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
2024-12-27 发表|来源:太原晚报|作者:王芳1958年5月,太原火车站走出来一个人,一身深色的中山装,一顶同色的带檐帽,他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从人山人海中走出来。他就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梅派创始人梅兰芳。
梅先生要来太原演出,这迅速成为太原的一件盛事。人们奔走相告,从他踏出火车站那一刻起,便受到了高度关注,各个演出地点的购票队伍都排成了长龙。去尖草坪工人文化宫演出时,他甚至被拥挤的人群踩掉了鞋,但他毫不在意。面对太原人的热情,他总是以最真挚的笑容回应,他愿意和普通百姓在一起。
晋祠是太原首景,人们自会邀请他前往这里。
一进入晋祠,他就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周柏、唐槐、流水、名泉、碑铭、名匾、飞梁、宋殿……他一步一流连,一眼观千年,唐叔虞、李世民、傅山……一个个人物在他眼前走过。太原这座重工业城市带给他的豪情还没停歇,这山水长卷一般的古老宗祠园林就激发了他心头泉水般的澎湃。当晚回到宾馆,他凝思、挥毫,给太原留下了一首《晋祠颂》,这颂歌饱蘸着墨香,成为晋祠又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梅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那一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他出生后的中国也不平静,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才6岁,风雨飘摇的中国千疮百孔。直到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呼喊,人民当家作了主。梅先生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了开国大典,亲眼见证了翻天覆地的全过程。
人间正道是沧桑。历经坎坷的梅先生仍有赤子情怀,因此他爱国爱民爱党,会写下“百世名胜,今归人民”“世运遭遇,动荡何常,艰辛保卫,群力莫忘”“我来太原,乘暇登临,游目骋怀,畅我胸襟”的字句。
这是他真实的心境,真实的经历,由衷地铭记。
他指出晋祠的位置“悬瓮山高,下有晋水”,他明白晋祠的源头“唐叔而降,文物渐充”,他看到了晋祠的珍贵“圣母有殿,庄严瑰丽,鱼沼飞梁,先民智慧”,他也看到了周柏唐槐的久远,听到了难老泉的流水声。
他最爱的是“宋塑群像,体态轻盈”,他在那一尊歌舞侍女像前停留许久,她头戴红色扇形包髻,身穿蓝襦长裙,眉清目秀,动作优雅,头微微低垂,正面看,含羞带笑,侧面看,眼角含泪,一脸悲苦。他与她对视,心也若悲似喜,从前的种种漫上来,漫卷过岁月,漫卷上眉头。
想他,8岁拜师学戏,10岁第一次登台唱戏,他传承传统戏的精髓,也改编演出新戏,他在戏曲的灯光、音乐、服装、化妆等方面都进行过改良。他出国演出,风靡世界。33岁时,被评为“四大名旦”之首。曾经,他也和她一样,有着诸多不得已。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艺术家,他成了戏曲界的顶尖人物,得万人尊重。眼前的她,是《嫦娥奔月》里的嫦娥,是《黛玉葬花》里的黛玉,是《游园惊梦》里的杜丽娘,是《霸王别姬》里的虞姬,是《洛神》里的甄宓,是《太真外传》里的杨玉环……是他演过的每一个人物,也是他生活里的某一刻,恍恍惚惚、真真假假、如梦似幻,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只看到她微微翘起的嘴角,淡笼愁烟的眉梢,“一颦一笑,似诉生平”,他的心里埋下这8个字,一直到把每一个字落在纸上,这才把所有情绪俱化云烟。
梅先生在太原期间,适逢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他和晋剧大师丁果仙等人一起站在敞篷车上进行宣传,从柳巷南路到钟楼街、按司街、迎泽大街。满城俱说梅兰芳时,他始终面带微笑,他的笑是在晋祠过滤过旧日悲苦的纯真的笑。
离开太原一年后,梅先生上演了新编京剧《穆桂英挂帅》,入了党。三年后的8月8日,梅先生不幸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所创造的艺术遗产,特别是从晋祠侍女像中生发的艺术感悟——“一颦一笑,似诉生平”,永远地留给了太原和山西的广大戏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