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兴县香坊戏

2025-04-1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大智

香坊走进炕头戏,曲调悠扬悦耳时。

融入民歌风味起,吸收说唱道情奇。

饭余茶后寻欢乐,击碗敲瓢闹醉姿。

听得花腔音嘹亮,荒芜三径不言辞。

香坊戏是清朝中期从太原北郊香坊、油坊、粉坊、豆腐坊四大坊之首“香坊”走出去的一个戏种。据史料记载,它从清朝乾隆末年的“炕头戏”发展而来,距今约220年。

据太原市万柏林区窊流村《阎氏家谱》记载,清朝乾隆末年,太原北郊人少地多,商业不发达,农民冬季无事,不甘寂寞的文艺爱好者们自发组织起来,今天你家,明天我家,最多的是光棍家。几个人或高歌或对唱,并“击碗敲瓢用以助兴”,戏称“炕头戏”。香坊用人最多,占地面积最大,而傍晚和晚上不做香,是收香的时间,收香没有技术含量,人人可做,炕头戏的骨干就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香匠师傅也乐得有人帮忙。就这样慢慢形成了香坊戏,其内容也丰富多彩,出现两三个人有说有唱的小戏,如《借笊篱》《跑太原》等。由于香坊戏有了肢体语言的表演,再后来发展到能给当地庙会演出,庙会为其置办简单乐器,逐渐形成了业余剧社班子。

1845年6月,阎俊生带着戏班在兴县一带演出时,途经兴县城东三十里处的阳会崖,遭遇山石崩塌,戏班十多人被砸死,仅有阎俊生一人幸存,流落到兴县白爱明祖上的香坊打工为生,并教了白爱明的天祖白贵堂等人香坊戏技艺,从此将此戏种留在了吕梁兴县。根据《阎氏家谱》记载“阎俊生数年后方归”,太原香坊戏之后由阎俊生的侄子阎军继续传承。

由于历史的原因,香坊戏目前分为东路和西路两个区域,东路太原完全传承了前辈的精华,代表作《虎娘》,风格宛转悠扬,而西路兴县结合了西北地区的高亢粗犷,激昂奔放,代表作《西口泪》。