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经典剧目复排需“移步不换形”

2024-08-2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叶萍

戏曲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对优秀的、具有保留价值的经典剧目进行复排,有其特殊性。它与临摹古画、复刻雕塑不同,是以“人”为载体进行传承,附着了“人”的意志、情感和精神活动。故而,复排剧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传承者的个体差异乃至环境和时代因素发生变化。那么,如何让经典剧目永葆艺术魅力,借用梅兰芳先生的理论观点,需“移步不换形”。

“移步”是指剧目存在创新的一面;“不换形”则要守正,坚守戏曲的本质规定性。当守正创新成为推动戏曲发展的理论表述时,实践中如何把握两者尺度,如何做到“移步不换形”,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三点。

重视表演的核心地位

复排一出戏,重心在剧本、舞美,还是表演,答案显而易见。表演是舞台艺术的核心,舞台艺术主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呈现。当然,这并非说剧本、舞美、服道化不重要,只是主次有别。次要的方面,不可在复排时喧宾夺主,取代表演传承的核心地位。如果复排剧目不追求表演艺术的精益求精,反而过分强调服装道具的华丽、舞台设计的科技含量,或强求剧本蕴含深刻哲理,都无异于缘木求鱼,给经典剧目的传承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四进士》

实际上,许多优秀保留剧目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舞台也十分简朴,却凭借演员出色的演绎,使观众一次次走进剧场去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这种“美”,来自演员用“身体语言”展示的唱腔、舞蹈、身段、功法、绝活等,也来自舞台上鲜活传神的人物形象。比如,周信芳在《四进士》里把公堂一段“西皮散板”唱得扣人心弦;叶盛章以繁难的武打和唱功,将《打瓜园》中的陶洪演得帅气又飘逸。

穿越时空立于舞台的经典剧目,凝结着老一辈艺术家用心血和智慧积累的精湛演技,它们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剧种的最高艺术成就。重视表演艺术的传承,就是守住复排的根本。特别是在一些经典剧目已经绝迹于舞台、一些剧种或行当陷入传承人缺乏的困境下,重建表演艺术的核心地位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重视演员的主体意识

值得保留并传承的剧目并不一定是完美无瑕的,有时需要对剧本、唱腔、音乐或表演等进行合理完善,以提升剧目的艺术涵养。虽说在编剧、导演、舞美、灯光的合力下,复排剧目面貌一新,但要想获得高质量发展,或者再度经典化,仅凭服装、道具、灯光的翻新是不够的,更需要演员演技的加持以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剧目赋能。与其他人员相比,演员是舞台艺术的深度实践者,他们更熟悉舞台,更了解戏曲在行腔、咬字、韵味、身法、技巧绝活、舞台节奏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回顾以往,正是一代代老一辈艺术家以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积极主动地参与戏曲艺术的提升与创造,才使得我国戏曲艺术姹紫嫣红、流派纷呈,为后辈留下无数经典剧目、经典唱腔、经典人物、经典表演。

当然,演员主体意识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向经典学习是一种有效途径,因此,每一次的经典剧目复排也为演员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演员只有经过一点一滴的技艺积累,旷日持久地刻苦练习,才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领悟到经典剧目的价值所在。经典剧目是戏曲的艺术标杆,只有当演员身体力行地一次次向标杆靠近的时候,才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戏,戏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如何才能让戏变得更好。经典剧目与演员之间是双向奔赴的关系,只有这样,经典剧目的守正才不至于成为空话。

重视主流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自古以来,戏曲就是普通民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广大民众之所以喜欢看戏,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普通人乐于接受的方式讲着中国人喜欢的故事。这些故事题材丰富,触及社会各个层面,连接广大民众共通的情感。故事中蕴藏着特有的精神世界,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广泛认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

《宇宙锋》

不少流传于世的经典剧目映射着中国人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看法,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很多戏曲作品中的角色人物身上结成的仁义、忠勇、诚信、爱国等优秀品质,在现代中国的价值谱系中也仍然具有不朽的魅力。比如,《宇宙锋》中敢于反抗父制皇权的赵艳容、《牡丹亭》中勇敢正义又智慧的春香、《铡美案》里温良坚韧的秦香莲等,这些戏曲作品中的人物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众生。成功的经典剧目复排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道德导向上,也应该是正向的,要把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中的爱国情怀、善良人性、优良品格、传统美德等充分传递出来,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二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