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在不同的地方演出,更了解观众需要什么”

2018-09-1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梦

中国剧协张家港、上海、深圳、东莞小戏小品创作基地戏剧志愿者走进甘肃兰州

“在不同的地方演出,更了解观众需要什么”

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交流演出研讨会暨戏剧志愿者西部行活动近日走进甘肃兰州,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了两场演出。张家港、上海、深圳、东莞四个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上演了8个精心创作的小品,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市儿童艺术剧团、兰州市安宁区文化和体育局、兰州市榆中县文化馆上演了4个体现当地特色的小戏小品,数百名师生和兰州市民观看了演出。

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的作品新意频出。小品《幸福指数》讲述某公司调查“幸福指数” ,误会王工想跳楼轻生,从而引发的一系列“救援” ,一个个小人物个性鲜明,有着“办公室故事”的节奏感和戏剧性;小品《转角》讲述城市变迁背景下,邻里街坊对老街转角烟纸铺的挽留,以简易钢架构成的“烟纸铺”切割舞台时空,串联起一段段富于人情味的叙事,戴面具的功能性角色适时登场,或切换场景,或模拟人物叙述中的情节,丰富了舞台表现力;小品《年会》讲述京韵大鼓艺术家受邀为某公司年会演出,却被要求“改词” ,面对种种不尊重艺术的言行,艺术家放弃高额报酬,拒绝演出,作品融入了传统曲艺样式和广东方言,兼具民族文化气息和地域特色,艺术家和利益至上的“经济动物”形象对比强烈,衬托出从艺者的骨气与坚守;小品《上厕所》讲述一个急着上厕所的人遭遇厕所经营者“办卡、实名登记、选号、填表”等繁琐程序,以荒诞喜剧的形式讽刺当今某些服务行业的“繁文缛节”给用户生活带来不便,引发观众共鸣。

兰州演出单位的作品贴近现实。小品《局》提醒观众警惕诈骗;小品《打喜鹊》述写了爷爷渴望四世同堂,为不影响有孕的孙媳妇休息,赶走喜鹊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平凡质朴的乡村生活;曲剧小戏《接娘》张扬孝道;小品《奔跑的孩子》由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三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勇敢面对生活困境的故事。

李文启、周光、薛金岭、李小青、张华等业界专家担任点评。专家表示,好的作品讲究两个“意” ,一是有意义,一是有意思。作品虽小,却不应是日常的简单罗列和对现状的妥协,更应当有思考、有取舍。演员要把舞台当成生活的场所,而不是表演的场所。通过言行举止的分寸把握,实现人物关系的准确表达,对小戏小品的成功尤为重要。传达主题之前,先给予观众情感体验,让作品更容易被接纳。

“向兰州观众学到很多,他们观看作品时的反应和我们在本地演出时观众的反应不同,有时候觉得一个包袱应该响却没响,就知道这个桥段观众已经习以为常,以后创作就应该规避。 ”张家港创作基地编剧顾学军表示,通过在不同地方演出,更了解观众需要什么。“有些情节开始自己也并不觉得多好,但是观众笑了,我就接纳了,还可能去放大它,如果没有这样的交流,可能会在迷茫的状态中越走越远。 ”东莞创作基地编剧秦川说。

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铁燕介绍, 2007年,兰州市举办了首届小戏小品培训班,中国剧协从2008年开始给予各方面支持,逐渐形成了当地小戏小品创作演出的基本队伍,戏剧创作水平有所提升,作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而且走出了兰州,参加了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当地欢迎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促进小戏小品的健康发展。

在活动期间举行的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交流会上,专家表示,目前小戏小品创作的现状是艺术性的新作少,商业性的创作多,后者往往言之无物,仅仅是笑料、包袱的堆砌,有大量从业人员为了展现自己,花钱买点子,请编剧、导演,动辄花费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拿出来的作品不是艺术,到一些地方电视台去“打擂” ,却能出名。取消评奖之后,为打造高水平的小戏小品,应该探索出一种鼓励创新、鼓励艺术创作的机制,调动创作者的积极性,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2006年,中国剧协为推动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先后在江苏张家港、上海虹口区、广东深圳罗湖区、广东东莞常平镇建立了小戏小品创作基地,并于2014年起,每年轮流在各基地举办中国剧协小戏小品创作基地交流研讨会,以小戏小品成果展示、交流、学习、研讨等形式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邓秋军表示,今年是小戏小品交流研讨会首次走出四个创作基地,来到兰州,以文艺志愿服务的形式把用心、用情创作的优秀作品展现给西部地区的观众和文艺工作者,未来将根据各地方需要,以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形式继续开展交流活动。

此次活动由中国剧协、兰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兰州市安宁区政府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兰州市安宁区文化和体育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