘高峰’的。”专家肯定该剧的同时,也认真地在具体细节上提出了修改意见,如真实人物的介绍及背景要更加考究,全剧时间上要再压缩一些等。

“精品创作扶持工程”也受到各省市文化厅局的支持和欢迎,带动了各地艺术创作。“评剧《母亲》成为精品剧目、获得文华大奖固然可喜,其创作过程更是给北京市各类院团带来深刻启示,这就是要‘行大道,攀高峰’,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为一条光明的大道,不犹疑、不徘徊,沉下心来抓创作。在这样的精品意识引导下,2016年北京市各类院团围绕中国梦、京味文化和发掘文化自信等主题,创作了歌剧《长征》等一批优秀作品。”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吕先富说。

“大家都有攀登艺术‘高峰’的愿望和行动”

10台201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晋剧《于成龙》、湘剧《月亮粑粑》、评剧《红高粱》、舞剧《家》、音乐剧《烽火·冼星海》、儿童剧《红缨》、话剧《北京法源寺》、话剧《从湘江到遵义》、评剧《母亲》、京剧《西安事变》都经历了反复的修改打磨过程。张曼君、宫晓东、盛和煜、刘锦云、孟冰、李宝群、曾昭娟、谢涛等名家云集在这10部剧中,他们虚心听取意见,不厌其烦地反复修改。

“几年前,文艺作品还普遍存在得奖后刀枪入库的现象,但入选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大家都在反复修改、不断演出,像评剧《母亲》已经获得文华大奖,演出了160多场,但文化部艺术司组织专家去评审,提意见,主创们仍然虚心修改。可以看出,大家都有攀登艺术‘高峰’的愿望和行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说。

据文化部艺术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考核内容包括:剧目的创作情况和修改提高情况,包括深入生活、剧目主创是否是本地本团人员,演出后进行了哪些修改打磨等;剧目的演出情况和演出效果,包括剧目演出场次、演出成本、演出收入和舞美制作情况、专家的评价、观众的反响,以及今后的演出安排(包括下基层演出);文化部补助经费使用情况。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经过第三次修改打磨后,于11月20日晚在广州友谊剧院再度上演,获得观众的好评。“该剧新修改后,整体的感觉顺畅了很多。”已多次观看该剧的观众邹女士当晚看完修改的版本后说,“尤其是由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新声合唱团、华南农业大学学生合唱团进行的合唱,把音乐剧的整个气势提了上去,有种从历史到当下的传承。”

该剧出品人、南方歌舞团团长谢晓泳说:“感谢‘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让《烽火·冼星海》得到了很多老师的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们一点点落实,每一次开完研讨会,主创就坐下来认真研究这些意见。从某种角度说,修改比创作还要难,我们每次都是仔细研究、思考成熟之后才开始改。”对此,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室主任温中甲说:“这部剧我已经看了4遍了,觉得一次比一次好,演出质量越来越高。”

在深入生活和不断演出中

打磨提高

十年磨一戏,一部艺术精品的诞生必定凝结着主创团队的心血。盛和煜引用了湘剧《月亮粑粑》剧中台词“30年山路崎岖,风雪弥漫”来形容他艰难的创作过程。古老的童谣、平凡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秦雅云是一位贫困山村女教师,全剧通过1985年至2015年30年间的几个片段,巧妙地将《月亮粑粑》的思想内涵融汇在秦雅云30年坚守与奉献的动人故事中。

怎样将一个没有大的矛盾冲突、没有惊心动魄感人事迹的凡人小事创作得感人?“《月亮粑粑》的创作和打磨,历经7次重大修改,可见,集思广益、精雕细琢,深入偏远乡村采风,都是《月亮粑粑》好看和成功的重要因素。”盛和煜说。

同样,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儿童剧《红缨》的创作也经历了深入生活、不断打磨的过程。“这个戏从提纲到完成剧本,再到进入排练场,始终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要求。从主创到全体演职员前后3次奔赴河北省涞源县,在老区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了伟大的抗战精神,整个作品从音乐元素到诗歌内容都是采风收集而来。专家组3次专程到剧院审看不同阶段的修改成果,每次都会提出非常具体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灯光设计以及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受益匪浅,而且按照老师的要求不断调整、精益求精,令这个作品每次都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冯俐说。

作为专家组成员,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原院长欧阳逸冰给出了一条很重要的建议:“好的儿童剧要不断演出,观察不同小观众的反应,比如说孩子们笑的最痛快的是什么地方?真正把观众调动起来的东西是不是可以再多一些?我相信《红缨》这部戏经过不断打磨会成为一个儿童戏的经典,现在是好戏,将来一定会成为经典。”

经典作品是时间和观众检验出来的,不断演出、不断打磨是一部作品成为经典的必要环节。据悉,10台重点扶持剧目全部通过了考核评估,将参加2017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接受广大观众的检验,并在广泛听取观众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修改提高,争取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