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剧场为中心的演出市场体系” ——2017中国(合肥)演出交易会观察
2017-05-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薛 帅近日,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合肥市政府主办的2017中国(合肥)演出交易会在安徽合肥举办。据统计,本届参会人数再创新高,首次突破2000人,吸引到800多家机构参会,设展位210个。首届全国剧场大会与交易会同期举办,全国演出行业精英与剧院管理者云集,互动交流演出行业热点话题。此外,本届交易会共举办了主题活动18场,包括国际论坛、专题交流、交易展会、项目推介等,以期启迪创新思路,拓展跨行业资源。
博采众长 凝聚共识
作为历届演交会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届,本届交易会涌现了10多家互联网演艺服务平台,同时还设置了国有院团、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剧目的联合展区,以期通过交易会平台向市场输送精品剧目,发挥优秀作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交易会吸引到加拿大、英国、法国、罗马尼亚、澳大利亚、南非等10多个国家的30多位国际资深演出制作人、经理人、艺术节总监参加,进一步提升了交易会的国际化水平。
2015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协助文化部完成《全国专业剧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对剧场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此次交易会期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6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到469.22亿元,相较于2015年,上升了5.07%。
“我国目前有2000多家剧场,其中800多家专业剧场,每个剧场都有自己的经营之道,也有各自的闪光点,有可供学习借鉴之处,所以我们应采撷他山之石博采众长。”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朱克宁看来,剧场不应是以办会、办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场所,更不应成为以售卖其他产品为生的场所。“剧场的经营不能游离演出场所的定位,这一点应当成为业界的共识。”朱克宁说。
加强行业互动
增强自律与规范
此次交易会开幕的当天,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214家专业剧场的代表齐聚合肥大剧院,共同参加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剧场大会。会上发布了《中国演出行业剧场自律与服务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也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剧场管理规范。
《公约》得到了与会代表的普遍认可,参会的214家剧场单位自愿签署了《公约》。“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剧场委员会将继续在业界推广《公约》,号召更多剧场以《公约》为基础,不断提升管理运营水平,营造创新共赢、共同发展的行业环境。”朱克宁说。
据悉,《公约》由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剧场委员会制定,旨在确立剧场运营管理的基本守则,提升剧场运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保护剧场及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明确剧场的社会文化责任,树立剧场的社会形象,促进我国演出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过去的发展中,业内的互动性并不高,剧场都过于注重院线内部的发展,行业内沟通不够。”北京保利剧院公司总经理郭文鹏认为,除了有规范演出行业的《公约》,行业内还应进一步增强互动性。“近几年,保利与业内互动逐步增加,已经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
如今,保利院线在国内遍地开花,据透露,“十三五”时期,院线的平台搭建将增加到65家左右。郭文鹏告诉记者,剧院的发展要依托地方的发展,并利用自身的资源带动区域共同发展。“所以不仅是行业内互动,我们也要加强和地方政府的文化互动。”郭文鹏说。
谁该是演出市场的核心
演出市场是一个供需系统,市场化程度是否取决于其商业化进程?在这个系统中,谁是核心?市场体系该围绕哪个核心运转?这些问题成为本届交易会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话题。
“首届剧场大会的召开和《公约》的发布,表明了剧场作为演出市场分工体系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应更加自觉。”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巡视员李建伟介绍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演出市场发展选择了以演出公司为中心,以演出公司为最重要扶持对象的发展路径,这样的制度选择,对于盘活演出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是以牺牲其他演出主体特别是牺牲剧场这一市场主体作用为代价的。”李建伟坦言。
“剧场是直接连接市场的经营主体,只有以剧场为核心,围绕剧场需求进行创作,围绕剧场形成产业链,才能建立演出的市场体系。”朱克宁表示,若以艺术院团为核心,市场围绕院团创作运转,剧场只是承接演出的建筑实体,这样的市场体系,最多只能是具备商业特征的不完全市场体系。
“手里有演出可以推出去,手里有剧场可以引进来。”李建伟建议,剧场的发展要以内容建设为核心,走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之路。随着演出市场的日益细分,发展专业化的剧场是必由之路。“通过做好定位、以内容为核心,逐步树立起剧场自己的品牌,剧场不仅仅是城市的建筑地标,更应是一张具有品牌说服力的文化名片。”
紧抓多元化经营与人才培养
据悉,2011年广州大剧院营收达到5500万元,在其运营第二年即实现了收支平衡;2015年广州大剧院的营收突破了1亿元,创了历史新高;而到了2016年,广州大剧院连续两年实现了经营收入突破亿元。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中演演出院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州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利有底气地告诉记者,剧院不靠场租收入来维持生存,也不靠政府的输血,而是依靠多元化的运营。
根据全国专业剧团发展情况相关调研报告显示,专业剧场的收入当中,政府拨款收入是主要营收来源,占据不小比例,而场租收入也占到40%左右。“相比之下,我们有自营项目多、自销比例高的市场化经营特点,我们自营和合作演出剧目已达到65%,直接和间接给剧院带来70%以上的利润。”张利介绍,广州大剧院建立了完备的营销和宣传团队,其演出规划、品牌赞助、宣传推广、渠道建设、会员维护和票房销售,全部由剧院营销和宣传团队负责。目前,该剧院一共有144名员工,其中营销和宣传团队45人,占比30%,却完成着全年70%的经营任务。
剧场走品牌化、专业化之路,人才培养仍是关键。郭文鹏也透露,保利目前平均每年增加的剧院数有五六家,管理干部至少要增加近百人。“中国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剧院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这些人才一方面靠剧院自身培养,一方面则从相关行业进行转化。相比欧美众多院校开设剧院管理和剧目制作学科专业,为行业不断储备人才资源、供给新鲜血液,我国在此方面目前与其仍有差距。”郭文鹏同时建议,今后全行业应该携手致力打破行业和企业间的壁垒,通过剧院资源共同开设相应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为演出行业提供更多的人才交流和培训机会,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与孵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