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戏剧,发生于舞台和光影之间

2024-06-2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罗群

近日,国内首部XR数字戏剧《麦克白》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映,科技与艺术的对话融合赋予莎士比亚经典剧作以新的风貌,戏剧影像化、数字化的先锋实践为观众带来不同以往的观演体验。

数字戏剧《麦克白》

对中国的从业者和观众而言,从京剧电影《定军山》以来,戏剧与影像就结下深厚情缘。随着当今科技发展,新技术为戏剧的影像化探索、新媒体传播带来新的路径与机遇,乌镇戏剧节、阿那亚戏剧节等都设立了戏剧影像放映板块,为观众带来与戏剧现场不一样的观赏体验。戏剧与影像的对话融合有哪些新的空间和可能,又有着怎样的限制与边界,正日益成为行业关心的课题。

于发展中开拓新局

长期以来,黄梅戏电影《女驸马》《孟姜女》等戏曲电影,成为几代戏迷、影迷心中的经典。近年来,话剧《人间烟火》、歌剧《道路》等各类舞台艺术作品的云演播蔚为大观,丰富了观众的观剧途径。如今XR(扩展现实技术)、3D实时投影等新技术的应用,则为戏剧的影像化带来更多新思路新体验。

歌剧《道路》

不少创作者探索戏剧与影像并置,让数字影像增强戏剧舞台的丰富性与感染力。比如,哈尔滨话剧院创排的话剧《坦先生》将数字影像与真人演出放置在同一演出空间,让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资料显示,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排演的话剧《暴风雨》运用实时数码动效,通过动作捕捉和3D实时投影技术,让真人与虚拟影像在戏剧舞台上“共同演出”。

与用影像强化舞台表现的作品不同,XR数字戏剧《麦克白》以屏幕为介质,致力打造“没有舞台的戏剧、只有舞台的电影”。观众在作品中看到的高悬的手、猩红的球、王座与雕像的碎片等舞台场景,均由XR虚拟制作技术打造,演员在布满XR环幕网格线的舞台上表演,动态追踪系统短时间内获取演员与虚拟场景的位置,并实时渲染输出虚拟场景与演员表演相融合的画面。该剧导演兼舞台设计、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慕峰认为,戏剧的魅力不局限于一方物理意义上的实景舞台,而在于其假定性。XR数字戏剧《麦克白》用数字舞台替代实体舞台,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段重建数字化表演空间,让电影蒙太奇与戏剧假定性互融互通,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演体验。

戏剧影像化尤其是数字技术手段的应用,深刻改变了戏剧的创作、传播方式。拍摄与剪辑打破了实体舞台历时性的叙事方式,特写镜头等则赋予观众剧场观演无法获得的观看角度。相较于传统的影像化拍摄模式,XR虚拟制作简化了烦琐的步骤,制作团队能够高效灵活地完成制片。此外,虚拟场景可重复利用,因而能够沉淀为戏剧创作的数字资产。戏剧一旦影像化,就不再受限于具体的舞台时空,相对便捷的放映方式和相对低廉的“演出”成本,有助于戏剧艺术发挥文化普惠功能,让更多人欣赏到高水平作品。

话剧《人间烟火》

在创新中传承传统

相较于制作、传播方式的改变,影像化带给戏剧更为深刻的变革发生在审美意蕴、意义生成等层面。将这种改变置于后戏剧剧场观念流行、沉浸互动备受瞩目的当下,尤有意味。

影像化改变了传统剧场的观演关系,削弱了戏剧观演的现场性。即便有的戏剧作品通过直播与观众见面,在时间上保持观看与演出的同步,观众还可以利用弹幕、评论等方式即时表达观感,但这与置身线下剧场的物理空间终究不同。正如学者杨智、毛佳琪等指出,戏剧的影像化呈现隔绝了观众与演员之间感性、直接的交流关系,观众置身剧场时对于视觉重心的自由选择,被摄影师的既定视点所取代。在此过程中,舞台调度、灯光布景营造出的氛围等,有可能在镜头组接、景别切换中丧失其应有的效果。面对从剧场到光影的转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审美衰减,一个质量上乘的文学文本就成了影像化戏剧的首选、核心,经典剧目与出色演员就成了影像化戏剧的“标准答案”。纵观戏剧影像化创作实践,经典作品和“老戏新演”占有很大比重。

在部分观众的印象中,剧本乃“一剧之本”,将其作为首选与核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然而,在很多较为先锋前卫的戏剧观念中,文本并不必然地居于剧场演出的核心地位,与剧场空间、舞台手段之间是独立、平等的关系。一旦将剧场视作各种艺术手段对话碰撞、艺术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所在,观众的观看行为、主动参与便顺理成章地被放置于空前重要的位置。特殊场域展演、沉浸式戏剧等新的戏剧形态,作为此类戏剧观念的一种影响较大的落地方式,也是当今戏剧发展对成长于网络、新媒体影响之下的年轻观众的回应与呼唤。

然而,随着戏剧较多地向观众开放、邀请观众参与,创作者的主体思考、表达意识以及知名作家、编剧刘恒所推崇的堪与时间、理性、现实、命运以及诸多不确定性对抗的文学性、戏剧性,恐有冲淡之虞,戏剧与游戏、剧本娱乐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不清。此刻回望戏剧影像化历程,屏幕的存在构筑起一座有形的“第四堵墙”,将影像化了的戏剧固定在传统剧场、戏剧观念与观演关系的范畴之内,新兴技术的应用在审美价值、意义表达的层面上,反而实践着某种带有古典主义意味的复归与守护。与文艺领域不少新现象新课题一样,戏剧影像化的多方面内涵再度显示出传统与创新、传承与发展之间深刻复杂的关联,以及舞台与光影、线下与线上之间耐人寻味的互动。

罗大佑在许多年前唱道:“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技术的尺度、市场的尺度与审美的尺度、价值的尺度并不总是完全重合,舞台与影像、实体剧场与虚拟空间的齐头并进、相互补充,更能展现并推进戏剧世界、戏剧市场的丰富与完善。

北京印刷学院教师马潇婧表示,戏剧的影像化呈现推动了戏剧演出的多层次消费和多元化传播,未来要将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均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使线上、线下生产达到互通互联的发展生态。这不仅可以将戏剧表演、戏剧故事等本体元素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的大浪潮中,而且在技术迭代推动下,也将探索出基于线下实体剧场的数字戏剧新模式,建构一种特殊的“戏剧新世界”观演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