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戏曲演员的“高学历”如何体现在舞台上

2018-02-0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付远书
配图

“站在了船头观锦绣,千红万紫满神州。侍儿轻揺船儿慢慢走,好让流水送行舟……”日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文化馆梦想剧场座无虚席,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本科班川剧专业的11名学员正在进行3场精彩的川剧折子戏演出。如今,戏曲演员的学历普遍提高,但表演水平有没有随之提升值得关注。作为国戏多剧种人才“2+1+1”模式下培养的首批川剧本科生,这批学员有何特点?高校中所学的知识能否运用到实践?

舞台上,经典折子戏《打神》《人间好》《秋江》等轮番上演,展示着川剧“生旦净末丑、昆高胡弹灯”的独特魅力。作为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2015级多剧种本科班的川剧专业学员,“95后”的陈若梅在折子戏《打神》中,不仅展现了扎实的基本功,而且以“功整、稳准、有韵味”的唱腔征服了观众。同样,刚满20岁的袁卓玉也以折子戏《人间好》收获了阵阵掌声。

时隔两年,再次面对成都观众的“检验”,两位小演员还是略显紧张,直到演出结束才松了口气。“毕竟有两年时间没有真正上台演川剧了。”陈若梅说。她所在的中国戏曲学院2015级多剧种本科班采用的是“2+1+1”培养模式,即第一、第二学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学习戏曲理论、戏曲基本功、角色创作、京昆经典剧目等,第三学年到剧种所在地的教学实践基地学习本剧种的声腔、剧目等,第四学年回中国戏曲学院进行毕业公演,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各项毕业工作。

走进大学校园,用两年时间学习戏曲理论和京昆经典剧目,对川剧表演有何帮助?陈若梅表示,虽然比在院团时的功练时间少了,对接下来的实习和毕业公演等也很担忧,但丰富规范的高校课程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尤其是系统学习了大量京昆剧目后,她对戏曲这门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刻画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挖掘人物价值方面也更有把握。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戏曲演员该不该被“困”在学校读本科、拿文凭,观众及业内专家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位戏迷坦言:“对戏曲演员而言,十七八岁到20多岁正是其在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大好年华,离开舞台,回学校念几年本科,岂不是缩短了他们的艺术生命?”

学生传习导师、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崔光丽认为,社会的发展以及观众对高质量艺术作品需求的增加,也对戏曲演员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本科人才培养有利于弥补戏曲尤其是地方剧种高学历人才的缺位,打破传统模式对地方剧种人才培养的瓶颈。

与此同时,崔光丽也表示,当下不少戏曲演员的“高学历”并没有在舞台上体现出来,甚至还出现了基本功倒退的现象。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师蒋洪广则认为,这一现象不仅体现在全日制本科教育中,近年来,随着中专课程逐步向文化素质培养方面倾斜,专业教育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

当今社会,学历仍是“硬指标”,因此许多专家认为,没道理让戏曲演员在学历上始终“低人一等”。但戏曲人才的培养有其独特性,舞台实践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尽量兼顾文化课学习和舞台表演,更好地发挥戏曲本科生的优势,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崔光丽认为,院校联动培养高级人才是件好事,但在进修时间上应有所调整。她建议学生应在系统掌握了一定的本剧种知识、表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去高校进修,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吸收高校所学的知识。

蒋洪广则认为,青春年华正是戏曲演员汲取知识的最佳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难免受到家庭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进修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学生通过全日制教育,规范、严谨地学习戏曲理论知识,再回到剧种所在地,经过前辈们‘传帮带’的传统传习模式,进一步加强基础功法,丰富舞台表演经验,这套模式是十分科学的。”他告诉记者。

据悉,为了更好培养这批川剧新生代演员,四川省川剧院在他们实习期间,聘请了川剧表演艺术家晓艇、王竹慧,梅花奖获得者崔光丽、蒋淑梅、刘谊,国家一级演员熊宪刚、沈丽红等担任学生的传习导师,帮助他们渡过舞台实践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