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生命如歌 山西故事余音绕梁

2017-10-17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孙轶琼

“生命就像一首歌,每个人都在唱,都有唱完的时候,曲终人散,余音可否绕梁三日?”这是由山西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生命如歌》里的一句台词,带着这首“歌”,省话人两次赴疆演出;在新疆演出的台前幕后,总有观众抓住演员的手,诉说衷肠……这是话剧《生命如歌》剧组与新疆不得不说的缘分,更是山西文化援疆结出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优势,大力助推受援地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把“援”和“需”对接起来,首创了定制化文化援疆模式,打造了一批具有三晋魅力、新疆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在文化援疆的成果上,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部话剧缩短晋疆距离

2015年7月,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的话剧《生命如歌》问世,讲述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的老一辈革命者的故事;2016年10月,在新疆六师五家渠市,话剧《沙枣树》首演,讲述了知青为兵团奉献自己青春和热血的故事。

虽然隔着3000公里的距离,但这两部话剧却是山西与新疆在文艺创作道路中的传承接力。

在山西文化援疆项目中,首次推行了文艺剧目“定制化”的战略,而《生命如歌》,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它也是全国19个援疆省份中第一部专题援疆的文艺剧目。

山西对口支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六军十七师,这支部队诞生了125位将军,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部队有七年在山西,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所以当初从内陆省份来到新疆屯垦戍边的,有很多山西人。这部话剧,是写给在新疆的山西老乡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老一辈兵团人的,他们放弃了城市的繁华,坚守在祖国边陲,用自身力量建设着边疆。

《生命如歌》首演之前,剧中主演董怀玉老师掷地有声地说:“我今年69岁,但为了《生命如歌》,任何事情都不能妨碍我的创作激情。”为了讲好新疆的故事,董怀玉两次进新疆演出,古稀之年的他与剧组成员同吃同住,坐着大巴行进在茫茫戈壁中,就像剧中从山西扎根到新疆的“陈旭刚”一样,坚守在舞台上。

3000公里的距离,很远;但是《生命如歌》的“余音”,拉近了山西与新疆的距离,彼此牵挂,互帮互助。于是,就有了2016年的话剧《沙枣树》,这是根据原六师一 三团天津支边知识青年、革命烈士周春山事迹编排的话剧,但幕后的导演团队,以及剧中主要演员,都是山西省话剧院的专业人才,他们再次深入新疆,帮着排戏创作,由于当地缺少专业的话剧演员,省话的演员们还当起了老师,把一个个业余的文艺爱好者,培养成了能上舞台、敢上舞台表演的“专家”。

两部话剧,是山西与新疆友谊的见证。

为新疆曲子剧培养接班人

新疆曲子剧,是风格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新疆地区唯一的汉语地方戏曲剧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该剧种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2013年,面对曲子剧的尴尬境地,山西戏曲职业学院联合昌吉州歌舞剧院,开设了首届新疆曲子剧班。

山西戏曲职业学院副院长白雁鹏告诉记者,为了高效、扎实地培养这些新疆特招生,该院为学生们准备了文化课,以及戏曲、身段、表演、武功、唱腔等专业课,并且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这些孩子共计32人,都是十四五岁来到太原的,为了照顾他们的生活,我们配备了专职生活老师,和他们同吃同住。”如今,首批学生已经回到新疆昌吉州艺术剧院实习了,学院还派了专业课老师同他们一起去新疆,在实习过程中现场教学。

从2013年至今,从新疆来的孩子们在太原度过了最为难忘的求学生涯,在返回新疆之际,曲子剧班的同学们还专门举办了汇报演出,不少家长特意从新疆赶来观看。白雁鹏始终记得当时的场景,孩子们在舞台上绽放最美的华彩,而舞台下的家长们则激动地落泪,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专业的戏曲人,那一招一式之间,融入的都是山西老师浓浓的爱。

先进文化引领是山西援疆的优势所在。一年又一年,越来越多的文化项目进入新疆,越来越多的优秀文化工作者走入新疆,越来越多的经典剧目在新疆这块热土上演。好戏连台,唱不完晋疆故事,晋韵风采,深深印刻在了新疆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