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深海》:塑造优秀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2020-08-19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汪守德话剧《深海》是一部编剧、导演、表演、舞美、作曲都很出色的剧作,其人物刻画的真实性、情感表达的穿透力、艺术呈现的流畅感,反映出的是创作者们奋力打造此剧的精心和剧作整体艺术品质的上乘。
《深海》通过讲述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载,带领我国核潜艇研发团队,呕心沥血打造国之重器的故事,揭示其肩负重任却历尽磨难,仍无怨无悔奉献于国,这样一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特有的性格逻辑、非凡的情感历程与深厚的文化脉络。而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齐头并进,是这部剧作的致胜之处,即通过核潜艇深潜300米这一极限试验行动为贯穿,采用多重切割的方式,不断回视和再现主人公从接受核潜艇的研发任务,到出色完成这一神圣使命所经历的各种典型生活场景,来反映其如何承载受命之重,笑对人生之难,忍受情感之痛,而达于事业之巅的过程。这种结构方式既打破了过去常见的线性叙事模式,又使其间经过精选的人物有意味的生活片段,实现了紧凑自然而又缜密有机的衔接,从而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地完成了对于剧作主题意旨的深刻开掘,对于主人公独特形象的成功塑造。
剧作的主线清晰而完整,即将黄旭华个人的命运同中国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相结合,使这部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含量。在漫长的30年时光里,黄旭华深切体会国家令其涉足乃至担纲研发大国重器所包含的对他的那份信任与倚重,使之欣然而往并携妻子同行,从此走上隐姓埋名之路;当苏联人背信弃义撤走全部专家时,他表现出作为一个主人翁的罕见焦急;当世界核潜艇大国严密封锁相关资料与技术时,他在异常艰难的困境中表现出探索精神;是踩着美国、苏联的脚印分三步走确定中国核潜艇的艇型,还是一步到位地将其设计成“水滴型”的激辩时,他力排众议地坚持了自己的正确主张;动乱年代中遭受冲击靠边站也不能改变其初衷,在猪圈里仍坚持进行核潜艇的研究;一旦核潜艇放大样组装遇到难题时,他又迅速将个人恩怨冷暖搁置一边,急切地要去帮助解决问题;他随核潜艇下潜300米进行极限深度的试验,蕴含着艇毁人亡的极大危险,这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这一桩桩一件件的戏剧性呈现,都生动形象地体现和诠释了黄旭华忍辱负重、九死未悔、为国奉献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剧作在这一系列情节的背后所表明的是,虽然随着国家形势的改变,黄旭华的处境和心境也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变化,但不管时代的背景发生怎样的改变,个人的命运经历怎样的坎坷,他都始终坚持信仰初心不改,笃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让世人于无声之处听到的是振奋人心的喜悦与惊雷。这些都有助于观众通过话剧艺术方式走近黄旭华。
《深海》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对人物情感的表现与展示,这是剧作最动人心魄的地方。黄旭华与妻子李世英的相守相知,相濡以沫,共同走过岁月走过风雨,依然忠贞不逾已非寻常情感可比。而当妻子得知丈夫要随核潜艇下潜的决定时,两人日常的亲密情感便在特定情境下发生了激烈冲突,黄旭华的欲言又止,李世英的恼怒与诘问,丈夫对事业的尽职尽责,妻子对丈夫的担忧牵挂,在此通过你来我往的语言与情感“交锋”,形成了至性至情的戏剧力量,合情而又合理,自然而有深度。女儿燕妮在动乱期间因他的反动学术权威的“罪名”而被同学欺负打伤,黄旭华的无奈而宽宏的安慰,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父亲的深深歉疚。剧作更加感人的地方是,黄旭华不仅个人与妻女在动乱中受到冲击,而且30年一去不回,获悉老父亲去世的消息亦不能回家奔丧,更有甚者在长达30年里不能与老母亲见面尽孝,被家人误解与埋怨都在情理之中,这里面又包含了多么大的令黄旭华必须日日品尝的人生苦味和况味。30年后母子终于相聚时,一把母亲当年送给他的银梳子,要拿它给母亲梳理稀疏白发的那一刻,又饱含着黄旭华作为一个儿子的多么巨大的愧意,似乎人生的无尽滋味,人子的万千歉疚,都集于那轻轻梳理的让人落泪的动作之中了。同时,剧作还表现了解放前夕地下党战友牺牲的情节,当黄旭华看到他们布满弹孔的遗体时,他感到“我的身上有了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生命。我必须多干工作,干好工作,必须把中国的核潜艇早一天地造出来,我才好对他们有个交代”,这连同黄旭华青年时代遭受日军飞机轰炸的情节,都为主人公后来赤诚报国的行为,奠定了特别坚实、令人信服的情感逻辑与心理根据。
剧名“深海”也是大有深意的,它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概念,更是人物心理空间层面的有力拓展,是内心世界的不断深入。由《深海》延伸而来的“深潜”,除了表面含义的解读,即核潜艇游弋的深海,表明作为国之利器要纵横于大洋深处,虽然它充满了无穷的未知与风险,但这是主人公施展抱负和雄心的广阔天地。黄旭华带领团队筑就的正是深海中的万里长城或无敌利剑。因此他是国家安全的坚定捍卫者,是当之无愧的当代英雄。同时,这个“深海”也是人心和命运的深海,即在黄旭华为国拼搏奋斗的前行之路上并非皆是鲜花与掌声,也并非一帆风顺,亦有明流暗涌,急风巨浪,磨难挫折一路如影随形,然而正是各种纷至沓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干出一番惊世伟业,其人生和形象的意义就更加丰饶深邃。这也是该剧得以凸显其思想分量和艺术价值的地方。
黄旭华的形象从历史搬上舞台,从原型变成艺术,我们看到的是民族成员中最杰出的代表及其身上传递出来的精神。怎样能够使当代人从中获得巨大的感染、启示与激励,创作者们不仅苦心孤诣地深入生活,进行剧本创作加工,还充分调动融合多种舞台艺术手段,来丰富和强化舞台表现形式,以增强剧作“同频共情”的艺术魅力。如几位主演表演的投入及台词的深厚功力,对成功地刻画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写实性与写意性结合且繁简适当的舞美设计,以及象征潜艇的椭圆形空间的利用,都给演员表演、人物刻画营造了相宜的氛围。音乐或节奏强烈或内含深蕴的抒情性表达,对剧情的展开、气氛的渲染和意境的构成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这一切使该剧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既有高大上的可敬可佩,又有普通人的可信可亲,能够真正走入观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