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在浙博精彩开幕
2017-08-24 发表|来源:杭报在线|作者:俞倩
20日,“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开幕。78件(组)精美的文物一齐亮相,为我们展现了山西戏曲砖雕的艺术。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1115——1234年),是12、13世纪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在亡大辽灭北宋,入主中原后,金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投戈息马,治化休明”,至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进入史家所谓之“小尧舜”时期(注:脱脱等,元,《金史》卷八,《世宗本纪》,缩印本《二十四史》第17册,中华书局,北京,1997年,64页)。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北宋以来流行的市井文化在金代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尤以戏曲最为突出。
山西地处金国腹地,戏曲艺术发达,大量出土的金代戏曲砖雕,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繁华。晋南地区出土的戏曲砖雕最具代表性,生动再现了金代戏曲的面貌。金代戏曲(金院本)是在辽代教坊散乐和北宋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北方民间的民俗演艺传统发展起来的艺术,是金代市井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世俗生活,升平富足
金灭掉辽与北宋后,对汉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全面的学习和吸收。在原辽宋统治区域内,封建经济发达,女真人进入汉人聚居区后,统治者顺应当地发展潮流,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与发达的农业经济。特别是在大定、明昌(1190-1195)年间,金与南宋曾一度媾和,民族矛盾趋于缓和,金统治区内的经济文化得以稳定发展,“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升平富足的景象。这一组砖雕表现了宋金时期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面。
散乐百戏,是中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先秦以来绵延不断,正史、诗赋、笔记等记载甚多。大体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范围因时而略异。散乐百戏的表演场所,先秦时代以宫廷为中心,南北朝时始扩展至寺庙,宋代进一步渗透到城市与乡村。
宋金时期,市民文艺兴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戏品种更为繁多,而社火等表演形式在农村日益兴起,久盛不衰。宋杂剧、金院本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散乐百戏技艺元素。在音乐上,从唐代散乐经宋金杂剧院本到元杂剧(尤其在北方地区),具有渊源继承关系。
第二单元:生旦净丑,粉墨人生
金代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重要阶段,能代表金代戏曲主流的是民间杂剧——金院本。金院本演出流行和繁盛的中心在山西南部地区,戏曲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开始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产生广泛影响。金院本的演出非常普及,大量带有戏曲表演场面的金代墓葬砖雕,以及现在仍然遍布于晋南一带的地上戏台建筑,均反映出当时戏曲表演的盛况。金墓砖雕中的戏曲角色,已经在宋代四人或五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固定为五个角色。
第三单元:根植生活,教化人心
金代,戏曲艺术由最初的祀天娱神、祛病消灾、宫廷宴享等,逐渐演变成教化民众和针砭社会的娱乐活动。植根于民间生活的戏曲艺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人生百态。
“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传统孝道不仅属于家庭伦理,更包含了社会、政治和教育的价值。孝道在历代的演化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华特色的儒家孝文化。宋金时期戏曲的繁荣,为孝道的宣传提供了新的平台。八仙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颇受民间欢迎,是戏曲中常见的题材。
展览小贴士:
展览信息:生死同乐——山西金代戏曲砖雕艺术展
地点: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精品馆
时间:8月20日—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