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汇聚 又一次绽放——观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
2018-09-0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江 东
由文化和旅游部、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日前刚落下帷幕,春城昆明再一次集结来自全国的各路舞蹈大军,以新姿绽放的集体亮相,唱响了新时代的高歌,让中国舞蹈界每三年一次的全国性大集结,再次接受时代的检阅。
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在原来以展示舞蹈小节目的基础上,扩充成为一个舞剧与舞蹈并举的展示平台。因此,在本届舞蹈展演中,不但像往常那样有来自全国的80个小节目同台绽放,同时也汇聚了5部大型舞剧作品,因而,本届舞蹈展演的内容成为一次品种齐全的中国舞蹈全家福。
全国舞蹈展演的一大特点在于,它并不突出舞种的不同而是更加注重在舞蹈选材上的强调,因此其鲜明的活动主旨在于对“现实题材”的提倡,此举突出地强化了政府作为此项活动主办方的鲜明引领作用和功能,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创作活动带来了积极而作用明显的有力推动。
现实题材的坚守及其成果
近年来,舞蹈领域出现了十分可喜的进步。从本届报名的近700个舞蹈作品来看,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和精神为原则和触角、观照并介入现实生活的舞作渐渐成为舞蹈创作的一个显要趋向。其中,由国际标准舞编创而成的群舞《活着》,表现了叙利亚难民的生存现状,其犀利而独到的目光,成为本届舞蹈展演中十分醒目而富有震撼效果的作品。从这一选材的着眼点上判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舞蹈家的社会责任感和观照国际核心事件的能力及其视野,这样的选材角度及其落脚点很是令人兴奋。此外,像表现老年人生活的《幸福小院》,将表现视角直接深入到如今十分复杂并亟待引起全社会关注的养老领域,将生活在敬老院中的老年人生活及其心理刻画得十分到位而动情。此类在创作选题上十分独到而接地气的表现维度,不但让全国舞蹈展演所提倡的“现实题材”得到了积极的落实,同时也为中国舞蹈在选题上的拓展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
艺术质量的落实及其提升
全国舞蹈展演毫无疑问是对当下舞蹈创作的一次大检阅。由于这个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因此,它所透露出来的对于中国舞蹈创作的走向及其相关质量等信息,是我们判断中国舞蹈最新发展的风向标。
虽然并不刻意强调舞种的分类属性,但在所有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强大艺术效果仍然秉承了各个舞种所具有的特定形式及其内涵。
就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而言,本届舞蹈展演无疑是一次丰收。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舞蹈界中资源最为丰厚、因子最为活跃的舞种,由于从业者众多和所涉角度独特,让这一舞种的创作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处于十分有效率的发展之中。本届展演涌现出的大量相关作品,继承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独有的风格意韵,在保持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刻意求索,从而让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成果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彰显了中国舞蹈在这一领域中强大的生命力。由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创作表演的《斗》是一个苗族男子双人舞,它以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两只鸡之间的互斗,苗族风味的特色动作被融入到充满喜剧色彩的情节安排之中,诙谐而充满意趣,独特的创意不但塑造了崭新的舞蹈形象,也拓展了中国舞蹈的艺术表现力,获得了业界的肯定,这是全国舞蹈展演在民族民间舞领域获得的一大成果。而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工团创作表演的男子群舞《山之子》,也让人看到了来自基层的创作和表演激情,充满阳刚之气的舞台表现,让人感受到少数民族地区舞蹈艺术的创造积极性和艺术完整性。由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创作表演的《喜鹊衔梅》,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五人舞,别致的构思和富有意味的结构,不仅展现出以山东民间舞为素材的艺术趣味,同时也让这类舞蹈的艺术性得到了很好的加强。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乌兰牧骑的蒙古族群舞《骑着马儿过草原》,在创作构思上新颖独到,采用了十分有效的艺术手法将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表现得趣味盎然。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藏族群舞《阿嘎人》朴实生动,鲜明的生活气息为舞台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十分有标杆意义的创作实例。来自宁夏文化馆的回族女子群舞《守在村口的娘》,以生活形象为支撑,将对于人物的刻画作为突破点,让回族舞蹈在艺术上有了峰回路转的向前迈进。来自新疆师范大学的《水草·逐》,利用新鲜的动作理念来诠释哈萨克族人民的精神内涵和艺术气质。其他如《顶家女》《梦宣》《倮·印》《母亲的麦田》《转山》《岱日查》《华热哇·礼赞》《乡音》《喜饽饽》《快乐生活》等作品,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生发点和艺术真髓。总之,在这一领域中活跃着一个规模巨大的创作群体,创作者们的分别发力,让这一领域呈现出了集体合力的结果,进一步推升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持续进步。
中国古典舞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来自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的《程婴救孤》《越女凌风》《雁丘词》《纸扇书生》《行云赋》《响屐舞》等作品,以其在教学上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依托,努力为创作活动提供编和演双方面的出色人才,从而实践了中国古典舞在发展上的明确意图和在新时代形势下的有所作为。其他如《咏春赞》《水云行》《仕俑如梦》《戏·梦》《悟·角儿》等,都用创作者和表演者用心的思考,构成了较好的艺术品相。
在本届展演中,虽然现代舞作品并不多,但我们也见到了其可喜的走向。东北师范大学的群舞《心之所念》以巧妙的艺术构思不断挖掘和拓展着舞蹈艺术表现力的疆域,为中国舞蹈带来了极富正面意义的促进。
从舞种的角度来分析当然也是有遗憾之处的,中国当代舞作为一个近年来不断上升并佳作不断的舞种,在本届展演中并不突出,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有待提高。而国标舞在创作上的异军突起,则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虽然数量并不多,但前边提到的由北京舞蹈学院创作的集体舞《活着》,让人无法漠视此类创作在近年来的持续活跃。
伴随着艺术上的稳步提升和有效进展,本届全国舞蹈展演给人以信心。
中国舞剧的力量及其呈现
本届全国舞蹈展演的一大变化,就是增加了舞剧作品的展示。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举措,它将为中国如火如荼的舞剧创作事业带来积极的促进效能。
有5部舞剧在报名的近40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到最终展演环节,来自国家大剧院和吉林市歌舞团的《天路》、四川省歌舞剧院的《家》、重庆歌舞团的《杜甫》、吉林省歌舞团的《人·参》和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文工团的《诺玛阿美》,不但为春城观众送去了大礼,同时也扮靓了本届舞蹈展演。中国近年来的舞剧创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呈现出持续的活力,成为中国舞蹈事业中当仁不让的主角。虽然最终入选的作品有限,但它们却是中国舞剧在新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它们不但呈示了中国舞剧创作的巨大感召力,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舞蹈界在这一领域的巨大热情和潜力。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砥砺前行,中国舞剧事业在曲折中前行,在困惑中探索,始终在为建立富有中国气质和文脉的舞剧艺术而呕心沥血,虽然今天看来其结果仍有各种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却昭示着这个领域的巨大动能。假以时日,这个领域的持续进步和不断完善,一定会更好地展现出中国舞人的智慧和风采,让中国舞剧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中一道旖旎而亮丽的风景线。
又一届全国舞蹈展演结束了。在又一次的集结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国舞蹈阵营的巨大创造能量,当然通过集中展示也能够深入意识到存在于创作活动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展演中所采取的“一剧一评”和“一场一评”评论活动,为中国的舞蹈创作把脉问疾,正在产生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通过参与展演活动,来自各地的编导和舞者们,获得了真正的学习机会和自我的提升,在交流中相互鼓励,在发展中不断超越。秉承着如此之精神,中国舞蹈艺术的创造潜力会得到不断的开掘和全力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