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以舞动之姿谱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中国舞蹈十年发展微景观

2024-10-14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罗斌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就文艺的繁荣发展需要解决的若干重要问题阐明了新观点,对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指导方针、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指明方向。十年来,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到艺术实践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而创作,积极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通过多样化的舞蹈形式体现时代特色,深入把握时代内涵,塑造出民族不断进取的精神面貌,记录下时代前进的足迹。

“‘山海路’——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周年舞蹈精品展演”谢幕 刘海栋 摄

底色:为时代放歌,与人民共舞

《讲话》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十年来,舞蹈界同仁坚定不移跟党走,始终心系“国之大者”,出色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各种大型演出任务,努力用文艺涵养时代精神。在大型主题文艺创作方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胜利与和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永远的长征》、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我们的四十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奋斗吧中华儿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英雄儿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征程》、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重要时间节点的重大文艺演出中,总会展现舞蹈艺术的重要力量,充分体现了舞蹈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以及为人民、为时代而舞的责任和担当。

十年来,现实主义舞蹈创作蔚然成风,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譬如以“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大背景创作的大批作品:以“大凉山悬崖村”脱贫攻坚故事为背景而创作的民族舞剧《大凉山的回响》,以脱贫事迹讴歌地方扶贫、展示个人与历史、地域书写价值的《幸福花山》《流芳》《悬崖村的幸福路》《石榴花开》等舞剧创作,同时在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平台上也推出了《清清甘泉水》《姥姥的田》《再唱山歌》等脱贫攻坚主题系列舞蹈作品,集中再现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取得的累累硕果;有以展现改革开放40年总体风貌、反映青藏铁路建设历程的现实题材作品《天路》《天之路》等;有致敬“英雄精神”、感召当代平凡人缔造不平凡生活奋斗精神的《咏春》;有以抗疫故事为背景、赞美抗疫前线“最美逆行者”、多层次传递抗疫战斗中闪烁的人性光辉的《春会来》《等》《阳台》;有以“打响蓝天保卫战”为背景,用大写意的方式为加强环保意识而创作的《朱鹮》;有以人类与人工智能情感交互为主题的《深AI你》;也有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历史巨变的舞剧《追梦人》,等等,这些反映大时代的舞蹈作品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及时反映时代主题,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十年来,广大舞蹈艺术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舞蹈创作高质量发展。2014年,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联合号召下,全国文艺战线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十年间,中国文联、中国舞协等单位共主办了“天域舞风——原创西藏题材舞蹈作品展演”(2017年)、“蓝蓝的天空——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原创内蒙古题材舞蹈作品展演”(2018年)、“走四方——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五周年纪念演出”(2019年)、“各族儿女心向党”歌舞晚会(2021年)、“山海路——中国舞协‘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十周年舞蹈精品展演”(2024年)五场主题晚会。其中,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机制的推动下,创作了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引领性、时代性的优秀原创舞蹈艺术作品,如深入雪域高原获得灵感创作的《转山》《梦宣《阿嘎人》《青稞》《玄音鼓舞》等,走进茫茫草原感悟牧民生活而得的《希格希日-独树》《老雁》《我们看到了鸿雁》《战马》《额尔古纳河》《小巴特尔与喜羊羊》等,走进广西体味壮乡生活创作的《洞天》《大树底下好乘凉》《头巾》《欢乐颂》等,以及感悟于扶贫工作、援疆工作而作的《第一书记》《阳光下的麦盖提》等。总之,通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推出了一批向着“高峰”进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舞蹈艺术佳作。

十年来,广大舞蹈工作者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寻找灵感,以当代的审美表达开掘文化遗产丰富内涵,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舞蹈创作者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从舞剧《水月洛神》到《精忠报国》,从河南卫视春晚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引发收视热潮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的“破圈”传播,从河南卫视元宵晚会舞蹈作品《元夕之约》到《端午奇妙游》中的舞蹈《王风·采葛》,从七夕节的《今又鸮声起》再到重阳节的《酿秋》《登高抒怀》,以及《三彩闹千灯》《门神》,都体现了中国舞蹈人在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自觉。此外,还有刻画唐代女性风华的《长安仕女》,营造“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之意境的《春莺啭》,传递“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翩然之意的《逍遥》,以及展示传统民族舞蹈新时代艺术魅力的《花语》《乡情》《心归云处》《戈壁沙丘》《情系乡俗》等一批优秀作品,充分展示了新时代传统民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舞剧《天路》 中国舞协提供

图景:不忘初心,勇攀艺术“高峰”

广大舞蹈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用作品勾勒出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的壮丽画卷。《讲话》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继而明确指出文艺“高峰”的创作目标。十年来,舞蹈艺术工作者聚焦创作,自觉将艺术创想融入时代大潮,用心用情描绘人民的火热生活,创造了诸多时代佳作,尤其是大型舞剧舞蹈诗创作有质有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自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中国舞剧作品创作200余部,有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奖项的舞蹈诗《延安记忆》《沉沉的厝里情》《一起跳舞吧》《永远的麦西热甫》,以及舞剧《铁道游击队》《朱鹮》《杜甫》《花木兰》《醒·狮》《草原英雄小姐妹》《大禹》《骑兵》《红楼梦》等,有荣获中央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八女投江》《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星出东方》,也有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沙湾往事》《天路》《只此青绿》等。其中《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红楼梦》在国内多次巡演的同时,也迈出国门,用舞蹈的方式传播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十年来,民间舞蹈创作活跃,舞蹈工作者们深深融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一批具有深刻人民性特质的舞蹈佳作,用符合新时代人民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样式将各族人民当下鲜活的精神气质表达出来,自2014年后的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舞台上,先后推出了《布衣者》《情深谊长》《长鼓行》《长长的辫子》《银塑》《阿嘎人》《爷爷们》《花儿永远这样红》《额尔古纳河》《战马》《玄音鼓舞》《永远的诺苏》《阳光下的麦盖提》《姥姥的田》《浪漫草原》《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冰凌花》《江南》《爷爷的萨玛瓦尔》等作品,描绘着一幅幅新时代各族人民踔厉奋发的精神画像。

十年来,古典舞创作再度发力,在“两创”理念驱动下,舞蹈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文化遗产中提取舞蹈元素,以极具现代性的表达方式致敬传统,如《且看行云》《丽人行》《月满春江》《济公》《墨舞流白》《故国》《雨花石的等待》《大河三彩》《西施别越》《骏马图》《散乐图》《觉》等作品,可以看出舞蹈工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如何进行当代话语转义已开启了更深一层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 《唐宫夜宴》的火速“出圈”,带动了博物馆学者走进艺术殿堂探求更为灵活生动的馆藏陈列方式,实现了学科间的双向互动,也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引发了新时代之古典舞复兴的风潮。

十年来,中国现当代舞发展迅猛,生动体现出中国舞蹈工作者舞悟当下、鉴思未来的艺术追求与火热实践,产出了《看齐看齐》《滚灯》《永远的川军》《盒子》《彼时此刻》《雏行》《与妻书》《运河船工》《黄河》《看不见的墙》《不眠夜》《命运》《春会来》《远山不远》《烈火中永生》《肖像》《等》《背面》《静听松风》《湾》《塑骨》《停留片刻》《大地回声》《外套》等大量优秀作品,它们各具特色,有对形象塑造的象征性多义表达,有对经典作品的重构解读,有通过隐喻的表达方式触碰生活本质,有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也有从民族认同感出发建题立意,彰显浓厚家国情怀。

十年来,中国芭蕾舞创作局面良好,硕果累累。舞蹈工作者早已熟练运用全世界都通用的芭蕾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它们有讴歌女性生命光辉、一举夺得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的芭蕾舞剧《八女投江》,有将芭蕾与民族民间舞蹈语汇相结合、歌颂古老爱情故事的《白蛇·人间》,有运用交响编舞法将中国成语故事荟萃呈现的《世纪》,有展现脱贫攻坚战中志愿者形象的《花一样开放》,有采用交响芭蕾的形式塑造“最美逆行者”的《逆风飞翔》,有展示真人事迹、歌颂人性之美的《鹤魂》,有致敬敦煌艺术保护与研究的传承者奉献精神的《敦煌》,有改变世界文学名著、用今人视角探索古人精神的《简·爱》和《哈姆雷特》,有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重构“红色经典”的《浩然铁军》《沂蒙三章》,也有用古典芭蕾形式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的《旗帜》等等。这些作品不仅让全世界感受到中国芭蕾的伟力,也生动诠释了中国芭蕾舞人从“芭蕾民族化”的探索到成功实践所彰显的自信。总之,舞蹈工作者凝心聚力,勇攀艺术“高峰”,通过创作优秀的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丰厚滋养,为推进文化自信凝心聚力。

舞蹈《骏马图》 刘海栋 摄

亮点:精益求精,在市场中突围

《讲话》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十年来,广大舞蹈工作者致力于解决两种效益难以平衡的问题,努力探索艺术品质和市场反馈相统一的有效路径,通过不懈努力,中国舞剧创作和小型作品创作都得到了市场检验的正向反馈。以下几组数据便是最好证明:2016年,全国舞蹈演出场次达622场,观演人数64.66万;2022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表明,舞蹈演出总票房收入5.31亿元,2023年数据显示,舞剧跨城观众占比从6%增长到17%。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个原创舞剧作品的演出场次中得以洞见:2019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自诞生不到一年便已在全国巡演100场,在2020年12月迎来了第200场纪念演出,一度位居“大麦2020年度高分舞剧”排行榜榜首,截至目前,共计演出600场;2021年,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短短的一年内共计演出142场,票房收入4000万元,各类品牌合作和衍生品收入超过3000万元,收益约7000余万,截至目前,共计演出550场;2023年,舞剧《红楼梦》被观众请求临时加演,而另一部舞剧《咏春》,同样上演着开票即售罄、多次临时加演的热烈场面。此外,舞剧《醒·狮》的“未演先热”,首次公演门票迅速被抢购一空;中国歌剧舞剧院推出的《孔子》《赵氏孤儿》《昭君出塞》《李白》等一系列民族舞剧作品,刮起舞剧“新国风”热潮,其中舞剧《孔子》10年演了500场。可以说,这些都成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佳作,也见证了中国舞蹈如何从“量大质低”到如今的“叫好叫座”“一票难求”,如何从“赠票送票”的尴尬境遇到“为一部剧奔赴一座城”再到“二刷、三刷甚至N刷”,“铁粉”们痴迷般的打赏,翻天覆地的转变印证了中国舞蹈人在艺术效益与文化市场效益取得双丰收的过程中所迈出的一个个坚实脚印。

舞剧《醒·狮》。资料图

十年来,伴随着5G通信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广大舞蹈工作者在探索以互联网技术手段与传播理念所形成的演艺新生态中越来越能发挥自身优势,他们清晰地感知到演艺直播平台庞大的内容体量、实时互动的媒介优势、评论打赏的反馈机制,以及带来的艺术交流互动与创新发展的巨大力量。正是在这种网络语境下,各个舞蹈表演单位,包括国有艺术院团和独立舞蹈制作演出团队,以及独立网络舞蹈主播,都充分利用网络直播做新型的艺术演出。2024年,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3-2024)》中显示,2023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营收规模达2095亿元,较2022年增长5.15%;截至2023年底,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持证市场主体突破15000家,2023年新增近5000家。以抖音为例,2022年7月抖音发布的《抖音舞蹈直播报告》显示,抖音平台3.6万名舞蹈主播,累计直播9042万小时,带来505万场线上舞蹈演出,吸引19.9亿人次用户观看,平均每场舞蹈直播吸引4889人次观看,70%主播获得收益。据2024抖音直播行业生态大会发布的内容显示,截至2024年3月,已有89家国有文艺院团以经纪机构的形式入驻抖音直播,如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北京现代舞团等机构,都是观众喜爱的舞蹈“主播”。在推动艺术交流互动与创新发展的进程中,“第一次吃螃蟹”并始作“破圈”之勇者的湖南卫视值得一提,该电视台在2019年至2020年间连续推出的两季大型舞蹈竞技秀节目《舞蹈风暴》,让“舞蹈风暴”成为当年舞蹈现象的流行语,在节目中借助舞蹈基本功训练开展的“全民绷脚背”活动,成为热搜话题,引发全民效仿风潮,话题阅读量近两亿,该节目成为传统舞台表演艺术在大众传媒时代面对的社会传播的技术现代化、理念跨界化的成功探索。针对这一热门舞蹈现象,国家大剧院曾邀请沈伟、谭元元、黎星、华宵一等嘉宾开展艺术对谈,共同探讨舞蹈艺术如何采用互联网形式拓宽舞蹈艺术呈现、激发公众美育潜能的新可能。此外,《这!就是街舞》《舞者》等为代表的竞演综艺类舞蹈节目,以及2023年风头无二、风靡全球的《科目三》舞蹈,它们所走出的“破圈”之路同样值得关注与深思。无疑,这已悄然改变了舞蹈创作和传播的固有生态,催生了舞蹈创作新格局,形成了多元立体传播矩阵。总之,舞蹈作品以创意借力新媒体,借助媒介延伸身体,重塑舞蹈的视觉审美。传统与当代共融,消费与生产互为促,专业与大众共进,构成新的舞蹈景象。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海歌舞团提供

竞放:业态多元发展,人才队伍壮大

《讲话》强调:“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十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文化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央和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类扶持计划,为舞蹈创作、舞蹈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以来,针对舞蹈艺术,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共计132项,小型剧(节)目和创作资助项目350项,舞蹈舞剧编导人才资助127人,为文艺创作出精品、出人才进行了积极的孵化和培育。目前从国家艺术基金丰富的资助内容与形式来看,申报主体也日趋多元,包含了国有专业院团、民办院团、高等院校以及新文艺群体,对打破传统舞蹈风格、种类、题材、体裁,催生各种表现手法的舞蹈作品奠定基础。此外,作为中国舞协的重点品牌项目“培青计划”,自2014年发起,一直致力于为处于不同创作发展阶段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搭建职业培养、创作扶持、展示展演与宣传推介的多元且专业的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共扶持资助69位青年舞蹈艺术家,推出80部优秀的原创作品,先后在13个国家的22个城市演出、展映超过200场,成为中国舞蹈界极具活力与创意的品牌项目之一。“培青计划”从最初以首都为阵地的单一资助培养、委约创作模式到首开江西一带的“地方单元”、打造“深入基层、定制培养”模式,再到聚焦于大湾区增设“两新人才培青创作营”,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发掘有潜力的新生创作力量。除了国家艺术基金、“培青计划”的“中心场域”外,更多的区域性人才培养项目也参与到舞蹈领军人才、精英人才的培育中,如深圳的“舞蹈英才计划”、上海的“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等。可以说,以国家艺术基金和“培青计划”为代表的人才孵化平台,在舞蹈创作发展中催生了一大批新型文艺样式和文艺样态。

十年间,新兴文艺群体逐渐站稳于历史舞台,并努力在舞蹈艺术事业中绽放自我,有所作为。以街舞事业发展为例,2013年在中国舞协指导下,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成立。2015年,全国各地街舞青年们以自发形式组成了全国街舞联盟,目前已成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盟,并且紧密联系香港、台湾街舞青年,联盟覆盖596个城市,团结15000余家教培机构,联络了全国80%以上的街舞从业者和爱好者,街舞青年群体逐渐成为新文艺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舞协街舞委员会组织各地街舞青年先后参加了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我们的四十年》、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以及“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等一系列国家大型文艺活动,并带领广大街舞青年积极投身艺术创作,注重街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推广“中国街舞”概念,不断打造出艺术作品,2018年的街舞作品《黄河》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此后各类优秀国风街舞作品层出不穷,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奋斗活力。同时,全国街舞联盟一直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2018年启动的“新时代·艺起来”项目,已在边远山区建立公益教室2000多个,累计组织6000多名志愿者,为超过100万名贫困地区儿童提供公益培训;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郑州洪涝、重庆山火等自然灾害时,全国街舞联盟先后组织5000余名志愿者驰援一线,捐资捐物累计价值逾千万元。中国街舞近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折射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磅礴力量。此外,广场舞作为社会舞蹈的重要一环,在无论是由文旅部还是中国舞协搭建的比拼展演平台上,都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最为质朴的舞蹈语言诠释着“人人皆可舞”的理念,为舞蹈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舞蹈发展的十年,是舞蹈佳作持续涌现的十年,也是广大舞蹈工作者不忘初心、接续奋斗的十年。篇幅所限,只能以“微景观”的形式管窥这十年的繁荣发展,以此十年为基点,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相信一代代舞蹈人将持续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回应时代号召,以热忱之心描绘新时代的恢宏气象,以舞蹈的形式谱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作者系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