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会》是怎样炼成的
2017-08-24 发表|来源:北京日报|作者:张永和
8月6日到8月12日,中央电视台每晚连续播出近一百二十分钟的《中国戏曲大会》。这是央视继取得好评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次推出的大型中国传统文化节目。有人说,中国戏曲是小众艺术,她不像中国成语、中国诗词那样普及,那样口口相传,那样在青少年的语文课本中频频出现,所以大家多少都捏着一把汗。播出后,是有人看,还是没人看?是能够燃起热度,还是有如掉在一盆冷水里淡然无色?
播出之后,才知好评如潮,收视奇佳。这固然说明戏曲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博大精深,滋养补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戏曲中的大美被《中国戏曲大会》的编导巧妙而深刻地挖掘了出来,随着播出场次的增加,收看的观众越来越多。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近几年有一大波儿“戏曲政策”红包袭来,许多戏曲剧种得到复甦,重新活跃在舞台上;许多“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戏曲剧目创作出来,戏曲名家的薪火传下来了。全社会形成了重视戏曲、关心戏曲发展的良好环境。这是央视戏曲频道举办《中国戏曲大会》并取得极大成功的基础。
我参加了这次《中国戏曲大会》的策划,并作为点评嘉宾参与大会。主办方提出《大会》的主旨是:以竞技答题的方式,将戏曲背后的故事性、知识性、规律性、趣味性进行编排联动。中国戏曲诞生于古代,延续到今天,那么就要由古及今;中国戏曲产生了那么多名家,那么就要由艺及人,特别要由戏联系到当下的生活,要具有时代精神。
话虽然这么说,但前边的谜语、成语、诗词诸大会,均可一以贯之这种既古老又当下的精神;如果与它们拉不开距离,《中国戏曲大会》还是不能独树一帜。于是专家学者想到中国戏曲的丰富性——目前,中国戏曲还有二百余不同的剧种,各有特色,各有个性,各有绝活。再有便是戏曲的表演性,这是那几个“大会”所不具备的,而且也是观众极感兴趣的亮点。请当红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演出他(她)们拿手戏的精彩片段,设立小舞台,或是大舞台。台上红红绿绿,色彩斑斓,唱腔优美动听,感人肺腑;表演上,手眼身步,精彩纷呈,这就增加了观众的兴奋点。再根据本次演出的剧目出题,或对答,或抢答,都增加了观众和选手的参与点,并在赏心悦目当中,增强了紧张和悬念。这一下变平面为立体,立即与前几个“大会”有所不同——突出舞台形象,深刻挖掘戏曲多剧种、多故事的特点。这把金钥匙找到了,以下的赛程设置便有了方向。
于是,除了表演题外,又设置了视频题、绘画题、乐曲题、辨识题、选择题、知识题、连线题等等。在这些题目中,虽然京剧是国粹,但更要考虑到中国戏曲多剧种的特点,尤其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曲种也要有所涉及。同时,与戏曲沾边的那些发散出去的外延题,那些典型的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文史题、民俗题,也都有所容纳,使戏曲与当代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使她成为一次中国大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盛会。
在此原则之下,这次大会经过筛选后,一共产生六百多道题,其中包括近60个剧种。一些边远地区人数较少的剧种,如藏剧、侗剧、西秦戏以及戏曲的活化石“耍孩儿”等都有。这倒不是要难倒选手,主要是欲通过答题引起大家对这些小剧种的认识和支持。这些题目由于涵盖面很广,因而引来积极的反响;热爱京剧昆曲的喜欢,独钟地方戏曲的也喜欢,懂戏的爱看,不懂戏的也爱看。
再说说选手们的情况,当中央电视台从全国招募选手时,担心关注戏曲的人不会太多,想不到报名者很快便超过千人。一个现象令主办者吃惊:报名选手,百分之八十是年轻人,而且都有很丰富的戏曲知识。谁说中国戏曲是夕阳艺术,是博物馆艺术?事实证明,中国戏曲从业者后继有人,观众也是后继有人。不仅青年人占了绝大多数,而且来自港澳台的、来自国外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在第一场和第四场,从百人团中胜出的两个小选手,一个九岁,一个六岁半,小小年纪,但掌握的戏曲知识着实令人吃惊,而且神清气淡,侃侃而谈,毫不紧张。他们还都表示,将来长大了,要做戏曲人——年小志气大,赢来千万观众的赞叹!
正如本届大会主持人讲述的:“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传承华夏文明”的目的是达到了。而且还收到以戏曲育人,以戏曲化人的目的,不是吗?许多百人团选手谈到:在两周以戏结缘而相聚的日子里,感触最深的是获得了中华戏曲里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