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戏曲:云端上下,两种表达

2020-10-1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怡梦

疫情冲击过后,戏曲人回顾“云上”利弊,反思剧场得失——

戏曲:云端上下,两种表达

“我们尝试了几十场线上售票的云直播演出,情况最好的一次售出1 . 7万张票,票房收入16万元,但是直播技术团队、设备所需的费用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目前全国各地戏曲行业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的前提下,正逐步有序恢复线下演出,观众纷纷回到久违的剧场,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在回顾总结疫情期间“新媒体+戏曲”的多种尝试时表示,疫情发生以来,戏曲从业者的生存压力很大,演出任务无法完成,演出收入无着,一些演员经过个人的努力,在抖音等网络直播平台找到了新的表演空间,部分演员成功拓展了线上收入的可能,但作为戏曲行业和院团整体,针对疫情冲击,仍需要寻求更加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在观演关系、技术成本等客观因素的考量之下,付费网络直播、线上售票演出,目前尚属个别现象,规模性开展的时机并未成熟。

剧场是戏剧根之所在、观众心之所系

“网络的传播力非常强大,现在连老年观众都知道快手平台。我在快手上尝试戏曲教学、演唱会,很受欢迎。我的徒弟都成‘网红’了,在快手上粉丝达到三四十万,在网上也能挣钱了,可是我说,不要被迷惑,观众是因为喜欢你的舞台演出,才去看你的快手直播。 ”河南省剧协副主席、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团长王红丽面对网络直播的火热,态度冷静。小皇后豫剧团8月恢复线下演出,他们深入革命老区,一天演出3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王红丽提醒演员,要戒除浮躁,“不要被互联网的繁华迷惑,我们戏曲艺术的根在舞台上,在广大老百姓之中” 。

“疫情期间,我们想尽办法离观众近一点,尝试了线上演出、风景区演出等。 ”经历了疫情考验,浙江省剧协副主席、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主任翁国生体会到,“线上线下演出区别太大了! ”他说,无论录播、直播,演员面对镜头,不管怎么调动情绪,演出来都是“板板正正”的,“没有剧场、舞台,表演激情传递不出去” ;在风景区演出,虽然条件非常简陋,舞台离观众有30多米远,可是演员兴奋极了,“戏里本来是翻10个‘旋子’ ,演员翻了12个” 。翁国生记得,刚恢复基层露天演出时,由于簇拥在台下的观众太多,相隔距离没有达到防控标准,不得不推迟开演,在观演区域进行必要的疏散转移,“演出结束以后,演员都卸妆了,观众还舍不得走” 。“演员和观众真的就像鱼儿离不开水。 ”翁国生说。

面对镜头表演和在舞台上表演对演员的声音、表情、形体等要求不同,安徽省剧协原主席王长安认为,网络演出可能在无形中抑制戏曲表现手段的发挥。戏曲传播可以向网络“借势” ,但作为演员,不能依赖网络,“全功能的现场演出不可替代” 。

“网上看大戏,目前无论对于演出主体还是对于观众来说,都还只是不得已的选择。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蒋建国清醒地看到,通过线上演出获得票房收入,并不是所有地方、剧种、院团都可以实现的方式。“不要只看数字。 ”蒋建国表示,一方面,把线上戏曲节目置于网络文艺整体视野下来观照,其发挥的能量仍然有限;另一方面,网络播放平台的点击率不少是有水分、有弹性的,他提醒各演出主体,“立足自身实际,不要盲目跟风” 。

中国剧协副主席、上海市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表示,网友在网上看戏,是一种“游”览模式,在每个网络直播间停留的时间可能只有几秒,看上去数十万、数百万的点击率,其实并不能作为演出是否符合网络观众欣赏需求有效依据,形成长效可行的线上演出机制,还需要根据观演关系的改变寻求创作、表演、营销上的应对方略。

尝试过线上直播、云演出的戏曲人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尽管抖音等网络播放平台吸引了大量新观众,但是,对戏曲艺术依赖度高的观众还是更期待回到剧场看戏。观演氛围、在场体验、台上台下的互动等,对于戏迷来说仍是与“看戏”不可分的需求。

于是就面临一个悖论,为了适应观众欣赏习惯,线上演出不得不着力打造线下效果,也就是更有现场感的演出效果,这样一来,其录制、播出的技术成本也成比例上升,这迫使戏曲人意识到,网络与剧场终归是不同的表演空间、传播媒介,为线上、线下演出分别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

网络呼唤戏曲艺术“另一种表达”

“抖音的观演互动也很热烈,但和剧场中的观演互动是截然不同的。 ”浙江省剧协主席黄先钢认为,这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抖音的戏曲表演应该是戏曲艺术的另一种表达。 ”他说,网络的广泛传播力弥补了剧场传播力的局限性,其潜力不可估量,随着文化的繁荣、科技的进步,艺术将趋向越来越多元的表达,戏曲艺术既要找到与网络媒介相融合的表达方式,又要保持鲜明的个性,“未来,各个艺术门类都将在网络空间中找到适应自身的表达空间,能赢得观众的归根结底是艺术的个性。 ”

在王长安看来,网络时代,物理距离和心理的距离感倾向于割裂,人越来越“去身体化” ,生活、工作乃至艺术欣赏,很多都可以通过点击屏幕解决,不需要“身临其境” ,这是空间艺术、剧场、舞台面临消弭危机的原因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冲击也导致了这些近距离接触的艺术形式的稀缺,乃至价值的提升,包含“体验”“参与”等身体因素的艺术形式会更有吸引力,在旅游行业中已有这方面的实例,比如“农家乐”就是一种“体验”“参与”的游览模式,王长安表示,“戏曲艺术不能坐等发展契机的出现,要主动寻找这种趋向中的生长点”。

当疫情退去、剧场开放,演出是否会像以前一样“原封不动”地回归舞台?这是罗怀臻几个月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在罗怀臻看来,七八个月足以让人们养成新的欣赏习惯,观众熟悉了线上、户外看戏模式,也熟悉了戏剧在这些空间中的呈现方式,选择多了,未来对剧场戏剧的要求会更苛刻。“观众对剧场演出的品质需求不知不觉提高了,这直接影响着剧目创作。 ”罗怀臻说,疫情发生以前,一些剧目、节目以低成本制作、低票价面市,通过集聚性、重复性演出盈利,为应对观众品质需求的提升,这些演出可能要转变制作、营销策略。同时,抖音等线上播出模式也许会成为一种新形态,这种形态不再是临时的,不再是权宜之计,一旦形成长效模式,就不会永远是免费的,“演出主体将不是简单地把剧场演出搬到线上,而是为线上度身定做,制作适合网上传播的剧目、节目。 ”

“素昆” ——江苏省演艺集团总经理、艺术总监,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为罗怀臻展望的“新形态”提供了一种可能。“传统戏演的是过去的人物、故事,今天的我们,日常所见所闻,内心所感所想,要如何讲述抒发? ”为此,柯军探索了借助戏曲手段讲述当下个体、表达当代思考的表演形态。

“素颜、不化装,我称之为‘素昆’ ,戏剧走到生活中,到处都是舞台。 ”柯军曾以昆曲传统表达方式创作演出了昆曲传承人屡次收徒、屡次被拒的一段故事,表演来自他的亲身经历与感受,表达了“老师不会放弃学生,就像传统不会放弃当代”的主题。在柯军看来,这种完全由表演者独立完成的创作演出,很适合网络时代的事件呈现和情感表达方式,他的表演也确实在线上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不要忘记,演员是创作主体,要回归创作,这种创作意味着我可以是‘林冲’ ,也可以是我自己,可以直接表达自身的思考。 ”柯军说,这是一种无文本的,直接以戏曲表达和观众交流的形式,“不是‘现代戏’ ,却是现代的,艺术家不能等导演、编剧来‘为我’创作,而要主动作为,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和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