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聚焦“走正道”“出作品”“出人才”
2024-12-1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谭志红—— 以坚守、传承、创新推出更多优秀作品
用优秀作品涵养群众精神,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如何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挑战。12月5日,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广东广州召开,文艺工作者围绕“走正道”“出作品”“出人才”,探讨优秀作品的创作之道——坚守,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精雕细琢;传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创新,用年轻态为作品注入时代内涵。
坚守创作初心
为创作舞剧《骑兵》,内蒙古舞蹈家协会主席何燕敏经历了15年的情感酝酿、史料积累和艺术探索。其间,她与主创团队多次到内蒙古乌兰浩特实地调研,探访老骑兵、查阅海量资料、与专家深入探讨。仅对1分40秒的舞剧序幕,何燕敏和主创团队就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最终探索出生动且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形式。如今,这部剧已巡演了134场。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罗周与各地院团合作,创作了80余部作品,其中30余部获国家艺术基金扶持。罗周说:“以扬剧《郑板桥》为例,每当坐在剧场,看着演员在舞台上倾情演绎,听着观众的阵阵笑声,我想,电脑里存档的十几版修改稿和上百万字材料,以及创作时的焦灼都是值得的。”她还记得,最后一场戏她从傍晚写到凌晨,写下“全剧终”的那一刻,责任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在心中激荡。
在罗周看来,精品的诞生不是偶然、不是随机、不是灵光一现,而是可预见、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她和团队在创作昆剧《瞿秋白》时,坚持以传统曲牌体构建故事,注重各行当家门的特色运用,张扬剧种委婉细腻、长于抒情的个性特征,展示昆曲典正的审美范式、程式传统与面向未来的生机活力。初稿完成后,罗周与主演施夏明字斟句酌地调整文本。“整整8个小时,他一句句诵念,我一字字定稿,使语言既情感充沛、表意准确,又便于昆剧中州韵的念白表达。”罗周说。
中国交响乐团作曲杨帆坚持守正创新,参与创作了交响音乐会《山河颂》《岁月交响·和平里》等反映时代心声的作品。2019年,他以我党地下工作者为原型,创作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配乐。在开始创作之前,他进行了长达12年的深入准备,将日常所见所感转化融入作品。如今,《永不消逝的电波》已经演出超过600场。杨帆介绍,2018年,他在创作舞剧《天路》时,前往青海、西藏采风,深入了解两代铁路人把青春、生命、热血献给“天路”的感人事迹。在西藏那曲,他和团队收集整理了一批“拉伊”(即藏语“山歌”),选取了表现劳动、表达爱情、反映当地群众日常生活的旋律作为音乐的种子。
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以西方芭蕾语汇讲好中国文化和故事,难度非常大。”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冯英说,该团从《红色娘子军》开始尝试讲好中国故事,60多年来坚持不懈。近年来,中央芭蕾舞团推出了讲述“护鹤英雄”徐秀娟故事的《鹤魂》、关注文化传承守护者的《敦煌》、描绘苗族乡村走向小康的《花一样开放》等作品,创新演绎了经典《牡丹亭》《红楼梦》,塑造了鲜明的中国审美意象。“当《鹤魂》被挑剔的汉堡芭蕾艺术节、纽约秋季舞蹈节邀请时,当《红楼梦》被法国团队拍摄成芭蕾舞蹈影像在巴黎首映时,当国内外演出商上门邀约时,我们更加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冯英说,坚持“探索开拓民族的”,才能独树一帜,才能在世界艺术的万花丛中绽放那一抹耀眼的“中国红”。
为破解芭蕾编导断层的难题,中央芭蕾舞团从2010年开始创办芭蕾创意工作坊,系统培养编导、设计、作曲、制作等人才。“我们充分信任年轻人,引领他们创作关注当下、反映时代、放眼未来的作品。”冯英说,15年来,芭蕾创意工作坊诞生了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
为作品注入青春力量
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从2023年3月首演以来,已演出了279场,带动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越剧艺术、关注传统文化。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茅威涛认为,年轻人的热情令人惊喜,同时也引发创作思考。“他们真的喜欢古老的传统戏剧吗?吸引他们的到底是舞台光环还是艺术本身?”在她看来,丰厚民族文化让年轻人开始在民族与传统中寻找自我认知,而《新龙门客栈》恰好以传统艺术、民族文化的姿态,出现在好奇的年轻人面前。
通过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不断升温,茅威涛想知道的是,应如何利用好流量和趋势?如何培养艺术家而非流量明星?如何让传统文化得以最大化传播?在她看来,《新龙门客栈》试图给出这样的答案:必须先把作品摆上“时代的货架”,让艺术有机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为此,《新龙门客栈》剧组大胆起用年轻人,鼓励更多有才华、有担当的年轻人进行创作。茅威涛介绍,该剧主创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5岁,年龄最小的编剧是位“95后”。“年轻人的技艺或许还不够成熟,但他们却能捕捉到与时代最贴近的语汇,懂得当下的观众想看什么样的戏。”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