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乡村振兴看戏曲?这个可以有!

2020-08-3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成
图为“曲韵歌扬·石匣情——中国戏剧曲艺名家章丘联谊活动”表演场景

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乡村是中国传统戏剧发生的原动力;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又是乡村舞台上最为传统、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形式。出于“还戏于民,惠及大众”的宗旨,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乡村振兴戏剧文化”研讨会日前在济南章丘举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曲与曲艺委员会名誉主任刘兰芳,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李东才以及周振天、侯露、张先、王笑林、谭志湘、常祥霖、谢柏樑、温大勇、李龙吟、罗大军、黎继德、刘大敏、王九成、李佩泓、宝玉、罗彤、吴泽涛、冯亚、朱雅、吴乾浩、柏昱、袁少海、孙晓燕、李宝燕等专家、艺术家作了主题发言,研讨会由羊驰主持。

专家表示,上世纪30年代著名戏剧家熊佛西在河北定县主持“农民戏剧实验” ,是中国早期戏剧人对乡村振兴与还戏于民的杰出探索。乡村自来与戏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少年来,中国农民通过看戏获得知识,戏剧寓教于乐,在数百个剧种中,蕴含了各地方的民间智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山西有54个剧种,目前有38个还能活态演出,戏剧因为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所以,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

专家指出,对于很多观众来说,戏曲不再是通俗的艺术,而是雅的艺术,因此,很多观众特别在意戏曲中的舞台腔和文言台词,认为戏曲就应该与当下的生活有一种审美的距离。亦有专家表示,豫剧《朝阳沟》能够一直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唱的是农民听得懂的话,农民爱听的话。

专家认为,在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时代,传统戏曲的整出折子戏的演法需要与时俱进,尤其是在戏剧普及阶段,需要跟当下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深度结合,通过短视频录制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来传播传统戏剧。

在当下,地方剧种一定要根植于自身的文化土壤,专家表示,婺剧在2017年,全国有200余个村镇级的剧团在演出。浙江舟山南洞的戏剧演出带动当地年收入3000万元,文化繁荣拉动了经济发展。

研讨会期间,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济南市章丘区委宣传部指导,济南市章丘区文化和旅游局、章丘区旅游发展中心和官庄街道办事处联合主办,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石匣村、山东石匣古村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济南市章丘区戏剧家协会、济南市章丘区章丘梆子剧团、山东鸿艺章丘梆子博物馆有限公司协办的石匣“过半年”暨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在山东章丘石匣古村举办;“曲韵歌扬·石匣情——中国戏剧曲艺名家章丘联谊活动”和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石匣采风基地授牌仪式、“戏剧中国” 2019年度作品征集推选活动入选作品颁发证书仪式、“戏剧中国” 2020年度优秀剧目展演、“脱贫致富奔小康”专题剧目展演暨“群众喜爱的年度戏剧人物”推介活动启动仪式一一举办。

让戏剧从都市走向乡村、从庙堂走向民间是正本清源。以乡村戏剧文化为根魂和龙头,为拉动和促进当地田园一体化建设是一条可行性路径。此次石匣“过半年”暨第二届乡村振兴戏剧节是一次当地的民俗文化与戏剧文化高度融合的活动。连续10天的活动,周边乡村的章丘梆子、吕剧、五音戏、迷剧等民间剧团,纷纷登台演出,精彩纷呈。尚长荣、魏明伦、游本昌、杜高、颜振奋、戴月琴等多位学会前辈戏剧名家,都以录制视频、赠送书法作品等方式对活动表示了祝贺。

最后,专家将中国的乡村戏剧节和外国的戏剧节进行了对比,古希腊戏剧的源头就是诞生于乡村庆祝葡萄酒节,每年秋天开始演出半年。虽然爱丁堡戏剧节等听起来更洋气,但专家认为,洋与土,只是表象,举办戏剧节的关键在于戏剧能否还戏于民,让观众爱戏、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