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如何“破圈”?如何叫座又叫好?
2024-10-1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张璐2024第八届老舍戏剧节主题对谈活动举行,专家探讨
2024第八届老舍戏剧节主题对谈活动日前在京举行,活动邀请了15位业内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围绕“破圈、叫座、新质”三大重点,畅谈对戏剧的思考与见解,共话演出市场的万千气象,纵论“大戏看北京”宏大背景下“演艺之都”的建设,为北京戏剧创作、市场运营、戏剧节生态、城市文旅融合等方面贡献观点与智慧。
什么是“破圈”?戏剧如何“破圈”?
在“破圈:第四堵墙打开之后的无限可能”对谈环节,几位对谈嘉宾分别在戏剧的新样态、新样貌、新表达上有很多实战经验,对于如何“破圈”,大家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很难满意戏剧工作室主理人满顶做过不少戏剧开放空间,他认为,复购话剧很难,然而可以通过跨形式将话剧与其他艺术种类结合,为复购提供可能。对于宣传和“破圈”问题,在他看来,口口相传是所有传播渠道、宣发渠道中最有效的,但一个剧团要做到口口相传,必须有长期的优质演出做保障。
导演张肖在2021年为开心麻花做了一个酒吧式体验互动话剧《芳心之醉》,该剧把传统的观演关系作了调整,观众是环绕式的,其中穿插了互动环节,会现场采集观众发言,然后投射到剧情当中,观众参与的热情很足。“我们发现,当时走入剧场的观众中,都市时尚女性占比很大。于是后来又做了《大真探赵赶鹅》《朱莉小姐》等剧,都是践行这个原则:时尚、开心、好玩、有趣,符合都市受众的喜好。”张肖认为,戏剧工作者的使命就是吸引更多人走入剧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
“我们不难发现,市场上这些年火‘出圈’的项目和作品,它们都在原来旧的创作上加上了一个陌生的元素,也就是新东西。”在戏剧制作人邓炜看来,戏剧观演新空间跟原来的剧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但观众为什么热衷于新空间,是因为“熟悉的陌生感”。观众在熟悉的环境下观看戏剧,但是需要在空间和内容上,以及在更多的体验感、新鲜感上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
“叫好,才能更叫座!”
一些优质作品,如何将它们推向市场,其发展路径是什么?中国戏曲学院艺术管理与文化交流系副主任、副教授宋之歌认为,无论是“破圈”、还是叫座、还是新质,都有一个前提是叫好。想要驶向叫好又叫座的理想彼岸,幕后关键人物是制作人。
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陈睿认同宋之歌的看法,她认为叫座的前提是要叫好,扎实的内容是所有的制作能够长远走下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年轻观众的口碑传播对于剧目走下去起到关键的作用,源头在创作上,内容上一定要打磨。优秀的制作人在构建一个产品的过程当中,要跟主创以及台前幕后的所有团队一起给这个产品做加分项,这样才能把控一个作品往良好的方向去发展。”陈睿说。
在晓青年剧团制作总监王瑞璞看来,制作人很像服务员,能把创作者服务好是非常难的,因为要平衡预算,平衡各方面的需求。优秀制作人的初心一定是“真诚”,这不能磨灭,如果没有决心和热忱,这个行业可能会离你而去。
当“数字”走到舞台中央
在以“新质”为主题的对谈环节,北京舞蹈学院讲师蔡雅娇介绍,“数字剧场”不同于传统的戏剧演出,它往往指代以多样性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将演出相关要素应用到演出制作的环节当中,使作品突破常规剧场的空间限制,在屏端设备中进行远程传播的艺术形态。
“我们是完全把现场演出搞成数字化,我们从2015年开始引进英国国家剧院的内容,可以说如今基本上全世界的舞台影像内容都在中国传播,目前国内有大约200多家影剧院、文化空间,包括港澳台地区,都在或长期或短期播放舞台剧的高清影像。”北京奥哲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琮洲介绍,他们做的工作,对戏剧来讲是传播向的,不是创作向的内容,“实际上是给一个过去不容易看到的东西插上一个所谓数字化的翅膀,让戏剧能够飞得更远,被更多人看到”。
国际戏剧厂牌“抱风屿”主理人翁世卉今年做了一个特别的作品《巴黎舞会》,它是用VR(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的,观众不仅戴头显,身上还要有一个小的背包,观众身上每一个关节都会有传感器,这个设备会捕捉每个关节真实的动作,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真实存在,演出现场也有真实的舞者,舞者会带领观众到巴黎舞会的现场,然后展开一个故事。“这是真正结合线下演艺和VR科技推出的作品,在这个作品里舞蹈变成一个完全平权的东西,不管什么年龄,怎样的身体状态,会不会跳舞,有没有节奏感,这个作品可以让大家感觉到每个人都可以跳舞。”翁世卉说。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与人工智能博士生陈老巨尝试让观众在和算法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审美体验。他说,不一定得在剧场,它可能是一种艺术产品,核心机制是观众和一个算法或者一个系统进行互动,把观演关系再往前推一步,“最近大家讨论比较热的AI (人工智能)技术会不会对剧场艺术产生影响?当大家都沉浸看短视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剧场会成为边缘化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剧场想要继续前行,仅仅引入AI是不够的,需要通过AI形成新的表演主体和美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