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风雨平生郭汉城

2018-05-1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谢放

戏曲艺术不但要真,而且要美,不能引起观众美感的,就不是艺术

郭汉城,我国著名戏曲评论家。他1917年生于浙江省萧山。1938年入延安陕北公学学习。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察哈尔省文化局副局长、省文联主任,华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副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剧目研究室认行,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戏曲研究所所长,《戏曲研究》丛刊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等职务。著有《戏曲剧目论集》,与张庚合作主编《中国戏曲通史》等。2010年获聘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同时周汝昌、冯其庸、李希凡、资华筠、范曾、刘梦溪等7人获聘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2016年12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2011年12月19日,郭汉城先生荣获首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其颁奖语是:“郭汉城是新中国戏剧戏曲学学科的创建者和奠基人之一。他运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研究中国戏曲,将中国戏曲文学与戏曲舞台表演紧密结合,突破了以往戏曲研究忽视舞台表演的局限,更加立体、全面地还原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由他和张庚主持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和《中国戏曲志》,不仅成为中国戏曲研究的经典文献,同时开创性地建构起中国戏曲‘史’‘论’‘志’一体的研究框架,推动了中国戏曲研究的深入,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8年2月,北岳文艺出版社推出了由郭汉城先生的关门弟子张林雨先生撰写的《郭汉城评传》一书。全书分“风雨平生郭汉城”“戏曲史论家郭汉城”“剧作家郭汉城”“学者型诗人郭汉城”“创建前海学派”五部分,系统、完全、真实地为读者再现了一个戏曲大家的风雨人生。全书蕴涵着一个剧作家、戏曲史论家,或者说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对整个20世纪中国戏曲界的极大的关怀。读此书,可以见出郭汉城先生的思想水平、艺术素养、鉴赏能力等。

郭汉城先生是个戏剧史论家。1956年,在文化部举办的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会上,针对当时有些人轻视戏曲遗产、轻视传统,拿“反封建”“反映历史矛盾的本质”“暴露统治阶级罪恶”等“空洞名词当尺子”,粗暴地对待传统戏曲等思想问题,郭汉城先生讲了《有关传统剧目教育意义的几个问题》的专题。

郭汉城先生根据戏曲艺术的本体功能,提出了“美感享受”说。他指出,美感享受,实际上也包括启发人们认识生活和用高尚的情感对待生活的作用。他说观众看了戏,可以得到陶冶性情、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是教育意义。他还指出,要防止以生活小戏没有那些主题思想大的戏教育意义大,而引申开去。实践证明,这种保护传统小戏的立论是非常正确的,是一种高瞻远瞩的做法。不然的话,我们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就看不到那么多丰富多彩的传统剧目了。

郭汉城先生还谈到,戏曲剧本的一个特点是:戏曲形式不同于话剧、歌剧,它是有歌、有舞、有道白、有美术的,因而人们叫它是综合性的艺术。它所有的东西,为其它形式所没有,这种综合性,就是它自己的特点。他说:“用戏曲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必须接受传统。”“在剧本的创作上,也应该接受戏曲传统剧目的传统。”

郭汉城先生还是我国戏曲评论的一流专家。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令人赞许的美文。其中,尤以《蒲剧〈薛刚反朝〉的人物、风格与技巧》《〈团圆之后〉的出色成就》《绍剧〈斩经堂〉的历史真实与思想意义》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郭汉城先生在剧评中始终坚持了在美学范畴内评价戏曲创作的批评原则,强调戏曲作品与人物形象要给观众以美感享受。他说,戏曲艺术不但要真,而且要美,不能引起观众美感的,就不是艺术。

郭汉城先生还批驳了那些拿西方悲剧、喜剧观念来解释中国戏曲悲喜剧的根本行不通的做法。他说,悲剧也是有理想的,它的理想寓于人们对那些被毁灭的好人之赞叹、同情和向往中。好人虽然失败了、死亡了,但在人们的感受中他们却是胜利了、复活了。悲喜剧和悲剧不同的地方,在于观众从悲剧感受中应得到的积极的东西,直接在剧本里具象化了,所以悲喜剧必须创造出比那些悲剧主人公们更有力、更理想的人物,带有更多的结合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成分。我们应该肯定,悲喜剧是一个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形式,表现着人民的独特的美学理想。他阐明了这是有生活依据的。他说,生活中的事情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好坏、凶吉、祝福、悲喜,都可以转化,福中有祸、祸中有福、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剧中透露出喜剧的因素,喜剧中透露出悲剧的萌芽,悲剧和喜剧也可以相互转化,《梁祝》由喜转悲,从喜剧到悲剧;《薛刚反朝》由悲转喜,从悲剧到喜剧,就是很好的例子。

郭汉城先生是前海学派的奠基人之一。本书对前海学派进行了详细阐述。前海学派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前海学派的两个奠基人张庚先生、郭汉城先生都来自革命圣地延安。张庚先生在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及华北联大文工团副团长期间,郭汉城先生在陕北公学与华北联合大学社会科学部学习期间,都长期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

由于郭汉城先生和张庚先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批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戏曲理论研究的核心力量,在学术思想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所以能在新中国的戏曲战线上始终忠实地贯彻执行党所制定的“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整套方针政策,与来自“左”的或“右”的倾向作坚决的斗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观察、思考戏曲事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力图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原理,原原本本地以马克思主义对待民族文化遗产的方法来解决。

前海学派奠基人张庚先生、郭汉城先生想要创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戏曲理论体系”,这也是前海学派同仁共同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想。

郭汉城先生说:“中国戏曲学的全面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也许需要两代、三代人的持续努力,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完成的。

“中国戏曲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戏剧艺术,是由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各个门类综合而来的,它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独立艺术还不一样,有自己的发展历史、艺术特征和艺术规律,这在史论中只能提纲挈领地涉及,很难深入细致。这个任务只能在分史、分论中解决。

“中国戏曲学涉及的方面、问题都十分广泛,既要总结历史的经验,又要总结现实的经验。根据当前戏曲研究状况,我觉得现状的研究更应受到重视。理论研究一定要联系实际,尤其要联系当前创作、研究的实际。理论研究有助于戏曲的发展,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一些具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特征性的东西,升华为新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更具有生命力和时代感,更会受到大家的关心和重视。从这一意义上看,上文提到的‘论从史出’的观点,还不是很全面的。理论应从历史和现状中出。”

本书作者虽然是郭汉城先生弟子,但他在行文中十分注意评价的科学性,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并不以个人的直觉而任意地拔高。

郭汉城先生现年已是101岁,虽并无传记行世,但时有关于郭老的消息、报道、采访面世,为了保证作品的独创性,张林雨先生在撰写前反复阅读、分析、研究、揣摩,深入了解准确把握所搜集的资料,挖掘出很多有意义的东西,从而提出自己新颖、精辟的见解。他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写,以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本书语言也十分生动。叙述时语言表达准确、严密;评议时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了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总之,本书对于那些想了解郭汉城先生其人其事的人而言,对于那些想了解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发展、变迁的人而言,对于那些想了解前海学派的理论及实践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