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人间烟火古庙会

2024-07-22 发表|来源:忻州日报|作者:栗旭晨
文艺活动 异彩缤呈 宫爱文摄
偏关县龙华盛会 宫爱文摄
原平史家岗庙会 王文君摄
河曲河灯会 邬耿杰摄
神池县端阳古会 杨峻峰摄
定襄七岩山庙会  张晋兰摄
五台山骡马大会 张联友摄

鼓乐声声震天响,

彩旗飘飘迎风展。

唱戏声、叫卖声连成一片,

人群川流不息、熙熙攘攘。

南来北往的人们,

都来这里逛一逛。

有些人为了寻找惬意,

有些人为了回忆逝去的时光。

晃动的身影,

喧闹的市集,

映照着人间烟火。

“庙”趣横生,

“会”有美好闪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围绕民间传说、岁时风俗而展开。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起源于古代的宗庙祭祀,由于人们对于天地山川有着深深的敬畏和崇拜之情,每逢特定日期,便聚集在宗庙中,举行庄重肃穆的仪式,进行礼拜祭祀。随着时间推移,庙会逐渐演变成文化活动,也是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在庙会上,开展商业贸易、文艺表演、人际交往、休闲娱乐等活动。

早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出现了各种与佛教有关的盛会,人们烧香拜佛,不少商贩在庙外或道旁摆摊设点,使得庙会更加热闹。唐代经济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随之增加,庙会不只在节日和祭祀日举行,变得更加多样化。到了明代,庙会逐渐向市集转变,吸引了百姓前去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清朝时期,庙会分为“多内涵型庙会”和“迎神赛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庙会的烟火气愈发浓厚,民俗展示已成为其主要的特色,广受人们认可和欢迎。

忻州位于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融合处,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再加上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影响,过去几乎村村有古庙,有庙必过会,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也是忻州古庙会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

偏关的“万人会”是忻州最大的古庙会,每十年举办一届。其全称为“敇旨钦命龙华盛会”,始于1601年,是明神宗万历皇帝准许平倭功高的蓟辽总督万世德追悼战殁将士官兵,祈祷平倭时用石灰煮死的鱼虾鳖蟹等生灵的古会,也是偏关人民纪念德高望重的万世德举行的盛会。1601年,万世德由皇帝恩准回家乡偏关省亲,在县城北郊的白衣殿举办了第一届龙华盛会,经费绝大部分由皇银国库支岀,地方政府筹集一部分,皇帝亲派大臣督办盛会,在全国各地张贴广告,对县城及周边108座庙宇进行装修重建,街街披红挂绿,户户张灯结彩,除朝廷大臣外,朝鲜国王、俄国、印度等国的使臣也来参加,有名的戏班助兴,有晋剧、豫剧、道情、大秧歌、八音会演出。“万人会”的时间为农历九月,会期十天、半月、二十天、一个月不等,聚集了晋、陕、蒙、鲁、豫、东北和江南等全国各地的货物摊贩和艺人,城乡居民蜂拥而至,人山人海。改革开放后,“万人会”逐步发展成物资贸易、文化活动盛会,为推动偏关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山西省第二批非遗名录推荐项目。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曲河灯会,有着很大的社会影响,它不仅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展现,更是当地民众文化活动的缩影。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河曲西口古渡黄河边上都要举行放河灯、燃焰火活动,在禹王庙唱戏三天,吸引着大批群众前往一饱眼福。放河灯,以隆重的仪式纪念大禹,祈祷平安。民众把放河灯视为做善事。关于河灯会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河曲县志》。百姓将糊好的365盏河灯供于大禹位前,祈祷许愿,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等夜幕降临时,船工驾着载满河灯的木船,逆水行舟一公里,一盏盏灯顺流而下,象征着一年365天天天明亮,日日吉祥。河灯工艺精制而复杂,尤其是南元村最为典型,如今老船工和老艺人都年老体衰,这一工艺亟需抢救保护,才能有效地传承下去。

五台山六月庙会俗称骡马大会,会期三十到四十天,以交易骡马牛驴为主。早在隋唐时期,台怀镇一带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古庙会。到清代,乾隆皇帝六临台山,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并规定举行一年一度的六月法会,称为奉旨道场。五台山顶平坡缓,水草丰富,牲畜甚多,且膘肥体壮。会期长达一个月,每天有一万多头大牲畜上市交易,其影响波及周边省区。在交易中,经纪人队伍庞大,起着很大的贸易作用。交易后,卖主将笼套和缰绳取下拿回,唯恐以后的牲畜不好养活,反映了当地老百姓的一种习俗。五台山骡马大会时间长,规模大,参加人数多,影响远,与丰富的庙会文化资源有着密切关系,一是寺庙群资源丰富,二是社火、贸易等活动丰富,三是水草、牲畜、工艺品资源丰富,四是饮食文化多样,客观上使骡马大会具有了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娱乐功能以及辐射带动力,从而成为名扬天下的特殊盛会。

北殿庙会是规模较大的乡村庙会。北殿又名岱岳殿,地处忻府区奇村镇石家庄、杨胡、沙洼村交界处,在一个半圆环抱的山湾之中,北依云中山,南临云中河,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北殿修建于宋代,殿内供奉的是东岳泰山之神黄飞虎,人称五岳圣帝。北殿经过一次大的水灾和火灾,在清朝初年重建。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七和七月三十举办庙会。特别是三月二十七的古庙会,由邻近的三个村轮流举办,进行唱戏、社火、摔跤等活动,人头攒动,人山人海。前来祈福的人群川流不息。由于该地位于忻府区、原平、静乐、宁武交界处,又恰逢农闲时节,还有来自太原、内蒙古等地的游客,每年的香火钱高达百万元。相比之下,七月三十的庙会就没有三月二十七壮观,会期只有一天。杨胡村利用古庙会的契机,大力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林果业,享誉三晋,群众收益颇丰。北殿庙会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给众多的经济人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农历三月十二,是忻府区奇村镇南高村一年一度的龙王庙会。三月十一这天夜里,村里派人去宁武天池取水,仪仗队在前面开路,有四位男子举牌紧跟其后,并不时有节奏地喊着风调雨顺、年年有余等口号。到天池后,举行取水仪式,装满水瓶后满载而归。村里安排人去村外迎接,把宝瓶接回庙里供奉。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街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有独龙杆、高跷、抬阁、狮子滚绣球等,赢得阵阵喝彩。大街两旁搭满了商铺,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各种地方小吃,勾起人们的食欲。到了晚上,还有晋剧、北路梆子演岀。最吸引人的是摔跤挠羊赛,作为“摔跤之乡”的南高,将摔跤视为与读书一样重要的人生出路,自然要在庙会戏散后大摆擂台,一直要摔到次日日上三竿,挠羊汉获得大肥羊奖励,跤迷方尽兴而归。南高挠羊不划界,总是热情待四方,于是民间便有了“摔跤就要到南高”的说法。由于拥有摔跤挠羊和温泉,南高龙王庙会如今已成为当地最具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品牌之一,不仅吸引着忻、定、原等周边群众前来参加,也吸引了太原、大同、朔州以及呼和浩特、包头等外地客商游玩观光、投资兴业。

忻州多庙多戏台,据史载,唱戏是庙会的重头戏,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有演剧祈平的含义。代县仅县城就有古庙23处,戏台18座,繁峙有古庙戏台130多座,忻府区有200多座,偏关有77座。庙会名称繁多,有以人物命名的,有以祭祀的主神命名的,有以交易商品命名的,还有以山水、动植物名称命名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庙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意义非凡:一是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拉近了民众交往的距离;二是增强了文化自信,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愽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三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认同的力量;四是有利于文化传承创新,在庙会活动中,厚植乡土文化土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祈福祝愿,

一片赤诚。

所求皆所得,

所念皆所愿。

烟火气浓烈,

是清欢,是向善。

享民俗盛宴,

祝国泰民安。

赶庙会的日子,

我们都在路上。

总会遇见那束光,

照亮生活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