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乐队,值得被尊重!
2024-11-24 发表|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者:武瑾11月初冬,北京民族剧院内,悠扬的弦声、清亮的笛声、铿锵的鼓声,声声入耳。在“艺苑撷英——2024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戏曲专场的舞台上,司鼓、竹笛、板胡、坠琴、高胡、二弦、赣胡、主胡等9种乐队主奏乐器闪亮登场,共享戏曲乐队的高光时刻。
无曲不成戏
大幕轻启,来自黑龙江省京剧院的京胡主奏张欣身着一袭红衣自信地走到舞台中央,左手按弦,右手持弓,琴弦在她手上时而大幅拉动,时而短促频颤,主奏的京剧曲牌《夜深沉》刚劲有力、荡气回肠,引得观众掌声雷动。
“除了专门的器乐比赛或展演,作为戏曲乐队,我们常坐在幕侧,为了不喧宾夺主,我们的着装也是黑色的。对观众来讲,我们的存在感并不强。”张欣告诉记者。
戏好不好,演员唱功是一方面,乐队伴奏也很重要。所谓“无曲不成戏”,精彩的伴奏不仅是演员表演有力的陪衬、烘托,还能深化情感、创造意境。
早期戏曲舞台上,乐器和演奏人员位于舞台中央靠后的位置,因对演出有烘腔保调的支撑作用,被称为“场面”,后来因表演空间的变化,移于幕侧或乐池,改称“戏曲乐队”。
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展演从推动戏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乐队提供展示的平台,期望能唤起业界、学界及社会各界对戏曲乐队、戏曲音乐人才的重视。”
台下十年功
“从苏州城东到城西,十公里路程,冬天骑电动车时,我一扶上车把,双手就下意识地转动,只为防止手指冻麻,以便一到练功房就能迅速投入练习。”江苏省昆剧院演奏员施成吉回忆道。
由于热爱昆笛,即使已14岁,施成吉仍坚决地走上昆笛启蒙之路。为了弥补童子功的缺憾,她一直在努力追赶。如今,施成吉各种奖项拿到手软,但面对艺术仍心怀敬畏、赤诚之心,“昆曲博大精深,我现在学的只是凤毛麟角,自己要做的功课还很多”。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李白思古之作《越中览古》是演奏家赵松庭改编的笛曲《鹧鸪飞》的意境之源。施成吉演奏时,音符时而柔缓,时而紧促,仿佛一只只鹧鸪在天空中时远时近地飞翔,曲音流露出淡淡的幽怨和伤感。乐曲最后一段快板颇具难度,需要用循环换气的技巧和富有弹性变化的指法。
“为了练好这首曲子,我一年练习了一千多遍,手指酸痛已成习惯,就是每天长时间的练习让唇部肌肉肿胀得不太好受。”施成吉一边捏着自己的嘴一边向记者笑谈练习时的艰辛。
练就高超的艺术水平需要下真功夫、练真本事。展演没有当下时兴的华丽舞美和高科技的酷炫,只专注戏曲乐队青年人才的真才实学。
择一业终一生
“听我妈说,我还是小娃娃时,大人经常用小锣鼓哄我睡觉,小锣鼓一敲,我就迷迷瞪瞪地睡着了,不敲就哄不睡。”来自湖南省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的邓瑞笑呵呵地和记者分享儿时的趣事。
邓瑞从小就与锣鼓有缘,也一直在锣鼓的技艺修炼中持续精进。
“一台锣鼓半台戏。”锣鼓是掌控舞台节奏的灵魂。司鼓主奏不仅是演奏员,还是乐队指挥,要紧盯演员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抬步,调度乐队服务整台戏。
鼓点阵阵,锣音铿锵,唢呐声声响,邓瑞一边精准掌控手中的鼓点,一边像作战时的指战员一样指挥乐队中锣、钞、唢呐等乐器。湖南曲牌《九腔》在邓瑞的领奏下,气势瞬间拉满,现场仿佛能看到千军万马呼啸而来。
戏曲舞台上,演员是聚光灯下的主角,一旦成名成家,更是簇拥者甚众。相比演员的荣耀和风光,乐师则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由于外形俊朗,家人曾劝过邓瑞改做演员,还有朋友建议他在网上刷刷流量,但邓瑞表示:“我还是喜欢打击乐,而且随着社会对戏曲乐队关注度的提高,我坚信这个行当会越来越好,只要我勤勤恳恳地坚持下去,一定会走得更远。”
大幕缓落,展演终了,乐师退场,回归原位,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